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亿以内的数教学反思1.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知识迁移。
学生在前面所学的100以内数的认识、1000 以内数的认识、10000 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等知识和经验,都可以在本课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基础,促进知识的迁移。
2. 通过情境教学,进一步建立数感。
大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了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与大数的这种联系,我先利用教材,让学生了解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使学生感受到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 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1.条形图,关键是掌握好画图的步骤:为了使图形大小适当,先要确定横轴和纵轴的长度并画出来;确定单位长度,根据要表示的数据大小和数据种类,确定两个轴的单位长度,在横、纵轴上从0开始等距离分段,用长短不同的直条来表示具体数量,直条的宽度要适当,每个直条的宽度要相等,直条之间的距离也要相等;要注明各直条所表示的统计对象、单位和数量,写上统计图的名称、制图日期。
2.通过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描述、分析的全过程,使他们深切地体会到统计活动的意义。
1 线段、直线、射线教学反思1.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观察操作为主,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新知、讲练结合等方法,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在这节课中,我充分发挥了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学习、去探索,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并较好地掌握所学的新知。
2.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本课的引入从众所周知的鸟巢入手,并展示了一系列生活中的优美线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使学生感到所学数学知识是有用的,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这一理念。
2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本课的教学目标基本上得到了落实,但还是有一少部分学生没有掌握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和技能。
经过反思,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准备不充分,本课需要学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课前布置学生购买量角器时,没有强调量角器的质量、规格等要求,课后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规范,这些不规范的量角器对学生测量角的度数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二是考虑不周全,对于少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0°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同时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
如果步骤改为先把0°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再通过平移使顶点和中心重合,这样操作过程可能会简单些,学生也更容易掌握。
2.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引入自学,我觉得对他们来说很有必要,当然学生自学能力并不是一日就能练成的,这需要长期地积累和锻炼,更需要教师耐心地进行学法指导。
本节课中关于角的相关知识,我就放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并做学法指导——划出重点词句、做标记等。
这一过程中学生积极性较高,汇报时人人都有成就感,这样处理既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又使学生获得独立学习的机会,提高了自学能力。
3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1.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常见的角的分类,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
学生的抽象思维虽然得到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
而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
因此,我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自己捕捉生活素材,然后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
关于角的分类的知识,我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和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使他们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
2.在角的分类教学中,平角和周角是重点,也是难点。
学生容易把它们和射线、直线混为一谈。
所以在教学时,我紧紧抓住角的特点讲解平角和周角的特殊性。
并注重和射线、直线进行对比区别。
4 画角教学反思1.在角的画法教学中,我采取的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画,在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体会和归纳画法。
因为有用量角器量角的经验,所以基本上大部分的学生可以达到目标要求。
2.发展了学生的操作技能。
画图一直是学生的一个障碍点,画角更是非常困难,但在本节课中,角的画法却从学生的量、画等操作中水到渠成地概括出来,关于角的画法,其本质就是先固定一条边,再根据角度确定另一条边的位置,然后画出另一条边。
固定一条边的方法既可以将边画出来,也可以像本节课中学生所展示的那样先确定顶点,再点出0°刻度线和另一刻度线的位置。
这个教学难点在本节课中得到了突破,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了发展。
1 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的中间和末尾没有0)教学反思1.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给学生创设思考与交流的空间。
新课标提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在探索笔算乘法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估一估,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
2.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竖式运算。
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探索笔算方法,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在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得出过程,体会了计算的用处,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的中间或末尾有0)教学反思1.因为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两位数同是因数中有两位数的乘法,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同时恰当地利用知识的迁移,很快就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教学中成功创设了预习问题。
在学生的预习过程中,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对于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得出问题的答案,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明显。
3.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认真书写乘法竖式的习惯。
(1)老师的板书做到以身作则。
(2)要求明确,包括数字间的间距、相同数位对齐、横线的画法等。
(3)严格要求,作业批改中要求学生规范书写。
3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1.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努力做到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与交流,从而掌握规律、应用规律。
2.我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动脑思考、发现规律,让他们把发现的规律说给同学听,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中鼓励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出规律。
这样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中,发挥了集体的智慧,群策群力,让学生自己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即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
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了两数相乘时,积会随着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4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反思1.本节课既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又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在交流评价的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体验,较好地体现了事先的教学设想。
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经过合作和谈话,自觉地构建了比较的方法,不仅使学生初步感知了两种数重的关系,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在解题时学会运用转化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动脑思考、发现规律,让他们把发现的规律说给同学听,然后全班交流,总结常见数量之间的关系,为今后学生应用这些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做准备。
1 平行与垂直教学反思1.以谈话形式引入新课,让学生用一双“生活数学”的眼睛,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唤起学生浓浓的学习兴趣,初步感知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师生间形成了积极有效的互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把摆的两根小棒看作直线画下来时,通过小组合作,先对所画的两条直线进行初步分类。
由于此时学生只是从感观上对其进行分类,再通过让学生延长所画的直线,然后重新进行分类,此时学生能很直观地从自己所画的图形中,准确地把所画的两条直线分为“相交”或“不相交”两类。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形成了新的知识,课堂真正成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载体,进而得出在同一平面内任意画两条直线会出现“相交”或“不相交”两种情况。
2.通过老师的演示操作,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由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上升到几何图形中的垂直与平行,既加深了对垂直与平行的理解和掌握,又体现了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
2 垂线、平行线的画法(一)教学反思1.本节课用三角尺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作图技能。
我先演示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方法,同时介绍作图步骤,然后放手让学生画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大家通过交流、动手操作等合作学习方法,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垂线画法的探究过程中去,利于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在教学中感到个别学生在作图时,特别是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时,学生摆弄着三角尺就是找不到正确的位置,显然是画不出标准的垂线,还要进一步加强熟悉自己的三角尺。
另外在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时,有很多学生更是无从下手,对于其性质无法理解。
3 垂线、平行线的画法(二)教学反思1.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撑。
影响学生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在教学实践中,为了加深学生对平行线的认识,可以设计用窗户作平移运动,窗户的竖框平移前后所在的两条直线,构成了一组平行线。
这一看似简单的教学设计,为后面学习平行线的一般画法做了有效的铺垫和渗透。
画平行线很重要的一点是借助平移来画,“怎样保证尺子在平移时不发生偏斜?”是学生在探索画法时生成的问题,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很自然地将先前习得的经验迁移到平行线的画法上,于是在课堂上爆发出了“能像窗户一样加上一个轨道”这一有力声音。
正是由于找准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在认识平行线的过程中做了巧妙的铺垫,所以画平行线这一难点,在学生的探究交流中就迎刃而解了。
2.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应发挥教师的有效引领作用。
在学生交流汇报过程中,当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直线,然后将直尺移下来,再画一条直线,得到的两条直线很像平行线时,我没有急于评价,而是试探地问:“对这种画法,你有什么看法?”在尝试用这种画法的过程中,大家发现直尺在移动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偏移,“能否保证直尺在移动的过程中不发生偏斜,你有什么改进的办法呢?”……正是发挥教师的有效引领作用,学生的思维才循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并且不断地深入,逐步逼近问题的本质。
学生亲历了画法的形成过程,在深刻的体验中,自主建构了知识。
4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反思1.通过动手操作、猜想、验证以及借助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总结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有效地突破了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