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让座凶猛,到底该不该给老人让座(外二篇)文章类别:高考作文让座"凶猛",到底该不该给老人让座让座,似乎正陷入纠缠不清的道德之争,而因让座引发的问题之严重也超出我们的想象。
郑州某女孩未给老人让座,遭拳打脚踢;襄阳两老人为争座位打架,1人猝死,另1人10天后病逝;就在昨日,一老人在与小伙因让座产生争执后,打人猝死……照理说让座,是一种美德;不让,也是年轻人的自由。
让座为何变得如此“凶狠”?让座“凶猛”老人与小伙因让座起争执打人后猝死9日下午4时30分许,郑州市一辆919路公交车行驶至中原路秦岭路路口时,车上一名老人突然倒地猝死。
车上乘客称,老人之前曾因让座问题与一名小伙子发生争执,并动手打了小伙子四个耳光。
老人家属接受急救人员询问时称,老人患有心脏病。
下午6时许,公交公司的技术人员赶到现场,并配合警方查看了监控录像,录像内容警方没有透露,目前该事件仍待警方调查。
据以往案例来看,和老人争执的小伙子很可能负有法律责任。
根据法律规定,根据行为人的主观过错程度和性质,“气死人”可能产生三种不同的法律后果:如果小伙明知老人有心脏病,可能会被气死,而故意追求气死对方的结果。
那么,其主观上属于故意,与受害人的死亡后果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即构成犯罪,须负刑事责任。
若小伙主观上存有过错,但不具备追求对方死亡的目的,这种情况下的“气死人”,本质上构成民事法律调整的侵权行为。
若小伙本身并无过错,对方被气死纯属偶然则无需负责,不过从已知报道我们知道小伙和老人确实发生了争执。
不让不行:老人坐到姑娘身上因为在交通工具上,不给老人让座而发生的辱骂争执不在少数,更有甚者,老人坐在了“没礼貌”的年轻人的身上。
去年11月16日早上7时许,网友“该是时候”和另外一名女同事搭乘202路公交车上班,上车后她们顺利找到座位。
一名后来上车的老人向她们“索要”座位,因为觉得受到了侵犯,“该是时候”的同事并没有向老人让出座位,没想到这位老人竟然口出脏话,并一屁股坐到了女孩的身上。
随后,记者和网友“该是时候”通过微博取得了联系,她告诉记者,她的那位女同事因为受到了惊吓,早晨到了单位之后就一直在哭,情绪也很不稳定。
让也不行:女孩给老人让座后抱怨遭打也有人在让座之后的的抱怨举动,招来了巴掌。
沈阳女孩小朱跟母亲打算去中街购物,从215路莲花街终点站上车,小朱和母亲一前一后坐在橙色座椅上,由于还有一段距离,小朱习惯地拿着手机低头玩着。
10分钟后,公交车到了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站,小朱突然听到有人说,“老人有心脏病,你给让个座呗?”小朱抬头看了看,一位70多岁老大爷站在她左前方,于是缓缓站起来让座,嘴里嘟囔着,“怎么这么多人偏让我让座呢,什么意思?”这时老人已经坐下,一位女士(事后了解是老人的儿媳妇)反问:“怎么的?让你让座你还不愿意啊!”随后伸手打了小朱一巴掌……无独有偶,武汉公交车上好心让座的小女孩也遭到责骂和推搡,不过她并没有抱怨,而是在抱孩子的妇女和老人之间,选择把座位让给前者,随后遭到老人的辱骂。
为何不让座致老人如此"暴力"当然,我们首先要强调的是,公交车上因为不让座辱骂、打人的老人毕竟是少数,我们碰到的更多是和蔼可亲慈眉善目的老人,你让座他绝对会对你说谢谢,如果只能一两站,他们甚至会拒绝,更有80老人为公交让座者发“好人卡”、“感恩卡”……那么这些少数“暴力”老人出现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一些老人脾气暴躁是和衰老有关有些老人对让座者的“不言谢”或是脾气暴躁,并不完全是一种正常的健康心理,而与年纪增长和身体大脑的衰老有直接关系。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科主任医师表示,老年人性情大变、经常莫名地大发脾气等反应,多与病理性脑衰老有关,甚至意味着可能出现了脑梗塞、脑供血不足、脑萎缩、脑动脉硬化、老年痴呆等脑部病变,必须到医院进行治疗。
年轻人如果都能认识到这一点,对其不正常的言行一律抱着“不介意”的态度,见到老人能主动让座就让,不方便让座对老人某些刺耳的话语权当耳边风,这就如同家里的老人,偶然的“发飙”可能让晚辈无法接受,但不能因此就对老人的终身辛苦和善良全盘否定,更不能因此就不尊重甚至不尽赡养义务。
为老不尊背后的道德绑架凡事都有两面性,有的老人是因为客观原因导致脾气暴躁,也有确实有少数老人把自己岁数大的“弱势”,当成绑架道德,反弱为强的资本,把自己年纪大当做自己不自重的借口。
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这不可否认,也毋庸置疑,但是,年纪大也不可以蛮横不讲道理,为所欲为,甚至胡作非为地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虽然我们倡导尊老爱幼,为老弱妇孺让座,并把它当做一种社会文明而加以宣传,但这毕竟只是一种道德,动手打人却是违法甚至犯罪。
法律应该为道德兜底,触犯法律却必须付出代价。
所以你可以在心里谴责未让座者,注意,真正的法治社会只能在心里谴责,因为你任何的道德讨伐都可能是对对方人格的侮辱,而毫无疑问,侮辱别人是需承担法律责任的。
说到底,道德是一种自律,法律却是他律。
你可以用法律来攻击别人,却不能用道德来要求对方。
变老的坏人和变坏的老人其实,“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这个说法,在中国互联网上流传已久。
那些打着年纪的幌子动粗的老人,可恨而不可敬。
不是所有的老人都坏?这就像问所有的年轻人是不是都是坏人一样,答案是否定的。
上述几个老人的行为固然有不自尊的恶劣之处,但让全体老年人来背负骂名,这个太不公平。
如果论证说经历某个时代的老人就是“坏”,那这样的论证未免草率了。
到底该不该给老人让座?无法律支撑,全靠道德引导关于公交车上的让与不让,争论由来已久,已经成为一个很小但很老的话题。
而如果没有戾气、暴力加入,也许永远不必说清,也说不清谁对谁错,也许每个人都会说没轮到我头上我就可以漠不关心。
法律没有规定必须给老人让座,只能通过道德来实现。
任何时候,道德只能出现于人们的自由选择,只能产生于人们的主动担当。
在让座问题上也是如此。
如果没有道德的引导,人们就会只看见选择看不见责任,就会以权利作为冷漠的借口,接受自己的懈怠,认同社会的麻木,从而让自己处于一个缺少道德与温情的社会。
相互理解才能把座位让给更需要的人电影《搜索》中,高圆圆扮演的女主角因未给老人让座,经媒体曝光并被网友人肉搜索后,被指责道德低下,但没有人知道她在公交车上正因自己身患绝症而不知所措。
实际上,很多时候冷漠是由于沟通不足造成的,如果年轻人有原因而不能让座位可以跟老人沟通,消除误解,而老人也应该尽力去体谅年轻人,因为人与人的关系是建立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的。
北京安定门街道辖区100多位老人曾向全市老年人发出倡议:晨练,咱不和年轻人抢公交,让出早晚高峰,和上班族错峰出行。
而郑州市20多位老年人志愿者走上街头,发出“给年轻人让座”的倡议,更像是一场行为艺术,表达一种“体谅”。
尊敬、爱护长者,是一个年轻人应有的态度;而体谅年轻人的难处,则是一个长者应该有的态度。
【附】日本人为何不给老人让座佚名大凡去过日本的人,都会赞赏日本人的礼貌。
但尽管如此,当他们看到日本电车车厢内,年轻人大大咧咧地坐着,老年人规规矩矩地站着时,还是忍不住心生疑惑:“日本人那么讲礼貌,为什么在电车里遇到老年人却不给让座?”礼貌的日本人为什么不让座?的确,刚来日本时这个问题也一样令我困惑。
但在日本生活了十多年之后,我发现:在日本让座,并不是个“礼貌问题”,而根本是个“技巧问题”。
例如我认识的一位大学老师A子,年近六十,因为满头白发,目测年龄比实际年龄似乎还要年长一点。
平时A子老师性格蛮开朗的,但有一次却遇到她在不停地叹气,不由得问:“A子老师,您怎么啦?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了?”结果A 子老师答:她早晨乘电车时,居然有人给她让座了!“唉!难道我已经老到要被人让座的地步了?”A子老师抚摸着自己的白发,满目忧伤地说。
因为被人让了个座,那一整天A子老师都闷闷不乐,她第一次感觉自己被人提醒:“你老了!”也许对于A子老师这类人的郁闷,同文化背景下长大的日本人似乎大都心灵相通,不言亦明。
因此,在日本的电车上,像A子老师这样年龄的人,基本上是无人让座的。
但我曾在电车上给一位抱着婴儿的妈妈让座,结果也依旧不理想:那位抱着孩子的妈妈在连声道谢之余,却怎么也不肯坐下来,并说她只有两三站就到了,用不着坐。
后来我的一位日本朋友告诉我:即使你好心让座,但并不意味着别人就必须接受你的好心。
有些日本人怕给人“添麻烦”,不愿意接受别人的人情,还有些日本人性格好强,不愿意成为“被照顾的人”。
因此,在日本的电车上,让座现象的确比较少。
除了日本人的“敬老”意识比较淡漠,没有搀扶老人、给老人让座的习惯之外,还因为在高龄化社会的日本,许多日本人对“年龄之老”有与中国人截然不同的认识。
例如我认识一位在面包房工作的日本太太,每次我去买面包时,都看到她高举面包托盘,在面包店内健步如飞,便忍不住夸她“您真是很元气(精神)啊”!那日本太太就很骄傲地回答:“我才6 2岁,还年轻得很呢,当然精神好!”一开始听到这位日本太太的回答,还觉得这是她的一份乐观,但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对于动不动就活到100岁的长寿日本人而言,60岁还真是个年轻得很的数字。
难怪日本女作家宇野千代在年满88岁之后,才终于意识到自己已经“步入晚年了”。
所以,对于“不服老”“不愿意给人添麻烦”且“不愿被照顾”的一些日本人而言,在乘电车时,对方是否真正需要让座,若没有足够良好的心灵阅读技巧,有时的确很难做出判断。
所以,在日本让座时,你绝不能像雷锋叔叔那样,从座位上激动地跳起来,殷勤地搀扶着对方的手,热情地说:“老大娘,您请坐。
”这会令人悲痛欲绝的。
在日本最好的让座方法是:你可以假装你马上要下车,扭头走到车门,或者干脆走去另一节车厢,总之你只需一声不吭地站起来,走开,将座位空出来就好。
对方如果需要那个空座位,他或她自然会走过去坐下来。
让座纠纷别光想着法定义务马钰朋【核心提示:维系社会和谐秩序不能没有道德力量推动,让座纠纷中别只想着这是否属于法定义务。
因为法律只是行事的底线,并不是社会向好的唯一衡量。
】9月9日下午4时30分许,郑州市一辆公交车上,一名老人突然倒地猝死。
车上乘客称,老人之前曾因让座问题与一名小伙子发生争执,老人让小伙子让座,而小伙子没让。
两人在争执中发生了辱骂,老人还动手打了小伙子四个耳光,不过小伙子并未还手。
老人家属接受急救人员询问时称,老人患有心脏病。
(9月10日《大河报》)近两年,公交车让座纠纷的小插曲越来越多。
不过这个小插曲不是协奏曲,而是文明的杂音。
翻看过去新闻可见,让座纠纷一直都发生在我们身边。
就在让座纠纷越来越普遍、人们见怪不怪之时,这次又现悲剧,长者已逝,不由得让人叹息。
因为一次出行、一个座位就发生这样的事,是不应该,无论是谁都不会希望这样的悲剧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