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章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1)先进正确认识的指导作用; (2)落后错误认识的误导作用。
指导
实践 决定 认识
阻碍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自然客体
客观世界=客体
社会客体
3.认识中介
认识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 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中介系统分为两个子系统
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语言工具
民族语言
世界语言
4.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主
客
(中介)
体
体Hale Waihona Puke 改造与被改造 反映与被反映 需要与满足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 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毛泽东
认识 过程
理性因素 (认知结构)
协同作用
非理性因素
思维方式 科学知识 价值观念
情感、意志、欲望、 动机、信念、习惯、 本能等
(二)从认识到实践(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 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 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 进。
——恩格斯
其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徐悲鸿画马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 高也;不临深溪,不知 地之厚也。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 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 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 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 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6页
路 漫
第二章
漫 其
认识世界和
修 远
改造世界
兮
, 吾 将
认识论就是研究认识 的本质和过程及其发
上
展规律的理论。辩证
下 而 求
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 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
索
革命的反映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 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 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 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 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 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 力。
5.实践环节
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 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 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 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北京奥运场馆“鸟巢”
——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
从实践到认识,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 到达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
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 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感觉
感性认识的特点: 直接性、形象性
(2)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
舍罕王赏麦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判断
这花是红的。
感觉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3.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 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 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 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 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不了解认识运动的辩证本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点
(1)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指明认识 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科学地说明了 认识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辩证过 程,并揭示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 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不断向前发 展。
➢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 人的认识能力。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 的不同回答
唯心主义先验论
感觉和思维
物
唯物主义反映论
物
感觉和思维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 同回答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直观、消极被动的反 映论
亚理士多德的“蜡块说”
约翰·洛克的“白板说”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缺陷
(1)脱离实践、脱离人的社会关系考察认识活 动;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生前最喜欢的一则寓言
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 “不懂。”船夫说。 “你生命的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哲学家说。 “你懂哲学吗?” “更不懂。” 哲学家感慨的:“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 半!” 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 船夫问:“你会游泳吗?” “不会,不会!” 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理解认识之本质的基础和关键。 (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 实践活动是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中介
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中介——客体
1.主体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 力、从事社会实践活 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人=主体
2.客体
客体是指进入主体 的认识和实践范围 的客观事物,是实 践和认识活动所指 向的对象。
反
映
具
有
摹
实践
写
性 与
摹写决定了认识的客观性。
创 造
摹写与创造是辩证统一的,摹写是创造性
性 的摹写,创造是以摹写为基础的创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再认识
再实践 第二次飞跃
认识 实践
第一次飞跃
…实践
认识
再实践…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 判断、
推理
(一)从实践到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 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 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 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 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 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 形式。
理性认识的特点:抽 象性、间接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 F=GM1M2/R2
来源于
感性认识
理 性 认 识
有待于发展到
班·达依尔 :陛下,我 只要……
舍罕国王: 当然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