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范文

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范文

民族传统服饰往往能体现出一个民族对美的观念,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文化的集中体现。

为大家带来的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7月21日,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大寨村上百名瑶族妇女在向中外游客展示传统纺织技艺。

近年来,该县通过挖掘民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建立传习基地、开设服饰制造技艺传习班、举办民俗节庆活动等举措,加大对民族服饰文化的有效保护与活性传承力度。

去年,红瑶服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由当今世界的经济一体化而引发的包括文化诸领域逐渐融合的过程中,中国人在族群辨识上早已失去了判断力与载体。

在西方科技、商业、经济和文化的强大诱惑和吸引下,西方的政治与高科技,文化意识和审美已逐步熏陶和教育着我们。

特别是近二十年来,我们所有人几乎都在这种教育下毕业了。

今天,我们说着最时尚的名词,干着最时髦的事情,快速引进着所谓西方最先进的文化、管理和科学技术等等。

我们不但在经济上,而且在思想的意识上已经与西方接轨了——那就是一切向西方看齐。

我们似乎比从前先进了许多,但从服饰文化的角度上看,我们是谁我们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的问题。

也许没有人愿意去思考,因为我们根本没有办法回答这个问题。

也许,民族服饰文化的彻底消亡是必然的。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惊人,各项经济指标迅速提升,中国正在步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

在这个过程中,现代文明的冲击波已经遍布城乡各个角落,少数民族地区的文明步伐也大大加快,经济变革日新月异,如火如嗏……,但民族服饰文化的存留与保护却在经济的大潮中呈现着一种尴尬的窘境。

现代文明的发展,现代生活方式的彻底改变,完全破坏了民族服饰文化存在的基础,二者几乎不可能共容。

而且现代文明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电子信息时代的发展速度是不可预料的。

今天,在依然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领域,我们已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之下,政府的文化部门和很多专业人士都在大声呼吁要尽快采取措施,从宏观上规划,投入必要的资金、人力和物力,力图对现存的民族服饰文化予以保护和开发。

但实际情况却并不乐观由于民族地区的差异和民族文化的脆弱性,我们基本上没有找到一种既能融入所谓现代文明,又能存留、保护和发展民族服饰文化的方法。

文件规划更像是一纸空文,口号还是口号,愿望仍是愿望,服饰文化的基础环境已经不复存在,制造多少漂亮的口号和规划也无济于事。

现代文明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就是商业化,有人力图用商业的手段,曲线对民族服饰文化进行保护与发掘。

然而实际情况是,凡是进入商业化领域的就几乎就没有什么民族服饰文化,
民族服饰文化基本上成了商业妙作的标签。

既然没有文化的保护更谈不上挖掘与发展。

笔者二十几年前曾经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较长时间的采风,那时还能够感受到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

而近几年我又去过这些地区,看到的却是所谓的文明景象满眼的高楼瓷砖、歌厅商店,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差异之美正在飞速地同一化、标准化。

民族服饰文化丰富的独特性,逐渐在娱乐化和商业化的喧嚣中消失。

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壮族服饰是一个壮族的象征,是国家乃至世界文化的瑰宝。

它的历史悠久、款式独特、工艺精致,是世代相传的民族特色。

但是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壮族文化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使得壮族服饰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所以保护壮族服饰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保护壮族服饰的意义
保护壮族服饰就是保护历史。

中国人的汉字是象形文字,而多数的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他们就借助针、线在服饰上描绘民族图案,讲述本民族的故事,让子孙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历史,传承民族精神。

例如壮族服饰中,存在的大量动物纹样就折射出了壮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拜。

而服装中的腰围、背带等元素的加入是南方的稻文化的象征。

历史的足迹在壮族服饰上停留、记录,保护壮族服饰就是保护历史。

[1]
保护壮族服饰就是保护民族符号。

民族服饰具有象征性,是一个民族的符号。

在我国的地域范围内,各民族之间人民的样貌差异不是很大,多数人辨别民族的时候往往是通过衣着打扮。

特别是壮族的服饰,走到哪里都完全可以“以衣认人”。

而在壮族内部,也有很多特色,如广西那坡县的“黑衣壮族”,他们就是身穿黑色衣服,极具分辨性。

也许“地球村”的形成利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作为民族符号的服饰却应该得到应有的保护。

保护壮族服饰就是保护信仰。

民族的信仰是一个民族人民的精神支柱,和民族服饰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壮族的服饰中,有龙和凤的图案,这是他们把龙、凤看做是吉祥和神威的象征,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一种期盼。

当然民族信仰不仅仅是服饰上的装饰,还衍生出了很多的故事和传说。

保护了民族服饰就是保护了这些传说,就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的一大丰富。

[2]
壮族人民只有在族内的重大节日时才会身穿民族服饰,平时为了劳动方便,换上的是便装。

所以壮族服饰也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保护壮族服饰有利于民族的统一。

其实不仅仅是壮族服饰,所有的民族服饰都有这个重要的意义。

民族的统一不代表消除
民族的差异性,而是让民族保持自己的特色,能够互帮互助,在共同的一片天地下生活。

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在服饰上得以体现和传承,自然他们就成为了人们来接民族文化,维系民族感情的纽带。

只有各民族人民勇敢地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让民族服饰得以流传,才能在经济繁荣的今天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让自己的民族文化同中国的命运一样,源远流长。

[3]
二、保护壮族服饰的具体措施。

做好收集、记录和整理工作,完善壮族服饰文化的数据库。

想要保护一件东西,我们需要将其放在我们的眼前,了解它的全部,缺一不可。

相关科研单位和学术研究单位组织人员深入壮族人民所在地,贵州、广西等省份展开大规模的民族服饰文化调查,将其服饰样式、意义、历史发展、材料等等都要详细记录在案。

特别是针对一些稀有的服饰更要通过科技的手段将其保护起来,由博物馆收入,可举办研讨会、展览进一步完善。

尤其是对壮族服饰的文化特征和象征意义要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将壮族文化传统进行弘扬,成为一种社会精神。

传承民族服饰的民间工艺。

民间艺人是民族文化的源头,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来将民族文化传承到了服饰之上。

所以抢救民族文化资源就是抢救这门手艺,就是保护民间艺人。

民族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积淀,而掌握这门技艺的人也呈现了老龄化的缺失。

所以保护他们,给他们和民族服饰文化生存的空间非常重要。

而这项任务需要一个系统的工程,首先要对壮族地区的民族技艺和艺人要进行一个普查,建立档案,制定相应的保护计划。

设置民间艺人保护基金,鼓励他们招收徒弟,传承自己的手艺。

再者还可以带他们站到世界的舞台上,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让世界看到壮族服饰文化,为壮族服饰文化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使得这门手艺能够给自己和壮族人民带来更多的效益。

除此之外,就是对孩子的教育。

要让孩子从小就有弘扬壮族服饰文化的心愿,将刺绣、布艺、剪纸等民间艺术作为选修课让孩子们选择,这样不仅仅能够陶冶自己的情操,还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

改变壮族服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

目前壮族服饰的生产还只是局限在小家庭式生产,而面向的对象也只是壮族人民,或是一些游客。

这样缩小了壮族服饰的市场,带来的经济效益并不客观。

当地政府应当积极扶持壮族服饰的生产,开拓外来市场,将壮族服饰带入世界。

壮族服饰的生产应该采用一体化的模式,这样能够创造更多的经济利润和就业,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而且原材料从当地采取有利于当地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也能够保证服饰的质量和特色性。

对壮族服饰有所改革,不断完善。

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并不代表一成不变,所以我们在保护壮族服饰的同时,还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壮族服饰进行改革。

不假思索的套用壮族服饰只会让服饰因为不适合而消失得更
快。

所以要对壮族服饰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整理归纳,扬长避短,找到壮族服饰和时代的结合点。

使得壮族的现代服饰既能够感受到时代的气息,又能够把握到历史的脉搏。

民族化和时代感并不一定就是相互排斥的,重要的就是把握其平衡,相辅相成。

当然首先要对时代感做出一个正确的理解,它不是西方服饰特色的机械化应用,它所代表的必须是这个民族的时代感,是历史成长的足迹,是当地人民的精神风貌。

设计时,要广泛听取当地人民的意见,在保持基本的壮族服饰的特色的基础上设计出更加简单、大方、适合现代生活的新的壮族服饰。

[4]
毋庸置疑,壮族服饰的保护影响意义深远,壮族服饰的传承与发展迫在眉睫,壮族服饰的完善意义更加重大,我们在这条道路上还需要不断发展,不断总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