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唐诗五首主课件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背诵五首唐诗,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目标1、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法学法:诵读教学法,联想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黄鹤楼》,指导学生自读《使至塞上》,品味诗歌的人情美、风物美。
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
一、导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唐诗五首》。
二、如何欣赏古诗?1、通过多诵读,感知内容大意,领会语言美。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揣摩诗中感情。
3、发挥联想、想像,体味意境美。
三、学习《黄鹤楼》1、黄鹤楼简介: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 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
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
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
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
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
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美丽的传说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
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
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
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
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
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两层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
2、作者简介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
开元十一年进士。
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
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
有《崔颢集》。
3、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积累字词。
2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赏析艺术,品味语言。
4想象意境,感情背诵。
4、交流感知听读诗歌,注意字音,句读。
思考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分组读译概括意思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传说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留下空空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分析黄鹤飞去不会再回来了,而千百年来白云却依旧悠然自得地飘来飘去。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所见登楼隔江相望,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春草长得茂盛喜人。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所思可是日近黄昏,极目远眺,我的故乡在哪儿呢?凝视长江上面浩渺的烟波,真使人发愁啊!主要内容情感•这首诗写了黄鹤楼的传说以及登楼所见之境,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愁苦之情。
5、研读共品自由赏析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6、互助释疑师友互相质疑,有师友彼此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讨论解决。
“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
(1分)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1分)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
(1分)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1分)7、巩固拓展1.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什么情感?(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空荡荡的黄鹤楼实际上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2.哪一句是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触发了他的什么思想感情?(思乡之情。
)4.第三联描写繁荣的景致,有什么作用?(以繁茂之景反衬凄清之情,烘托孤寂的思乡之情。
)5.诗中的“芳草”是什么意象?(芳草,古诗中常常用来比喻愁思。
“芳草萋萋”,则形容愁思浓郁。
)四、学习《使至塞上》1、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唐代杰出画家、诗人。
字摩诘,原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境)人。
后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
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故人称“王右丞”。
王诗语言清新凝炼,朴素中见华采。
2、分析表达方式使至塞上王维(叙事)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既言事又写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写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叙事)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3、使至塞上(结构思路)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内容:写使者进入边塞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内容:以“蓬” “雁”自比暗写内心郁愤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名句)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叙事写景入画中,幽微难言内心情。
内容:描绘沙漠中的典型景物“孤烟” “落日”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来到边关看见骑兵,骑兵说将领还在前线。
内容:写诗人到达边塞所见情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
”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
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宋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品味佳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构图美:——空间阔大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美:——层次丰富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色彩美:——鲜明优美难怪王国维誉为:“千古壮观。
”4、思想内容:《使至塞上》这首诗,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沿途风光,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5、写作特色:比喻贴切生动,遣词精妙率真。
6、作业:1.背诵两诗,默写两诗。
2.预习后两诗。
3.搜集背诵其他〈边塞诗〉。
板书设计使至塞上王维构图美:——空间阔大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美:——层次丰富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色彩美:——鲜明优美王国维:“千古壮观。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渡荆门送别》,指导学生自读《春望》。
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
五、学习《渡荆门送别》1、作者简介: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与杜甫并为唐一代之冠,享誉甚隆。
2、介绍创作情况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
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3、赏析诗句渡荆门送别(五言律诗)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韵脚:游流楼舟韵母:ou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渡远:远渡。
楚国:楚地。
诗歌从乘舟远游写起,第一、二句点题:诗人远离四川,乘船沿江游览楚地。
内容:叙送别缘起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平野:平原。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内容:绘山势,流水,原野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内容:写水中映月画于天边云霞图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发出由衷的心声:这长江是故乡的水啊,所以它才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
诗人抒发了爱祖国、爱自然、爱故乡的深挚的感情。
诗中写的长江之水,是来自故乡的水,它在蜀楚交界的荆门山送别诗人,把李白送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之中。
在这一描写中,表现了初离蜀地的诗人对家乡的深深依恋。
交代远渡地点和出蜀目的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从打荆门外渡江,远去古老的楚国漫游。
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巴山尽头出现平野,长江沿着旷野奔流。
月影如飞下的天镜水中奔走,云霞似海市蜃楼气象悠悠。
含蓄地抒发思乡深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无限爱怜我的故乡山水,情意深深送我万里行舟。
4、佳句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群山渐渐远去,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平野,着一“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了出来,写得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这种观感是抒情主人公的视点(李白坐的船在行进)不断在移动形成的。
长江滚滚远去着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辽阔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
你也来说说看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下飞天镜”句是月夜俯视所见。
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入流速缓慢(因江面开阔)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轮明镜。
“云生结海楼”句是白昼眺望所见。
天上的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