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复习

动物复习

1.简述半索动物代表柱头虫的主要结构和特征柱头虫(Balanoglossus)属于肠鳃纲(Enteropneusta),体呈蠕虫形,由吻(proboscis)、领(collar)和躯干(trunk)三部分组成。

躯干部最长,又可分为鳃裂区、生殖区、肝囊区和肠,末端为肛门。

虫体内的各部均有空腔,即由体腔分化而成的吻腔、领腔和躯干腔具有背神经索,一般认为这是背神经管的雏形;消化管的前端有鳃裂,为呼吸器官;口腔背面向前伸出一条短盲管,称为“口索”,这是半索动物特有的2.半索动物在动物界地地位半索动物的胚胎发育与棘皮动物相似,鳃裂及中空的背神经索又与脊索动物相似,说明半索动物与棘皮动物和脊索动物均有亲缘关系。

近年来对半索动物的组织胚胎研究的结果,表明半索动物的口索与脊索既不同功,也不同源。

所以将半索动物列为无脊椎动物的一个门,属于过渡类型。

一、支持归入脊索动物的依据1、具有口索?2、神经索在领部有狭窄的空隙——相当于神经管3、具有鳃裂二、反对归入脊索动物的依据1、与棘皮动物更接近:后口、中胚层形成方式、幼虫形。

2、脊索动物肌肉中的磷肌酸含有肌酸;非脊索动物的磷肌酸含有精氨酸。

3、半索动物与棘皮动物的肌肉中同含有肌酸和精氨酸。

4、把口索直接看成是与脊索相当的构造,还欠说服力,因为根据一些研究报告,口索很可能是一种内分泌器官。

5、具有一些非脊索动物的结构,例如腹神经索、开管式循环、肛门位于身体末端等等。

三、目前较一致的看法作为无脊椎动物中的一个独立的门。

与棘皮动物的亲缘更近,它们可能是由一类共同的原始祖先分支进化而成3.半索动物与哪一类动物亲缘关系最近?根据是什么、?(答案见上↑)4.适应辐射?用半索动物为例说明。

凡是分类地位很近的动物由于分别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经长期演变终于在形态结构上造成明显差异的现象,特称为适应辐射(adaptive radiation)。

5.脊索动物主要特征是什么?试加以简略说明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

如存在心脏,在身体消化管得腹面。

如果有尾为肛后尾。

骨骼尾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而不是由外胚层形成的外骨骼,两侧对称,身体分节,后口动物,身体具三胚层,体腔为次生体腔。

脊索是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由原肠背侧的部分细胞离开肠管,成为中胚层而形成的棒状结构。

位于身体背部、消化道上方、神经管的下面既结实又有弹性,故能支撑身体。

低等脊索动物种类终生具有脊索,有的种类仅在胚胎和幼体存在脊索,高等的种类脊索只出现在胚胎期,成长时即被脊柱(vertebral column)取代。

背神经管位于身体背部脊索(或脊椎)的上方的管状结构,来源于外胚层高等动种类的背神经管前方分化为脑(brain)、后段成为脊髓(spinal cord)。

咽鳃裂位于咽部两侧,左右成对,是消化管前段的两侧裂开与体外直接相通而形成的裂孔,内有咽鳃(gill) 。

低等脊索动物咽鳃裂终生存在,是呼吸器官;高等种类只见于胚胎或幼体,随后完全消失6.脊索动物可分为几个亚门几个纲?简述各亚门各纲特点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脊椎动物亚门尾索动物亚门:1,脊索只局限在尾部的身体,2包被一种称为被囊的结构,3营固着或自由生活(海鞘)头索动物亚门:1有脊索,且从头到尾,2有脊神经管,3有咽鳃裂(文昌鱼)脊椎动物亚门:1神经系统发达神经管分化成脑,2以脊柱代替脊索,3各个系统分化明显,营自由生活7.什么事逆行变态?动物在经过变态后失去一些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的现象,称为逆行变态,也叫做退化变态例如:初生的海鞘尾部很发达,中央有一条脊索,脊索背面有一条直达身体前端的神经管,咽部有成对的鳃裂,小海鞘能在海里自由地游泳。

然而,几小时后,它的身体前端就渐渐长出突起并吸附在其他物体上。

随后,尾部逐渐萎缩以至消失,最后只留下一个神经节。

海鞘这种由小到大的变态与进化的方向正好相反,所以生物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为逆行变态。

8.试绘文昌鱼血液循环9.为什么说圆口纲是脊椎动物亚门中最原始的一个纲,简述其主要特征从特征看来:1口味吸附型,无上下颌。

2脊索终生存在,无脊椎。

3无偶鳍只有奇鳍,只有一个鼻孔。

4骨骼为软骨,头骨不完整,无真正的齿,肌肉分化少,脑分化程度低10.七鳃鳗目的消化、呼吸系统有什么特点?这些结构和七鳃鳗的生活习性有何关系?习性:七鳃鳗有淡水产,也有海水产。

东北七鳃鳗(Lampetra morii):东北松花江、黑龙江海七鳃鳗(Petromyzon marinus):海产,均营半寄生生活,常用口吸盘吸附在鱼类身上,吸食鱼的血肉,给渔业造成危害消化系统:口漏斗深处为口,无上、下颌。

口内具小舌,舌上有角质齿,称锉舌。

锉舌能上下运动将口开闭。

七鳃鳗靠口漏斗吸附鱼体,并借口漏斗和锉舌锉破鱼体,吸食血肉,有口腺,分泌物使血不凝固。

口后为咽,咽分背腹两管,背管为食道,腹管为呼吸管。

食道接肠,无胃。

肠为直管,肠内有纵走的螺旋状垂膜,称盲沟或螺旋瓣,伸入肠腔,增加消化吸收面积。

肠前端腹面具两叶肝脏,但无胆囊、胆管。

胰细胞群散布在肝和肠壁上呼吸系统:1.呼吸管:口腔后部腹面分出的一支盲管,入口处有缘膜,当食物进入咽部时,缘膜即将呼吸管挡住,防止食物进入呼吸管。

呼吸管为一盲管,两侧寄有7个内鳃孔,各通入一球形鳃囊,再经外鳃孔通出体外。

2.鳃囊:球形,由两个孔,内鳃孔(通呼吸管)和外鳃孔(通体外),共有7对鳃囊,其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鳃囊内壁具许多鳃丝,起源于内胚层,为呼吸的本体。

3.呼吸水流进出口:均通过外鳃孔,与鱼不同,鳃囊周围肌肉收缩,水流出,鳃囊弹性复位时,水流入,与口漏斗经常吸附在鱼体有关。

七鳃鳗因适应寄生生活,水流皆通过外鳃孔进出而别于鱼类。

水进入鳃囊,与鳃毛细血管行气体交换。

循环:静脉窦→心室→腹大动脉→入鳃动脉→鳃→出鳃动脉→背动脉根→身体各处→静脉11.七鳃鳗目和盲鳗目有什么重要区别?七鳃鳗目特征:1. 具有吸附型口漏斗和角质齿,口位于漏斗部。

2. 鼻垂体囊是盲管,不与咽部相通。

3.鳃囊7对,分别向体外开口,鳃笼发达。

4.内耳有2个半规管5.成体营半寄生生活。

卵小,发育有变态。

盲鳗目特征:1.无背鳍,口位于身体最前端,无口漏斗。

2.鼻垂体囊与咽相通。

3.眼退化,隐于皮下。

4.鳃孔1-16对,鳃笼不发达。

5.内耳仅有一个半规管。

6.营寄生生活。

雌雄同体,发育无变态。

均为海产,以鱼为食,常从鱼鳃钻入鱼体,吸食血肉,将鱼吃成只剩皮肤和骨骼的空壳,为渔业的大害。

12.简述七鳃鳗的生活史及幼鳗的变态发育。

七鳃鳗在生殖季节,均需溯河洄游到江河上游产卵、排精,然后亲体死亡。

受精卵沉入水底,在沙中孵化。

经一月左右孵出幼体,称沙隐幼虫,经3-7年变态为成体。

沙隐幼虫有许多特征似文昌鱼,如:无口漏斗和角质齿,有上下唇,上唇呈马蹄形,似文昌鱼的口笠;无呼吸管而有内柱,变态后内柱演变为甲状腺。

沙隐幼虫的生活方式为钻沙少动,被动滤食,昼伏夜出。

13.七鳃鳗的神经系统有什么特点?①脑已分化为五部分:大、间、中、小、延脑,无任何脑曲,但脑发达程度很低。

②有脑神经10对,脊神经根若干对。

脊神经背根和腹根不合并为混合神经。

③鼻孔1个④鼻孔下方有松果眼,有晶体和视网膜,有感光作用(特有)(顶眼)来自于脑上腺(松果体),间脑顶壁具松果眼和顶眼,前者有感光作用,后者退化。

⑤单个鼻孔通至单个嗅囊,嗅囊再延伸为鼻垂体囊,为盲管,不通至咽。

⑥1对内耳,内耳中有两个半规管。

⑦咽部有味蕾。

⑧头部腹面一体侧有感觉小窝,排列成行,称侧线,为水流感受器14.鱼类是脊椎动物中最适于水生生活的一大类群,是试从它们的形态结构上加以说明。

1体多呈纺锤形,并常覆有保护性鳞片2终生生活在水中,以腮呼吸3以鳍运动,有奇鳍和成对的胸鳍、腹鳍15.鱼类的鳞鳍和尾有哪些类型?鳞:盾鳞、硬鳞、圆鳞、栉鳞鳍:背鳍D、臀鳍A、尾鳍C、胸鳍P、腹鳍V尾型:原尾型、歪尾型、正尾型16.鳔的功能是什么,有什么类型,各有什么特点?作用:在多鳍鱼、肺鱼中鳔起肺的作用,在大多数鱼中,起到调节身体比重的作用,使鱼能自由的在不同的水层升降类型:通鳔类,通过鳔和食道相连的鳔管来调节鳔内气体。

闭鳔类,无鳔管,鳔内具气体分泌和重吸收的系统,其中的红腺(red g1and)能从具有动脉和静脉对流系的毛细血管网中分泌气体到鳔内;鳔的另一特殊的卵圆区(oval area)能行气体的重吸收17.比较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的循环系统主要不同点。

18.鱼类的洄游可分为几种类型?生殖洄游、索饵洄游、越冬洄游19.两栖类对陆地生活的适应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其不完善性表现在哪些方面?1.初步解决了:(1)在陆地上支持身体并完成运动(2)用肺呼吸空气中的氧气(3)出现了初步适应陆生的神经系统和感官2 .不完善性表现在:(1)肺呼吸不完善,必须要有皮肤辅助(2)皮肤的防水性和防蒸发性不完善(3)必须在水中受精,幼体必须在水中发育(4)仍为变温动物,过冬时必须冬眠(5)在盐分高的地区生活困难,无海生种类20.简述两栖纲动物各目主要特征,各主要科的特点和代表动物。

无足目(Apoda),又称蚓螈目(Caeciliformes)为原始而又特化的一类,形似蚯蚓,尾短,四肢退化,皮肤裸无胸骨,具长肋,体内受精。

本目只有蚓螈科一科,约160多种,多分布热带林中,广西的双带鱼螈和云南的版纳螈是我国的代表种有尾目(Urodela),又称蝾螈目(Salamandriformes)体多呈圆柱形,终生有尾,一般有两对细弱而均等发达的附肢,体裸露,低等种类为双凹型椎体,高等种类为后凹椎体。

有肋骨和胸骨,水栖生活。

分布于湘、鄂、黔、桂、晋、陕等省区的大鲵(娃娃鱼)(Megalobatrachusdavidianu,s)体扁圆,头大而扁阔,口甚大,体长达一米以上,是现存最大的两栖类。

它喜栖于湍急清凉的小溪中,晚上出来活动觅食,肉食性。

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此外,极北小鲵(Hynobiuskeyserlingii)、中国小鲵(H·chinensis)、东方蝾螈(Cynopsorientalis)蝾螈、泥螈、鳗螈世界共约8科,230余种。

我国约37种。

无尾目(iAnura)又称蛙形目(Raniformes)为现存两栖类中结构最高等,种类最多,世界约18科2000多种,我国约240多种,是分布最广的一目。

成体短而宽,无尾,后肢强大,皮肤裸露多腺体,具活动眼睑,前凹型或后凹型椎体,胸骨发达,不具肋骨。

肩带固胸型(蛙)或弧胸型(蟾蜍)。

营两栖生活。

黑斑蛙(Rana aigromaculata)和花背蟾蜍(Bufo raddei)是动物学教学、科研及医学研究的重要实验动物,许多教材中还用其作为两栖纲的代表。

21.两栖纲的主要特征?1、变温、幼体鳃呼吸、成体肺呼吸,辅以皮肤呼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