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优秀作文讲评(学习高分写作技巧)

高三优秀作文讲评(学习高分写作技巧)

高三优秀作文讲评(学习高分写作技巧)以奖慰人心,妙哉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福建泉州公交公司设立“委屈奖”颁发给那些委屈自己以维护和谐司乘关系的司机。

材料二:安徽芜湖3名运管人员在查处出租车违规行为时,面对一触即发的矛盾,坚持文明执法,因而获得了“委屈奖”。

材料三:在武汉,某女环卫工在劝说市民别乱丢垃圾时遭遇掌掴被当地城管颁发“委屈奖”。

材料四:四川达州一小孩因扶老人被讹,获得5000元“委屈奖”。

请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材料中提到的“委屈奖”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

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能力。

写作任务十分明确——谈谈你对材料中提到的“委屈奖”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

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而对于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

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本题属于多则材料作文,材料一共有四则,第一则说公交公司设立“委屈奖”,颁发给委屈自己以维护和谐司乘关系的司机。

也就说公交公司设立这个奖项是给那些委屈自己来维护司乘关系的司机,目的是安慰首委屈的司机。

第二则材料说有3名坚持文明执法的运管人员获得“委屈奖”。

第三则材料说女环卫工获得“委屈奖”,因为其他劝说市民不要乱丢垃圾时遭到掌掴。

也就说女环卫工在劝说不文明行为时被打,收到委屈,给予“委屈奖”安慰。

材料四说小孩因扶老人遭遇“碰瓷”,被授予“委屈奖”,也就是用“委屈奖”来告诉孩子,他的行为是正确,安慰孩子因做好事而被讹的心。

根据材料,“委屈奖”的字面意思:委屈了自己,获得了奖励。

而所谓的“委屈”真的是在受到了欺负以后默不作声,任由他人欺负这样“小学生”似的委屈吗?不是的,司机委屈自己,不与乘客争执是为了节省更多人出行的时间,这是一种有良好大局观的体现,是一种心胸宽广的体现;运营人员上顶压力却仍与态度恶劣的出租车司机正常沟通,以最为和谐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又是一种真诚的表现,是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的优秀品质;而环卫女工的劝说反射了责任的光辉,可爱小孩的行为则让人体会了乐于助人的美好。

授予他们“委屈奖”,表面上是安慰他们所受的委屈,实际上是维护并鼓励他们坚守并弘扬正义、善良、敬业等美好的品质,让人们对社会上的各种不正之风进行警醒和反思。

写作时,可以从正面肯定“委屈奖”:比如“委屈奖”设立,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它能让正能量继续传递;别让正能量枯竭;以奖慰人心,做得好;委屈奖----冰雪中的一盆碳火。

也可以从“委屈奖”对面进行立意:大奖委屈不如严惩恶人(与其颁奖给受了委屈的人,倒不如严惩让他们受委屈的恶人);勿让善心用奖修复;“假”安慰不如“真”杜绝;委屈不需奖,只需惩恶人;等等。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

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

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

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

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

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

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

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

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范文】以奖慰人心,妙哉①近日,不少城市设立“委屈奖”,颁发给为维护和谐正义而受到委屈的人。

我认为“委屈奖”的设立十分必要。

因为,如今的社会自私冷漠,多数人都会选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事哲学,可我们的社会需要心有正义、善良并默默坚守的人,而“委屈奖”是对他们最好的慰藉。

因此,在我看来,以奖慰人心,妙哉!②触及中国社会现状,多少有些令人难堪。

老人摔倒无人敢扶,面对不良行为,多数人采取旁观姿态,无人上制止……这些现象反映出了许多问题。

很多人指责社会越来越冷漠,但其实人们只是不敢再献出爱心,伸出援手。

因为,扶老人反被讹之事成出不穷,利用公众的善心来满足自已私欲的人,也不在少数,而法院判处见义勇为者败诉……不久前的《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的作者罗尔救女一事,还有更早的郭美美炫富一事。

公众的善心一次次被消费,渐渐的人们选择冷眼旁观。

这样的风气继续漫延,冷漠就不难理解。

社会需要一批“受委屈”的人驻立坚守。

而“委屈奖”的颁发,便是对他们的肯定和褒奖,不让受伤的心再次受寒,同时也是对见义勇为的一种鼓舞和激励。

因此,设立“委屈奖”十分必要。

③正是因为不正之风盛行,更需要弘扬正义、善良与敬业等美好的品质。

“委屈奖”起到了保护作用,并且在表扬获奖者同时,也是呼吁人们,重拾这些美好的品质,维护和谐司乘的司机,坚持文明执法的运管人员,敬业负责的环卫工人,搀扶老人的孩子……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颁给他们“委屈奖”是想要告诉他们:你们的行为是正确的,社会弘扬的是正风正气,虽然你的行为可能得不到当事人的理解,但社会绝大多数人是理解且敬佩的。

“委屈奖”奖虽小,意义却重大。

鲁迅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④从另个角度说,“委屈奖”也是一种惊醒。

为什么做事正确的人会受委屈?管理部门在颁发“委屈奖”时,更应致力于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让他们受委屈,而不是在他们受委屈后再设法弥补,归根到底,应用法律为武器维持善良正义者的权益,弘扬正风正气。

⑤但话说回来,我仍希望不正之风消失,善良正义不被误解,“委屈奖”不存在,社会河清海晏,这才是应有的面尚。

但就现状来说,以“委屈奖”慰人心,可谓妙哉!“不会游泳不能毕业”的高校不妨再多些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北京青年报》报道,清华大学决定恢复90年前的老校规,从2017级开始,学生必须通过入学后的游泳测试或参加游泳课的学习并达到要求,否则不能获得毕业证书(特殊情况除外),一时引起广泛关注,其中最大的争议就是游泳作为一项技能,把其和大学生毕业挂钩,是否合适。

有人认为这确实是有价值,有意义,有益处;也有人认为有失偏颇,过于极端……对于以上事情,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的内容,写一篇文章阐述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第一段第一句话是交代事件内容,第二、三句话是任务的核心,有关争议的几种看法,也就是写作可参考的几个角度,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审题立意的难度。

对这项规定,赞同者有之,否定者有之,批判者有之。

当然,对此可破可立,也可以综合思辨。

“不会游泳不能毕业”说到底是一种素质教育,是对中小学时期应试教育下学生除了学习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学的一种“补课”。

倡导素质教育是必要的,但素质教育的衡量标准是否有其它更多的参考,也可以展开讨论。

另外,这条校规并不是对所有的学生一刀切,而是做出了“特殊情况除外”的规定。

这里的特殊情况,主要是指有身体残疾等方面的原因,确实不适合学习游泳的除外,这也体现了校规弹性和人性化的一面。

可从赞同的角度:意义大于争议,①“不会游泳不能毕业”是一种素质教育;②有益于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自身体质,倡导健康学习、健康科研,便于健康工作;③作为技能,特殊情况下关乎自己或别人的生命;④可以锤炼意志品质,勤苦训练是可以掌握技能顺利毕业的;⑤不必做过多的拔高,学会游泳并不难于掌握学业知识。

从反对的角度立意:①执其一端,否定其余,过于极端;②主次不分,本末倒置,过于简单;③能否毕业应该有综合考评系统;④作为最高学府、顶尖大学,毕业的最重要考核项目应该文化知识和科学研究,而不是游泳;⑤用游泳这一项技能来简单粗暴的判断能否毕业,不是大学办学的目的和宗旨。

从综合思辨角度立意:①一流的大学,应该注重综合素质,既要注重文化科研,又要注重身体素质;②大学要完善包括技能考核在内的毕业综合考评系统和评价机制,校规要人性化,特殊情况除外;③倡导掌握游泳技能是可行的,可以作为参考,但不能一票否决;④校规要有弹性,毕业技能考核要提供多种选择,让学生从中选择其一,自主选择后不能通过考核则不能毕业;⑤游泳有着其它陆上技能无可比的优势,特殊情况下关乎生命,可以用分数的方式评价其能力,但不能直接影响毕业。

行文时注意根据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展开论述,论述时注意层次清晰,论据充分,和论点吻合。

【范文】“不会游泳不能毕业”的高校不妨再多些今年初,清华决定恢复90年前的老校规,从2017级开始,学生必须通过入学后的游泳测试或参加游泳课的学习并达到要求,否则不能获得毕业证书(特殊情况除外),一时引起广泛关注。

清华大学这条90年前的老校规,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不会游泳不能毕业”。

这无疑引起了很多人的质疑和争议,其中最大的质疑就是游泳作为一项技能,把其和大学生能否毕业挂钩,是否合适?要说恢复老校规的意义,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这条校规虽然“老”,我们也不知道90年前被废除的原因是什么,但是在当下,它确实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对大学生的身心成长是有帮助,有益处的。

而网友对这条老校规的最大争议,还是在于把游泳技能和能否毕业挂钩,是否合理。

首先有一点我们必须说明,虽然校规的表述是“不会游泳不能毕业”,但是这条校规并不是对所有的学生一刀切,而是做出了“特殊情况除外”的规定。

这里的特殊情况,主要就是指有的学生存在身体残疾等方面的原因,确实不适合学习游泳。

这也体现了校规弹性和人性化的一面,值得肯定。

那么对于身体正常,客观上不存在游泳障碍的大学生,“不会游泳不能毕业”的校规,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是意义大于争议的。

其一,游泳作为一种锻炼身体的有效方式,学会以后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自身体质。

前几天,一篇“好日子为何养出弱孩子”的新闻报道,引起了公众极大的关注,说的就是现在青少年因为缺乏体育锻炼,导致体质变差。

而类似清华大学“不会游泳不能毕业”的校规,可以看做是对“好日子养出弱孩子”的一种弥补,一种纠正。

其二,作为一项技能,游泳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以帮助自己,也帮助别人,甚至说可以挽救自己或别人的生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