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玉器盐碱古沁的特征等鉴别三篇红山玉器盐碱古沁的特征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古玉专家,研究古玉十分细致深入,深知盐碱对玉质的腐蚀力度。
古玉受侵,土沁较普遍,盐碱沁较少。
清代陈性在《玉纪》中说,:“沿东海一代出盐之处,谓之碱土。
玉在其中不过百年,已腐烂不堪矣。
”此言虽说盐碱腐蚀过甚,还不至于百年就腐烂不堪,但的确腐蚀性极强。
刘大同在《古玉辨》中说:“出自碱卤地者,多腐烂。
”红山玉器的高仿者,深知当代强酸对玉质的腐蚀效果,有近似盐碱古蚀之处,所以大批仿品无处不在,无处不见。
红山玉器的盐碱沁,与人为强酸腐蚀的仿品,有本质区别。
现在以本文的插图《青白玉猪龙神与变形勾形龙组合器》为例,剖析红山玉器盐碱沁的特征。
此器由猪龙神与变形勾形龙两件玉器组成,应该是红山玉器中的奇品奇观。
赤峰市博物馆所藏小河沿文化(前红山文化)异型玉佩饰,玉蜻蜓或玉蜜蜂,就是一件组合器。
此件玉猪龙神,猪首,人身,坐姿。
双手牵扶龙鬃,坐骑在龙背上,双足并立于龙脊(猪龙神臀下有深槽,以夹卡龙脊)。
变形勾形龙,是无足的勾形龙化育后而生出四足,变为弯頸,弓背,卷尾(尾端出现卷涡纹)。
此形龙应是成龙,勾形龙应是龙之幼子。
成龙则是猪龙神升天的坐骑或乘具,猪龙神则是成龙的御手或主宰。
此器可证,在红山时代诸种玉龙中,猪龙(玦)或兽首龙(玦)的品位,应当高于勾形龙。
红山玉器的盐碱沁,是随着玉器所埋的环境不断发生变化而逐渐形成的。
由于积水,水中含有盐碱物质。
积水经过旱涝变化,盐碱浓淡亦发生变化,其腐蚀力的强弱亦随之变化。
红山玉器,几千年中必然经受过若干次环境的大变化,几百年几十年中亦经受过若干次环境的小变化。
所以研究红山玉器的盐碱沁,与研究其他沁状一样,就是要研究其自然状态,研究其自然状态中的不同层次。
此件《青白玉猪龙神与变形勾形龙组合器》,出土于滦河沙滩,应是祭器。
经过二十余年的观察与研究,红山玉器盐碱沁的特征如下:一、玉器表面有较为平展的腐蚀层,腐蚀层的高度一致,沁凹却有深有浅;腐蚀层面原始的刮磨痕迹,其痕受侵而变形(或深或浅或宽或窄);腐蚀层上有沁坑、沁孔、沁沟,重处底部蚀空,上部相连,似核桃皮状;腐蚀较轻处,玉表有较轻浅的沁凹或其他形式的沁迹。
二、玉器表层的原始玉质受侵而异化为新的盐碱类,色白似盐碱层。
此层上亦有原始的刮磨痕迹,证明是原始玉质的异化层,而非盐碱的沉淀层。
三、沁入玉内的盐碱,不断向玉表分泌,凝聚为面状、醭状、絮状,此状不大可能人为仿造。
四、玉表上的微黄色,是泥沙颗粒,而非人为的胶状黄色涂抹物。
人为的泥沙涂抹,必须掺合胶质,其状可辨。
五、玉表上的泥沙层,与盐碱异化层已经形成一种共生共融状态,而非单摆浮擱状态。
六、最值得关注的是脱去腐蚀层(即脱皮)之处,这是研究红山玉器盐碱沁(以及脱皮沁)特征的重要区域。
此区自然沁的各种特征鲜明而集中,许多迹象与人为迹象迥然不同。
(1)脱去腐蚀层之处,包浆足处,其亮泽,非器磨之亮,非手盘之亮,非人为包浆之亮,而是油汪汪的,淌油一般的亮。
(2)其浆白中泛青,透明晶莹纯净,重叠堆积状,其上绝无磨痕。
(3)浆体向未脱皮处浸润,交融处呈滋润状,色深泛青,其状自然而然,仿品上绝无此状。
(4)脱皮处的大小沁坑均呈土咬坑之状,即沙粒咬出的圆坑状;沁孔均为大肚状,孔口为薄壳状。
人工钻孔为柱状,或喇叭状。
而人工仿制盐碱沁,则是另一副状态,主要是运用酸蚀。
我国北方许多地方有盐碱土,却没有发现过酸性土。
1)人工仿品,先在玉表钻凿大小深浅不一的坑疤。
因其钻凿有深浅轻重,玉表棱面的高度不一致。
2)然后染色,其色红紫黄不一,视市场需求而定。
人们崇尚鸡血红,2002年以后鸡血红红山高仿玉器便覆盖海内外。
染色深透,许多人不知当代染色技术之高超,亦不知高仿玉器盘后染色能够晕散之状态,误为自然沁色。
3)运用强酸咬蚀,使其棱角弱化,并产生盐碱腐蚀的效果。
有的磨钝棱角,但磨痕容易露出伪造破绽。
4)强酸咬蚀的玉表,也有化学反应后(异化)的新的盐类物质产生,玉表上结有白醭、白膜、白色或黄色的玉质结块(酸蚀后的残块);但白色物比较薄淡,也有泛出的现象。
这与红山玉器真品上的盐碱物质的状态,有明显区别。
亦有加厚人造的白色包浆,其涂抹物、人造物容易辨别。
5)最使人迷惑不解的高仿品,就是上述仿品流入市场之后,经过盘玩流传,改变了原初的模样;更有甚者,近年来从南方至北方,玉玩界掀起一种职业性地全国大盘高仿红山玉器的热潮,使玉表产生显著变化,棱角变成平疤(所谓桔皮纹),染色晕散,亮泽温润,未见识过红山熟坑真品者,便误为真品。
于是乎红山玉器真品就遭遇了假亦真来真亦假的境遇,于是乎高仿品就赢得了红山珍品文物的评价与鉴定的惊世殊荣(高仿品盘后之状态,另有专述,此不赘言)。
作者声明:本人自发表《红山玉器纵横谈》系列文章与《红山玉器鉴定之要》等文章以来,全国有百十家网站转载,但有的网站不注明作者姓名与出处。
再发生此事,将追究侵权责任。
神秘的红山文化玉人(曹楠2005.11.10)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2年、2003年两度对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第16地点进行考古发掘,发现6座红山文化墓葬,其中4号墓的发掘最引人注目。
这座墓选址在遗址最中心部位的山梁主脊上,直接将墓穴开凿于山体最坚硬的变质花岗岩的岩脉上。
墓南北长3.9米,东西宽3.1米,深4.68米,墓底距地表深5.33米。
墓主人为一成年男性,年龄45~50岁,仰身直肢葬。
随葬有玉器6件,计玉凤1件、斜口箍形器1件、玉镯1件、玉人1件、玉环2件。
其中以玉人、玉凤最为重要,为红山文化玉器中新发现的器类。
玉人出土在左侧骨盆外侧面下,淡青色软玉,体形圆厚。
裸体,瘦身,五官清晰;眉头紧皱,双6艮半合,嘴巴半张,俨然一副神灵附体的痴迷状态。
双臂曲肘扶干胸前,双腿并立,额间凹陷,肚脐凸鼓,雕刻线条宽短而概略。
背面在颈两侧及颈的后部对钻三孔呈三通状,通高1 8.5厘米。
这件玉人怎么使用、具有什么意义呢?在红山文化分布的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河北北部地区,曾经出土过多件类似的石或玉质人面形制品。
例如,内蒙巴林右旗那日斯台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1件人面形石饰,高1.7厘米,宽2.2厘米,厚0.2厘米。
用薄石片磨光加工制成椭圆形,中间钻有并列的小圆形孔,似为双目,下端外凸齿状纹。
背面还保留原有的石片毛面痕迹,应是佩带或镶嵌物。
查干诺尔洪格力图积石冢出土2件人面形石饰,高2.7厘米、宽2.5厘米、厚1.4厘米。
面饰呈扁圆形,面部外鼓,目、眉、鼻、嘴等五官雕琢成型,两条弯浓眉连接于中央,双目呈圆形,鼻部钻一圆孔,嘴刻一道横凹沟槽。
背面略凹素面,钻有3个小孔,首顶钻2个圆孔对穿于背面上端2个孔,下颌斜钻一圆孔对穿背面的下端圆孔。
巴林右旗博物馆收藏两件人面形玉饰,其中一件是巴彦塔拉苏达勒遗址西南侧一座墓葬出土人面形玉饰。
人面高4.2厘米,宽3.8厘米,厚1.1厘米。
人面饰呈扁平状,正面近似圆形,6艮微凸呈椭圆形,用阴线刻出双眼轮廓,眉浓重,鼻呈三角形隆起,嘴不前凸,面部用阴线刻划边缘轮廓,顶部有一凹槽。
背面无纹,对穿透孔。
同时,在长江流域的凌家滩、石家河文化中也发现类似的玉人。
安徽含山县凌家滩墓地年代距今4500~4000年左右,出土玉人3件,其中两件残碎,一件完整。
玉人通高9.6厘米,为灰白色,方脸,五官清晰。
头戴扁冠,冠上饰两排方格纹,冠中间有三角形小尖顶。
脑后刻四条横线,似与冠饰有关。
两臂弯曲,十指张开置于胸前。
腰部饰一周宽3厘米的斜线纹,似表示腰带。
背部钻一对隧孔。
直立,赤双足。
其形象应是江淮地区土著民族古淮夷族文化遗存。
湖北天门石家河文化遗址出土玉人头像共7件。
其中一件头像长3.7厘米,雕成三棱形,反面内凹,无纹,正面棱形。
人像头戴浅冠,头两侧上方有弯角形装饰,角下方有两道略向上卷的飞棱。
梭形眼,宽鼻梁,耳下戴大环。
口略开,口内隐露四颗牙齿,口的两侧各有·对獠牙。
从头顶到颈底有一纵向隧孔(图4)。
以上的玉石人像都有如下特点:人物面部勾勒简黾,只求神似。
面部表情怪异、痛苦、恍惚,似乎进入痴迷状态。
双手附于胸前,好像要拥抱什么。
背面都有穿孔以便于穿绳悬挂或缝缀。
这些特点使人联想到目前依然存在的原始活态文化——萨满教。
萨满教是西伯利亚和乌拉尔——阿尔泰民族所特有的一种宗教现象。
萨满是一个“专家”,被认为能直接与精灵世界交往,因而有能力为人治病和占卜。
萨满能自行昏迷,被相信能够与神灵交往,即其灵魂离开形体到精灵世界,或作为精灵的喉舌,像个中间人,在进入昏迷状态时会使用一些法器和神偶。
萨满服饰和法器是萨满的标志物,它们的产生、定型都经过萨满之手。
服饰包括萨满服和饰物。
一般来说,经过几千年的埋藏,丝织物已腐烂,其他质地的饰物如玉、石等法器仍然保存下来。
萨满的服饰、器具为祭祀场合带来了肃穆、虔诚、火爆、热烈的宗教气氛。
玉雕巫人即是对当时常见的祭祀高潮时神灵附体状态的真实记录。
萨满在作法时佩带此玉人,希望能增强法力,让神灵能尽快附体。
神偶即是法器之一。
神偶的形态最丰富,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因难而生,因灾而生,因喜而生,因梦而生。
虽然神偶的成因多种,但是许多神偶的具体神形,却是萨满经特定的仪式、在特殊的环境中获得的。
随后,在主祭萨满的率领下,朝暮献牲、焚香、磕头,并最终完成神偶定型。
这期间无不渗透着萨满的智慧和心血,也经历了艰苦的磨砺。
制作神偶也有严格的规定,不得有悖。
萨满在承做前代传承下来的神偶时,要力求保持原形,制作新偶时要恪守梦中求得的形态,忠实无讹地予以形象化。
所选原料也要谨遵神授,不许用他料代替,不许以次充好。
原料采自何地,也按神意行之,或山上,或水浜,或林中,不可偷懒自欺。
原料采到后,萨满要精心制作。
雕刻神偶力求突出崇拜物的特征,重神似而不求形似,不过细雕琢。
神形或蹲或立或卧,棚棚如生,尤着力刻划眼、口、鼻。
神偶是萨满教神灵世界的形体化身,它使观念成为形象可视的具象。
从符号学的角度看,神偶具有明确的象征意义。
作为一种表象,一个神偶就是一个神灵的替身和代表,体现着某种崇拜观念。
神偶的形态不同,各有特点,也往往象征其他神灵所具有的某些特征。
因此,牛河梁遗址4号墓的墓主人即是通神的萨满,腰间悬挂的玉人即是萨满作法时使用的法器神偶,目的在于制造庄严肃穆的气氛,增强法力,使神灵尽快附体,沟通人神。
红山文化源于兴隆洼文化。
在内蒙古赤峰兴隆洼文化中,曾发现最早的石人面和人头盖骨牌饰。
最早的石雕人像出土于距今8000年的内蒙古敖汉旗的兴隆沟遗址中。
兴隆洼文化人头盖骨牌饰出土干7号居室墓葬,墓主胸部和右腕部各出土1件人头盖骨牌饰。
牌饰为圆形,边缘呈连弧状,并钻有一周细密的小孔。
佩带人头盖骨牌饰的习俗在兴隆洼文化中属首次发现。
7号居室墓主在兴隆沟聚落中可能具有较高的地位和身份,死后被埋在室内,成为生者崇拜和祭祀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