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

学校--临清二中学科--语文编写人--孙丽华审稿人---孙东云赵贵友琵琶行教案【目标设置】1.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当堂背诵第二节;2.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重点难点】1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同是天涯沦落人主旨的理解2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课时安排】两课时【预习】 1、借助资料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2、读课文,疏通字音;结合注释,通译全诗,完成学案自主落实部分。

3 、结合小序,理清叙事脉络,概括各段内容。

4、找出诗中的三次音乐描写,思考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第一课时【导入】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

他就是唐宣宗李忱。

他写的那首悼亡诗是: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他悼亡的诗人是:白居易。

其中“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中的“琵琶篇”即《琵琶行》“胡儿能唱琵琶篇”少数民族的儿童都能唱琵琶篇,可见这首诗流传之广泛,影响之深远。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胡儿能唱的琵琶篇。

【作者简介】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

《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一)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注意读准字音。

湓浦口()贾人()荻花()霓裳()六幺()(二)速读全诗,整体把握,讨论思考以下问题1阅读诗序思考:白居易写作琵琶行的背景原因是什么?①齐读小序②自由讨论:小序写了几层内容。

(以白居易为陈述主体来概括)③发言明确左迁九江,偶遇倡女,使弹数曲,引起共鸣,因为长句。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他们有什么共同点?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倡商妇怨2)读P25注释③、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谪官恨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

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别离情。

5.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第二课时重点鉴赏第二段【导入】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

第二节是重点精彩诗节,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

讨论思考1、齐读首句至“犹抱琵琶半遮面”。

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

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2、重点分析“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所展示的琵琶女的内心及作者当时的心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1)琵琶女:羞怯。

(2)作者:急切。

3、需要强调的字词暗、迟。

4、在众人的千呼万唤中她终于露了半张脸,迟迟不肯出场的琵琶女演奏了什么样的音乐?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根据其演奏过程划分出不同阶段。

(老师点拨即可)转轴调音未成曲调先有情大家风范出手不凡听者感受弦弦掩抑声声思抑郁不止诉说心事交代指法曲目指法娴熟演奏名曲(需要强调的字词:思、信手)5鉴赏具体描写部分(1)一生读(2)琵琶女的演奏可谓精彩绝伦,诗人的描写更是让人拍案叫绝。

如此难以描摹的音乐诗人是如何做到描写的这么成功的?思考讨论:所写音乐的具体特点,描写音乐的表现手法。

学生分组讨论,统一认识,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多媒体出示填表练习。

诗句特点手法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浊重轻细急促清脆叠音拟声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流利比喻摹声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幽咽冷涩低沉暂歇比喻摹声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愁恨暗生回味无穷感受烘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激越雄壮震撼人心比喻摹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鸦雀无声绕梁不绝环境烘托(注意:老师要发问,强调抓住诗中重点词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尤其要引导学生体会比喻中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的结合)(3)需要强调的字词:间关、暂、幽愁、突出小结:正是以上手法的综合运用,才使难以捕捉,稍纵即逝的音乐形象得以永存,使千年之后的我们同样能够领略到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欣赏到琵琶女精彩的演奏。

(4)听第二段配乐朗读,感受音乐之美。

【拓展练习】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白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坤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让我们回顾《琵琶行》中以声喻声的形象化描写——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进。

铁骑突出刀枪鸣,四弦一声如裂帛思考:如此的比喻描写凸现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的声势;小弦切切如私语——轻幽的音韵;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而和谐;间关萤语花底滑——悠扬而明快;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而冷涩;银瓶乍破水浆进——突发而激烈;铁骑突出刀枪鸣——清脆而尖锐;四弦一声如裂帛——刚劲而激越。

参考答案:(1)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为侧面烘托手法。

《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侧面烘托。

(2)风格迥异:《李凭箜篌引》纯为描摹音乐,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在描摹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琵琶女弹奏时的情态动作和作者的身世体验都穿插其中,其风格平易感伤。

【整合小结,强化感受】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一闻乐,闻声不见人,情相触;再闻乐,见人再闻声,情相通;三闻乐,知人重闻声,情相融。

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情。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

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

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

”──毛泽东《读注释唐诗三百首》批语)读《琵琶行》有感: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

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板书设计《琵琶行》导学案预习学案【目标设置】1 诵读课文,理解全文的大意,积累基础知识2 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诗结构特点。

一、给划线字注音湓浦口()贾人()荻花()霓裳()六幺()二、填写下列写月的名句1、醉不成欢惨将别,。

2、东船西舫悄无言,。

3、,往往取酒还独倾。

4、来去江口守空船,。

三、一词多义言感斯人言()凡六百一十六言()自言本是京城女()命遂命酒()命曰《琵琶行》()为因为长句()初为《霓裳》后《六幺》()为君翻作《琵琶行》()暂凝绝不通声暂歇()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音乐耳暂明()泣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四、古今异义因为古义今义老大古义今义向前古义今义五、词类活用闻舟中夜弹琵琶者()遂命酒()商人重利轻离别()理解感悟1、把序文与诗中对应的诗句找出来。

“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照应第( )段,内容( )“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照应第( )段,内容( )“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照应第( ) 段,内容( ) 2、前两段有两处侧面烘托的笔法,分别是哪句话?有什么作用?课内探究学案【目标设置】1.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2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第一课时(三)速读全诗,整体把握,讨论思考以下问题1阅读诗序思考:白居易写作琵琶行的背景原因是什么?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他们有什么共同点?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2)读P25注释③、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5.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第二课时1、齐读首句至“犹抱琵琶半遮面”。

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

2、重点分析“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所展示的琵琶女的内心及作者当时的心情。

3、在众人的千呼万唤中她终于露了半张脸,迟迟不肯出场的琵琶女演奏了什么样的音乐?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根据其演奏过程划分出不同阶段。

4鉴赏具体描写部分琵琶女的演奏可谓精彩绝伦,诗人的描写更是让人拍案叫绝。

如此难以描摹的音乐诗人是如何做到描写的这么成功的?思考讨论:所写音乐的具体特点,描写音乐的表现手法。

【课后练习与提高】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白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坤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