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与环境保护学案.doc

化学与环境保护学案.doc

开发区六中导学案
(时间:2013年 3月 20日 主备人: )
课题 化学与环境保护
本节课
关键知 识点及 方法回 顾
本节课 学习
任务
1、 能说出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
要污染物的危害。

2、 能说出防治水、大气污染的一般原则
和方法。

3、 明确绿色化学的核心。

【课前准备】
1、水的污染源有哪些?
3、如何防治水污染?
5、如何防治空气污染?7、酸雨的危害有哪些? 2、水污染的危害有哪些?
4、空气污染源有哪些?6、酸雨是怎样形成的?8、如何防治酸雨?
9、探究实验:模拟酸雨对植物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自主学习】
1、绿色化学的核心是什么?
2、现代工业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拓展练习】
1、“绿色化学工艺”是预防污染的基本手段,其理想状态是反应物的原子全部转化到欲制
取的产物中,对环境实现零排放。

下列反应一定属于“绿色化学工艺”的是()A、分解反应B、化合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2、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废铜制取硫酸铜,设计了如下两个方•案:
02稀硫酸
K Cu —~CuO—CuSO4
浓硫酸
2、Cu ------- —>CuSO4
△ △
[己知:C11 + 2H2SO4 (浓)===== CuSO4 + SO2 t +2足0]
1、请写出方案一中的两个化学方程式
2、从绿色化学的视角考虑,你认为哪一个方案更合适?
【拓展I可题】
某工厂近期排出的废液有明显的酸味,经考察得知,废液中含有的酸可能是硫酸或盐酸中的一种,作如下实验进行证明:
1、取少量向溶液中加入,无白色沉淀生成,证明不是硫酸。

2、向溶液中加入,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是盐酸。

现要将该废液调至中性,你能设计出儿种方案?哪一种方案最合理。

【实验探究1】
1、实验名称:酸雨对植物种了发芽率的影响
2、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步骤和现象:
4、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2】
有四个集气瓶,A瓶中盛放的是空气,BCD瓶中充满SO?,来探究酸雨对环境的影响。

实验现象
实验步骤
A瓶其他瓶
无明显现象无明显现象
首先向四瓶中加入
50mL 水
植物叶子无变化B瓶中植物叶子变枯黄再向A、B瓶中分别加
入一小片绿色植物的叶

无明显现象C瓶溶液里有气泡冒出再向A、C瓶中分别加
入锌粒
无明显现象D瓶溶液里有气泡冒出再向A、D瓶中加入大
理石
【探究结论】酸雨对森林有破坏,能使植物,酸雨还能腐蚀、做成的雕像等。

【反思与评价】煤燃烧时会排放出,汽车尾气中会含有,这些气体或气体在空气中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水会形成“酸雨”,pH<5.6的雨水成为“酸雨”,试用化学方程式说明,为什么不是pH<7的雨水为“酸雨”L 为了防止“酸雨”的产生,保护我们的大自然,请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推广与应用】若酸雨的主要成分为H2SO4和HNO3,请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1)含H2SO4的酸雨腐蚀石灰石路面
(2)含HNO3的酸雨与撒在田间的熟石灰反应
【自主学习】
II期污染指数主要污染物空气质量级别空气质量状况
2012-3-189可吸入颗粒物2良好
2012-6-445可吸入颗粒物1优秀
2012-9-572二氧化氮2良好
2012-12-2113二氧化硫3轻微污染
2012-12-347可吸入颗粒物1优秀
、哪个季节空气质量最差,可能原因有哪些?
2、12月3 口空气质量比12月2 口明显好转,你来猜测原因可能是什么?
3、为保护空气质量,请你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达标检测】
1、下列行为(或事例)不会导致水体污染的是()
A、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生活垃圾堆放在小河旁或倒入海洋里
C、提倡和推广使用无磷洗涤剂
D、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2、下列措施不符合世博会“节能、环保、低碳”理念的是()
A、“阳光谷”上采阳光、下蓄雨水,可给世博园区提供照明用电和生活用水
B、主题馆的东、西两墙种植大面积的生态植物,以吸收二氧化碳
C、用煤发电,以保证充足的电力供应
D、在交通、建筑、生活设施等方面广泛应用新能源技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3、下列有关生产、环保、能源、资源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A、p H<5.6的雨水称为酸雨
B、“温室效应”主要是由CO2等气体引起的
C、使用乙醇汽油能减少污染,节约石油资源
D、长期使用硫酸铉会使土壤呈酸性,应将硫酸铉与熟石灰混合使用
4、从环保角度出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活污水就近排放
B、消除白色污染的方法是将其燃烧掉
C、简化各类商品的塑料包装
D、用修正液代替橡皮纠错
5、环保石头纸的主要原料是碳酸钙和高分子材料.“环保石头纸”属于()
6、水中某些植物营养元素含量过高,可导致水面上藻类疯长,水质恶化,发生“赤潮”、,水华”现象。

导致藻类生长过快的营养元素是()
A、H
B、C
C、O
D、P
【知识链接】
1、雾霾天气
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

近期我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

统称为“雾霾天气”。

这些“超细灰尘”主要来白机动车尾气尘、燃油尘、硫酸盐、餐饮油烟尘、建筑水泥尘、煤烟尘和硝酸盐等,是雾霾有害细颗粒的重要组成部分。

雾霾天气对人体的危害:在多雾霾的气候条件下,咽喉炎、气管炎、结膜炎等炎症易发,雾中的一些病原体还会导致头痛,甚至会诱发高血压、脑溢血等疾病。

2、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
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

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另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直径相当于人类头发的1/10大小,不易被阻挡。

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3、通常把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称为PM10,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或飘尘。

可吸入颗粒物被人吸入后,会累积在呼吸系统中,引发许多疾病。

对粗颗粒物的暴露可侵害呼吸系统,诱发哮喘病。

细颗粒物可能引发心脏病、肺病、呼吸道疾病,降低肺功能等。

可吸入颗粒物还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是多种污染物的“载体”和“催化剂”,有时能成为多种污染物的集合体,是导致各种疾病的罪魁祸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