目录第一节、编制依据—--------------------------- 2第二节、工程概况—-------------------------------------------- 3第三节、质量通病专项治理领导小组机构—------------------------ 4第四节、质量通病专项治理方案—-------------------------------- 5一、基础施工质量通病治理措施—--------------------------- 5二、主体施工质量通病治理措施—--------------- 6三、装饰施工质量通病治理措施—--------------- 12四、防水施工质量通病治理措施—--------------- 19五、给排水施工质量通病治理措施—------------- 24六、电气安装质量通病治理措施----------------- 29第一节、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2、《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3、《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4、《建设工程施工合同》5、《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统一标准》GB50300-20026、《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50204-20117、《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规范》8、《住宅工程防渗漏技术规程》9、《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0-201110、其他现行规范及有关建设管理办法11、已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12、施工图纸及图纸审查意见等第二节、工程概况本工程项目名称:广西北海市出口加工区B 区联检管理人员宿舍楼项目;建设地点:北海市铁山港工业园区横二路与纵二路交叉路口西南角;建设单位:北海出口加工区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建筑类型:住宅楼;建筑结构:框架结构,基础为静压桩基础。
抗震设防烈度为六度,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建筑设计使用年限50 年。
本工程每栋地上建筑面积:4650.93川,共9层,地下一层:面积245川。
建筑结构:框架结构,建筑咼度33.2米。
一层层咼:4.2m,2 9层层咼3.6m。
防火设计:耐火等级为地上主体一级,地下一级。
第三节、质量通病专项治理领导小组机构第四节、质量通病专项治理方案一、基础施工质量通病治理措施1. 基坑槽底超挖现象:基坑槽底部分或全部,开挖深度超过设计深度。
危害:槽底超挖部分,扰动原状土的密实性,降低地基承载力,易使基础下沉、开裂、倾斜原因分析:采用机械开挖时,施工现场未设专人盯测槽底标高,造成基坑槽底超挖,简称“基底超挖” 。
治理措施:(1) 机械开挖时,槽底的控制标高应比设计标高提高15〜30cm机械挖完后, 再用人工清槽;( 2)改进机械挖土的铲斗,减小斗齿扰动土的厚度,相应减少槽底预留厚度。
配合专人,随挖随按槽底设计标高,进行人工清槽。
( 3)清除超挖范围的松土,按软弱地基处理。
2. 基坑浸水现象:基坑开挖中或开挖后,被地下水或地面水淹没基坑槽底。
危害:基坑槽底地基土被水浸泡,达饱和状态,经过扰动,由固塑状态变成液态,形成“基底扰动”质量通病。
原因分析:基坑开挖时,防水、排水措施没有或考虑不周;或开挖前,不进行人工降水,以及人工降水失效,造成基坑浸水。
治理措施:( 1)开挖基坑前,在基坑周围的场地上,设置排水系统,截留地面水,防止地面水流人基坑。
( 2)在地下水位较高地区,需在地下水位以下挖土,可采用明排水和三级深度挖土法挖基坑。
即挖土深度和排水沟、集水井,始终保持三级深差,每级深差一般为0.2〜0.5m。
开挖时,先从标高最低处开始,并在最低处设置集水井,如图2-2-3 所示。
除明排水后,也可采用各种井点降水法,将地下水降至基坑最低标高以下0.5m再开挖。
(3) 如果基坑开挖后,不能立即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时,可在基坑设计标高之上,预留0.15〜0.3m厚的一层土不挖,待下一工序开始前,再人工开挖至槽底的设计标高。
(4) 已浸水的基坑,要立即查找造成水浸的原因,并针对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故障,将水排净。
二、主体施工质量通病治理措施1. 模板工程(1) 基础模板缺陷【现象】1) 条形基础模板长度方向上口不直,宽度不一。
2) 上阶侧模下口陷入混凝土内,拆模后产生“烂脖子”。
3) 侧向胀模、松动、脱落。
【治理措施】1) 条形基础支模时,应通长拉线并挂线找准,以保证模板上口垂直。
上口应定位,以控制条形基础上口宽度。
2) 上阶侧模应支承在预先设置的钢筋支架或预制混凝土垫块上,并支撑牢靠,使侧模高度保持一致。
不允许将脚手板直接搁置在模板上。
从侧模下口溢出来的混凝土应及时铲平至侧模下口,防止侧模下口被混凝土卡牢,拆模时造成混凝土的缺陷。
3) 侧模中部应设置斜撑,下部应用台楞固定。
支承在土坑边上的支撑应垫木板,扩大接触面。
浇注混凝土前须复查模板和支撑,浇注混凝土时,应沿模板四周均衡浇捣。
混凝土呈塑性状态时,忌用操作工具在模板外侧拍打,以免影响混凝土外观质量。
(2) 柱模板缺陷【现象】1) 模板位移。
2) 倾斜、扭曲。
3) 胀模、鼓肚、漏浆。
【治理措施】1) 支模前应先校正钢筋位置,弹线时对成排柱子的位置应找中、规方。
支模时应先立两端柱模,经校直、复核后,拉通柱顶基准线,依线按序立各个柱模。
在柱模底部应设定位盘和垫木,以保证柱底位置准确。
柱距较小时,柱间采用剪刀撑和水平撑;大柱距则应单独设置四面斜撑,以保证各柱模位置准确。
2) 柱模应妥善堆放,使用前应检查、修整,分段支模连接应紧固,以防止柱模竖向倾斜、扭曲。
3) 柱箍间距应根据柱子断面的大小及高度设置,木楞胶合板模应采用定形枋木加强阳角部位;组合钢模板在配板时,端头的接缝应错开布置,以增加柱模的整体刚度。
角部的每个连接孔都应用U 形卡卡牢,两侧的对拉螺栓应紧靠模板,如有缝隙应用木楔塞紧,以免扣件滑移,使拼缝处产生拉力,造成漏浆。
(3) 楼梯模板缺陷【现象】1) 楼梯底部不平整,楼梯梁板歪斜,轴线位移。
2) 侧向模板松动、胀模。
【治理措施】1) 楼梯底板模拼装要平整,支撑应牢靠。
2) 侧向拼缝应严密,模板的配板刚度应一致,细长比过大的支撑应增设剪刀撑。
3) 应对模板、支撑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浇注混凝土。
(5) 梁模板缺陷【现象】1) 梁模板底板下挠,侧向胀模。
圈梁上口宽度不足。
2) 底模端部嵌入梁柱间混凝土内,不易拆除。
3) 梁柱模板接头处跑模漏浆。
【治理措施】1) 圈梁木模的上口必须设临时撑头,以保证梁上口宽度。
2) 斜撑应与上口横档钉牢,并拉通长直线,保持圈梁上口平直。
3) 梁底模应按规定起拱。
支撑在泥土地面时,应夯实并铺放通长垫木,以确保支撑不沉陷。
梁底支撑间距应保证在钢筋混凝土自重和施工荷载作用下不产生变形。
当梁高超过600mm侧模应加设钢管螺杆加固。
2. 钢筋工程(1) 钢筋错位【现象】柱、梁、板、墙主筋位置及保护层偏差超标。
【治理措施】1) 钢筋绑扎或焊接必须牢固,固定钢筋措施可靠有效。
为使保护层厚度准确,垫块要沿主筋方向摆放,位置、数量准确。
对柱头外伸主筋部分要加一道临时箍筋,按图纸位置绑扎好,然后用①8〜①10钢筋焊成的井字形铁卡固定。
对墙板钢筋应设置可靠的钢筋定位卡。
2) 混凝土浇捣过程中应采取措施,尽量不碰撞钢筋,严禁砸压、踩踏钢筋和直接顶撬钢筋。
浇捣过程中要有专人随时检查钢筋位置,及时校正。
(2) 焊接接头质量不符合要求【现象】接头处轴线弯折或轴线偏心过大,并有烧伤及裂纹。
【治理措施】1) 焊接前应矫正或切除钢筋端部过于弯折或扭曲的部分,并予以清除干净,钢筋端面应磨平。
2) 钢筋加工安装应由持证焊工进行,安装钢筋时要注意钢筋或夹具轴线是否在同一直线上,钢筋是否安装牢固,过长的钢筋安装时应有置于同一水平面的延长架,如机具损坏,特别是焊接夹具垫块损坏应及时修理或更换,经验收合格后方准焊接。
3) 根据《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12) 合理选择焊接参数,正确掌握操作方法。
焊接完成后,应视情况保持冷却1 〜2min 后,待接头有足够的强度时再拆除机具或移动。
4) 钢筋焊接前,必须根据施工条件进行试焊,合格后方可施焊。
5) 焊接完成后必须坚持自检。
对接头弯折和偏心超过标准的及未焊透的接头,应切除热影响区后重新焊接或采取补强焊接措施;对脆性断裂的接头应按规定进行复验,不合格的接头应切除热影响区后重新焊接。
3. 混凝土工程(1) 混凝土坍落度差【现象】混凝土坍落度太小,不能满足泵送、振捣成形等施工要求。
【治理措施】1) 正确进行配合比设计,保证合理的坍落度指标,充分考虑因气候、运输距离、泵送的垂直和水平距离等因素造成的坍落度损失。
2) 混凝土搅拌完毕后,及时在浇筑地点取样检测其坍落度值,有问题时,及时由搅拌站进行调整,严禁在浇注时随意加水。
3) 所用原材料如砂、石的颗粒级配必须满足设计要求。
对于泵送混凝土碎石最大粒径不应大于泵管内径的1/3;细骨料通过0.35mm筛孔的组分应不少于15%;通过0.16mm 筛孔的组分应不少于5%。
4) 外加剂掺量及其对水泥的适应性应通过试验确定。
(2) 混凝土离析【现象】混凝土入模前后产生离析或运输时产生离析。
【治理措施】1) 通过对混凝土拌和物中砂浆稠度和粗骨料含量的检测,及时掌握并调整配合比,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
2) 控制运输小车的运送距离,并保持路面的平整畅通,小车卸料后应拌匀后方可入模。
3) 浇筑竖向结构混凝土时,先在底部浇50〜100m厚与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
竖向落料自由高度不应超过2m,超过时应采用串筒、溜管落料。
4) 正确选用振捣器和振捣时间。
(3) 混凝土凝结时间过长【现象】混凝土初、终凝时间过长,使得表面压光及养护工作无法及时进行。
【治理措施】1 )正确设计配比,尽可能采用较小的水灰比,工地上发现混凝土和易性不能满足施工要求时应与搅拌站联系,采取调整措施,严禁任意往混凝土中加水。
2)通过试验确定外加剂的合理掺量,对于高效缓凝型减水剂应事先进行与所用水泥的适应性试验,以确定合理掺量。
(4) 混凝土表面缺陷【现象】拆模后混凝土表面出现麻面、蜂窝及孔洞。
【治理措施】1)模板使用前应进行表面清理,保持表面清洁光滑,钢模应进行整形,保证边框平直,组合后应使接缝严密,必要时可用胶带加强,浇混凝土前应充分湿润。
2) 按规定要求合理布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
3) 对局部配筋或铁件过密处,应事先制定处理方案(如开门子板、后扎等)以保证混凝土拌合物的顺利通过。
(5) 混凝土表面裂缝【现象】1) 混凝土表面出现有一定规律的裂缝,对于板类构件有的甚至上下裂通。
2) 混凝土表面出现无规律的龟裂,且随时间推移不断发展。
【治理措施】1) 按施工规程及时进行养护,浇注完毕后12h以内加以覆盖和浇水,浇水时间不少于7d(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少于1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