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重难点突破英语教案.docx

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重难点突破英语教案.docx

.精品文档 .
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重难点突破
英语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重难点突破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

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安排了三小节内容: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的分类和三角形的内角和。

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角的特点给三角形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边数增加变化中,感悟数学研究方法,发现多边形的内角和规律,渗透合情推理。

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有关三角形的系统知识,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一、概括三角形的含义,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会画三角形的高
突破建议:
1.在画三角形、说画法、辨析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围成”的含义,概括三角形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在说一说、指一指、写一写三角形各部分名称的活
动中,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建立三角形表象。

3.在动作操作尝试画高、辨析交流、学生演示和再尝试
的过程中,学会画三角形的高。

画三角形的高,实际上与学生
已学过的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段一样。

因此,在学
习画高前应先使学生清楚什么是三角形的底,什么是三角形的高。

这些可以由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在此基础上可以安排
两次画高的活动。

第一次:学生尝试画高后,展示出他们的作品,并引导
学生辨析,在辨析交流中,与已学过的旧知建立联系,掌握
画高的方法。

第二次:画出三角形所有的高,使学生认识到任意三角
形都有 3 条高。

在尝试中,学生可以画出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而直角
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部分学生可能只能画出在三角形内的那
一条高,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使学生知道到这两
3 条高。

种三角形也有三条高,进而总结出任意三角形都有
二、发现三角形稳定性,了解三角形稳定性的本质
突破建议:
1.从学生生活常见的物品引入,引到学生自己提出问
题:为什么有些地方要用三角形,而有些地方要用四边形?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的能力。

2.在用小棒摆三角形、四边形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
到三角形的 3 条边确定了,其相应的形状也就唯一确定了,了解三角形稳定性的数学本质。

3.在摆小棒后,安排学生拉动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学生发现:用三根小棒摆三角形时,只能摆出一种,做
成三角形框架后,拉动框架,也没有改变形状,还是原的三
角形,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当用四根小棒摆四边形时,两条邻边的夹角稍有变化,就是一个新的四边形,做成框架后,拉动框架,也会出现不同的四边形,说明四边形具有不
稳定性。

在操作中,引导学生将摆出的三角形、四边形分别
与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建立联系,并在三角形与四边形
的对比中,进一步感受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4.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知道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突破建议:
1.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
解决问题,并顺势介绍“两点间的距离”这一概念,便于学
生理解。

再引导学生观察图,使学生发现图的上半部分是一
个三角形,引发学生思考:直走这条路明明是三角形中最长
的一条边,为什么反而是最近的路呢?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2.在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中,掌握三边关系。


入后,安排了操作活动:从 5 根小棒( 2 、3 、5 、5、6 )
中任取 3 根围三角形,看能不能围成。

做好记录。

在汇报操作结果后,分三次进行交流:
第一次,什么情况下三根小棒肯定不能围成三角形。


生通过操作都认可 2 、3 、6 这组不能围成三角形,而且会
说: 2 和 3 这两根小棒接在一起都没有 6 的长。

由此可引导学生小结:当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时,不能围成三角形。

第二次,不确定。

通过操作,大部分学生会认为 2 、3 、5 这组能围成三角形(因为小棒比较粗,造成了误差),也许只有个别学生通过前面的分析,能够分析出这三根小棒不
能围成三角形,但这又和操作的结果不符,会引起学生的争
论。

这也是本节课学生比较难理解的一点。

可以用几何画板
进行操作演示,在数与形的紧密结合中理解。

在演示中,学
生可以看到当AB+A=B 时, AB、 A 已与 B 完全重合。

由此,使学生认识到:当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这三条线段也不
能围成三角形。

第三次,学生知道了什么情况下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
形,那什么时候能围成呢?是不是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一
定能摆成三角形?引导学生举例说明。

学生发现,2、3、6这组中,虽然 2+ 3< 6,但是 2+6> 3, 3+ 6> 2。

所以不
是只要有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能围成三角形。

“那需要几组呢?”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学生继续举例,3、5、6这一组中, 3+ 5> 6、3+ 6> 5、5+ 6> 3;5 、 5 、 6 这一组中, 5+5> 6、 5+ 6> 5;通过举例,学生总结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自此理解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四、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
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掌握它们的特征
突破建议:
1.引导学生先按角分类,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分类结
果,只要学生的分类标准统一,就是正确的。

2.在画各类三角形,描述它们的特征的过程中,认识
各种三角形。

3.用集合圈表示三种三角形的关系,学生可能会感到
比较困难。

在教学时,可以给出几种情况,让学生选择,降
低难度。

五、通过画、量、折、分等操作活动,发现三角形内角
和是 180°
突破建议:
1.用学生熟悉的两个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引出内角、
内角和的概念,让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内角和,通过计算学
生很容易发现直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为学生进一步猜想做好准备。

2.在学生动手操作前,先引导学生思考“我想用什么
方法验证” ,使学生相互启发,便于指导自己的操作活动。

学生能够想到的方法有:测量、剪拼、折分这三种方法。


操作中,注意引导学生用不同种类的三角形进行验证,同时
要有科学严谨的态度。

六、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探究多边形内角和
突破建议:
1.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利用探究“三角形内
角和”的方法求“四边形内角和”,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语
言表达能力。

特别是“将四边形转化成三角形求内角和”的
方法,先让学生指指四边形的内角,连接对角线后,再指指
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四边形的内角和就
是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而把求四边形内角和的问题转化
成求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的问题,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

引导
学生在操作、观察、分析中理解这种方法,渗透转化思想,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2.探究“六边形内角和”是对转化思想方法的巩固。

可能还有部分学生使用剪拼法,但这时很快发现拼的过程中
出现了重叠,再次经历转化的过程,体会转化方法的优势。

在此过程中,加深对转化思想方法的理解。

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不同的转化成三角形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观察、
.精品文档 .
分析、比的程中,理解些方法,并利用从同一
点引出角的方法将六形化成三角形比,展
学生的察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此基上,求五形、七形⋯⋯的内角和,并律:多
形内角和=(数-2)× 18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