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颡鱼生物学特性

黄颡鱼生物学特性

黄颡鱼生物学特性黄颡鱼是广范分布于我国淡水中的经济鱼类,在鱼类分类上属鲶形目、危科、黄颡鱼属,本属有4个种,分别为黄颡鱼、江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光泽黄颡鱼、岔尾黄颡鱼。

目前主要养殖对象是黄颡鱼,其次是江黄颡鱼。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属鲶形目,鲿科,黄颡鱼属。

俗称:戈牙昂公咯鱼嘎鱼咯咯噎黄腊丁,央丝,黄骨鱼,电猫鱼。

英文名:Yellow catfish 。

体长,腹平,体后部稍侧扁。

头大且平扁,吻圆钝,口大,下位,上下颌均具绒毛状细齿,眼小。

须4对,大多数种上颌须特别长。

无鳞。

背鳍和胸鳍均具发达的硬刺,硬刺尖带有毒性,刺活动时能发声。

胸鳍短小。

体青黄色,大多数种具不规则的褐色斑纹;各鳍灰黑带黄色。

黄颡鱼广范分布于我国淡水水体中,是我国江河、湖泊中重要的经济鱼类。

在我国除西部高原外的各干流和支流水系的区域中均有分布。

在亚洲的东南部如朝鲜、日本和印度也有分布。

各干流的湖泊、河流、水库均能形成自然种群。

近年来在两湖(湖南、湖北)和两江(江西、江苏)等地的消费量尤其大。

该鱼产量大、肉质细嫩、少细刺、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药用价值较高,在国内外市场深受欢迎,特别是大规格的鲜活鱼供不应求。

据分析,每100克鱼可食部分中含蛋白质16.1克、脂肪2.1克、碳水化合物2.3克、钙154毫克、磷504毫克,且含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尤以谷氨酸、赖氨酸含量较高,具有消炎、镇痛等疗效,因而深爱广大消费者欢迎,而且在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也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是出口创汇的优良品种。

而在自然水域中,黄颡鱼生长速度慢,上市规格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发展。

黄颡鱼以其生长周期短、群体产量高、经济效益高、适温性广的特点,而备受养殖业关注,在全国各地均有养殖,且因其为底栖鱼类,适应与各种鱼混养,人工养殖的规模逐渐扩大。

黄颡鱼属底栖性鱼类,白天在水较深的底层栖息,夜间到浅水区觅食和活动。

黄颡鱼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

由于除鳃为主呼吸器官以外,鳔具有辅助呼吸功能,所以黄颡鱼对低氧的适应能力较强,在冬季,离开水体数小时,只要体表保持湿润,仍可以存活。

瓦氏黄颡鱼耐低氧的能力较黄颡鱼要差些。

黄颡鱼喜水流缓慢、多乱石和卵石的环境。

活动范围小,不易捕捞。

喜集群,在弱光下摄食和活动。

幼鱼多在江湖的沿岸觅食。

4-5月产卵,亲鱼有掘坑筑巢和保护后代的习性。

在生殖时期,雄鱼有筑巢习性。

该鱼属温水性鱼类,生存温度0~38℃。

最佳生长温度25~28℃,pH值范围6.0~9.0,最适pH值为7.0~8.4。

耐低氧能力一般。

水中溶氧在3mg/L以上时生长正常,低于2mg/L时出现浮头,低于1mg/L时会窒息死亡。

食性黄颡鱼属杂食性偏肉食性鱼类。

食物包括小鱼、虾、各种陆生和水生昆虫(特别是摇蚊幼虫)、小型软体动物和其它水生无脊椎动物,有时也捕食小型鱼类。

其食性随环境和季节变化而有所差异,在春夏季节常吞食其它鱼的鱼卵,到了寒冷季节,食物中小鱼较多,而底栖动物渐渐减少。

随个体的增长,食物的组成有较明显的变化。

刚孵化出膜 4--5天开始摄食小型浮游动物,如轮虫、小型枝角类和桡足类,可以人工投喂蛋黄;当体长5--8厘米时,主要食物是枝角类、桡足类、摇蚊幼虫、水蚯蚓或人工配合饲料等;超过8厘米以上个体,摄食软体动物和小型鱼类等。

人工培育可喂绞碎的鱼、虾及软体动物,即要摄食动物性饵料,也吃人工配合饲料,但最好以配合饲料为主,辅以动物性鲜活饵料。

年龄生长黄颡鱼生长速度较慢,常见个体重200~300g。

在自然大水域1龄鱼可长到体长56mm,体重5.7g。

2龄鱼可长到体长98.3mm,体重20.6g。

3龄鱼可长到135.5mm,体重36.1g。

4龄鱼可长到160.1mm,体重58.2g。

5龄鱼可长到177.7mm,体重81.3g。

黄颡鱼雄鱼一般较雌鱼大。

1~2龄鱼生长较快,以后生长缓慢,5龄鱼仅为250mm。

繁殖黄颡鱼2冬龄~4冬龄达性成熟(约3龄以上),最小成熟个体,雌鱼为11。

7厘米,雄鱼为 14.8厘米。

达性成熟的雄鱼在肛门后面有一个生殖突,而雌鱼则无。

在南方4月~5月产卵,在北方6月才开始产卵,是产卵较晚的鱼类之一。

要求水温在20℃~30℃。

产卵活动于夜间进行,当天气由晴转为阴雨,即可产卵。

黄颡鱼具有筑巢产卵保护后代的习性。

产卵时亲鱼选择具有水草的沙泥质的浅滩,水深8厘米~10厘米,利用胸鳍刺在泥底上断断续续地摇动。

建造鱼巢有几个在一起的,也有几十个成群的,相隔不远形成穴群。

每个穴径约为15厘米,深为10厘米,产卵受精于穴内。

雄鱼于穴口保护鱼卵孵化。

当其他鱼接近穴口时,雄鱼猛扑向入侵者,驱逐入侵之鱼。

并经常用巨大的胸鳍拨动,使穴中水流通,利用水流辅助卵孵化。

守护到仔鱼能自行游动为止(7天~8天)。

此期间雄鱼几乎不摄食。

雌鱼产完卵后离巢觅食。

黄颡鱼怀卵量为1086粒~4469粒,成熟卵径1.7毫米,受精卵为黄色、粘性、沉于巢底或粘附在巢壁的水草须根等物体上发育。

其产出的卵径约为2.5毫米,两天内即可孵化。

黄颡鱼可能为分批产卵的鱼类。

分类黄颡鱼的分类黄颡鱼的种类较多,有瓦氏黄颡鱼、岔尾黄颡鱼、盎塘黄颡鱼、中间黄颡鱼、细黄颡鱼、江黄颡鱼、光泽黄颡鱼等。

1、黄颡鱼:又名黄腊丁、黄呀姑等,是目前主要的养殖品种。

背鳍硬刺短于胸鳍硬刺,后缘有锯齿状,背鳍前端距短于背鳍后端距。

胸鳍刺较发达,前后缘均有锯齿,前缘锯30--45枚,后缘锯9--17枚。

胸鳍略呈扇形,末端近腹鳍。

脂鳍较臀鳍短,末端游离与臀鳍相对。

尾鳍深叉形。

体长为体高的4.15--4.59倍。

体长。

头阔而平。

头顶和枕骨裸露且粗糙。

口下位,下颌短于上颌,上颌及口盖骨上有绒毛状细齿。

有触须对,上颌须一对最长,末端达胸鳍中部;鼻须一对超过眼眶后缘;颐须二对较长,外侧一对长于内侧一对,末端接近或达到胸鳍起点。

鳃孔较大,鳃膜不连颊部,颐部深陷。

肩胛骨突起于胸鳍上方。

全身无鳞。

体背为黑褐色或青黄色,体侧有2纵黄色和2横黑色细带条纹相间,间隔成3块暗色纵斑块。

各鳍条灰黑色。

腹部淡黄色,尾鳍上有黑色条斑。

2、瓦氏黄颡鱼(江黄颡鱼):背鳍刺长于胸鳍刺,后缘有锯齿状。

胸鳍刺强,前缘光滑,后缘有发达锯齿,末端达到背鳍中部垂直下方。

腹鳍呈扇形,末端达到或接近臀鳍基部。

脂鳍细小,末端游离,较臀鳍稍短,并与其相对。

臀鳍边缘平直。

尾鳍深叉形,上叶稍长于下叶。

体长为体高的4.25--4.68倍。

体长形,背部隆起,胸腹平坦,后半部侧扁,头部稍扁平,头背宽阔而较平,头顶覆盖薄皮,枕骨裸露。

口亚下位,上下颌有绒毛状细齿,上颌细齿带2条。

吻钝圆。

眼小,侧上位。

触须4对,均成青黑色,颌须1对,末端起点接近背鳍垂直下方;鼻须位于后鼻孔前缘,末端达到眼眶后缘;颐须2对,外侧1对的末端达到胸鳍起点,内侧的1对稍长于鼻须。

肩胛骨突出于胸鳍之上。

体表无鳞。

侧线鳞平直。

鳃孔较大,鳃膜不与颊部相连。

它与其它黄颡鱼的主要区别在于:头顶覆盖薄皮,胸鳍刺前缘光滑,且 4 对须均为青黑色。

3、光泽黄颡鱼:又叫尖嘴黄颡鱼、油黄颡鱼。

体延长,体长为体高的4.42---4.71倍,背部隆起,腹部稍圆,后部侧扁。

头顶及枕骨裸露,且粗糙。

吻稍尖突出。

口亚下位,上下颌均有绒毛状细齿,上颌齿带2条。

有须4对,较短,颌须末端不达胸鳍起点;鼻须1对,末端不达眼眶后缘;颐须2对,外侧1对长于内侧1对,但末端不达鳃盖后缘。

前后鼻孔分离。

鳃孔大,鳃膜不连于颊部。

颐部深陷。

肩胛骨突起于胸鳍上方。

背鳍硬刺细长,后缘有锯齿。

胸鳍硬刺前缘光滑,后缘有锯齿,末端可达背鳍中部垂直下方。

腹鳍长形,末端达到臀鳍起点。

脂鳍小,末端游离。

臀鳍长于脂鳍,边缘平直。

尾鳍深分叉。

体表无鳞。

侧线鳞平直,前段斜向上。

体黄色,体侧有2块暗斑,各鳍灰黑色。

分布较广范,但数量较少。

4、岔尾黄颡鱼:又名叉尾黄颡鱼。

体长较细,体长为体高的5.48--5.71倍,背部隆起,胸部平坦,后段侧扁。

头顶及枕骨裸露且粗糙。

头宽而平。

口亚下位。

上下颌具绒毛状细齿,上颌齿带2条,吻钝。

眼中等大,侧上位,眼间距平宽。

前后鼻孔分离,前鼻孔有短鼻管伸出。

须4对,细长,颌须末端可超过背鳍起点的垂直下方;鼻须1 对,位于后鼻孔前缘,末端接近胸鳍起点;颐须2对,外侧的1对末端可达胸鳍的起点,内侧的一对约与鼻须等长。

肩胛骨突起于胸鳍的上方。

背鳍硬刺后缘有锯齿,胸鳍也有硬棘,前缘锯齿细小,包于皮膜内,后缘锯齿强壮。

胸鳍末端达到背鳍中部垂直下方。

腹鳍扇形,末端达到臀鳍起点。

脂鳍短小,末端游离。

尾鳍深分叉。

体表无鳞,侧线鳞平直。

体黄褐色,体侧有宽且长的黑色斑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