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标)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组合练8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古代诗文阅读(含解析)

(新课标)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组合练8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古代诗文阅读(含解析)

练习8 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古代诗文阅读一、语言文字运用(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2月13日,由四川省歌舞剧院创作的、以讲述“悬崖村”脱贫攻坚故事为原型的民族舞剧《大凉山的回响》,正式在锦城艺术宫公演。

舞台上,演员们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和饱满的情绪叙述着村寨近年来发生的“天翻地覆慨而慷”(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变化。

外出打工的尔呷在脱贫攻坚战打响时回到了家乡,( )。

舞台背景上,山民世代攀爬的藤梯被安全、耐用的钢梯代替,这象征着“悬崖村”在脱贫攻坚的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演员通过舞蹈塑造出了一个个饱满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用富有表现力的肢体语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大凉山的人们走出贫穷、奔向未来的心路历程。

舞剧《大凉山的回响》独辟蹊径,以写意的手法,充分运用舞台的空间延伸力、民族音乐的穿透力,让脱贫攻坚的故事活灵活现展现在舞台之上,带着观众走进那遥远却又温暖的大山深处,走进那遥远而又温情的故乡深处。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C )A.由四川省歌舞剧院创作的、以讲述“悬崖村”脱贫攻坚故事为原型的民族舞剧《大凉山的回响》,在锦城艺术宫正式公演。

B.由四川省歌舞剧院创作的、以“悬崖村”脱贫攻坚故事为原型的民族舞剧《大凉山的回响》,正式在锦城艺术宫公演。

C.由四川省歌舞剧院创作的、讲述“悬崖村”脱贫攻坚故事的民族舞剧《大凉山的回响》,在锦城艺术宫正式公演。

D.由四川省歌舞剧院创作、讲述“悬崖村”脱贫攻坚故事的民族舞剧《大凉山的回响》,正式在锦城艺术宫公演。

解析:A项,“以讲述……故事为原型的民族舞剧《大凉山的回响》”,“讲述”成分赘余,“以……故事为原型”搭配不当。

B项,“以……故事为原型”搭配不当,“故事”不能说“原型”。

D项,“正式在锦城艺术宫公演”状语顺序不当,应该为“在锦城艺术宫正式公演”。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D )A.阿嫫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与尔呷一起带领大家发展富有特色的山寨旅游B.与带领大家发展富有特色的山寨旅游的阿嫫,一起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C.与阿嫫一起带领大家发展富有特色的山寨旅游,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D.与守护彝族传统根脉的阿嫫,一起带领大家发展富有特色的山寨旅游解析:上文是“外出打工的尔呷在脱贫攻坚战打响时回到了家乡”,联系所给句子看,“尔呷”是整个句子的陈述对象,句子要连贯,需保持话题一致,排除A。

此外,“守护着彝族传统根脉”的是“阿嫫”,“带领大家发展富有特色的山寨旅游”,除了“阿嫫”,还有回来的“尔呷”。

故选D项。

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D )A.它们依仗长尾巴出色的平衡功能,在树枝上玩着“走钢丝”和“倒立”的把戏。

B.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C.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D.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唯陈言之务去”。

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解析:“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引号与D项中的引号作用均为引用诗文。

A项,表强调。

B项,表强调,强调“作文”的“作”。

C项,表专有名词。

4.下面一段文字如果加上一些虚词,表达效果会更好。

为此,请将下面的虚词插入文中适当的地方。

插入后,将紧接虚词后的词语或短语填在横线上。

(5分) “清白家风不染尘,冰霜气骨玉精神。

”严格的家教、良好的家风,如同无声的教诲,会在言传身教中帮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会在润物无声中助孩子立起人生坐标,让人终身受益。

家风建设十分重要,时代发生多大变化,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①不仅会在言传身教②更会在润物无声③也正因此家风建设④不论时代⑤都要重视解析:这类试题要关注文段的内容,仔细揣摩句子之间的关系,认真考虑句子间的意思。

同时也要辨识和对比提供的词语,本题根据所给语境的前后文句的逻辑关系,可知“言传身教”和“润物无声”是递进关系;后文是总结句,所以用“也正因此”;最后根据句子间的前后关系,“时代发生多大变化”和“要重视家庭建设”是条件关系,所以用“不论——都”。

二、名篇名句默写(6分)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曹刿论战》“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两句证明了曹刿的观点,即齐师败绩并非使诈而是真的逃跑。

(2)屈原在《离骚》中用“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两句表明自己追慕先贤,宁死不失正直。

(3)《赤壁赋》中面对客人将人生看作蜉蝣一样短暂的感叹,苏轼同样用了一个比喻,借月的“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来劝慰朋友人生周而复始,并没有真正失去。

三、古代诗文阅读(28分)(一)古代诗歌鉴赏(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6~7题。

送虢州王录事之任独孤及谓子文章达,当年羽翼高。

一经俄白首,三命尚青袍。

未遇须藏器,安卑莫告劳。

盘根倘相值,试用发硎刀。

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A.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而诗中自始至终没有一句直写离情别绪,而送别之情却蕴含其中。

B.首联中“羽翼”是比喻,“羽翼高”是说王录事志向高远,希望他位至宰辅,与下文他久居低位形成对比。

C.颔联中的“青袍”是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与《琵琶行》“青衫湿”中的“青衫”含义相近。

D.“盘根”喻难办之事,“发硎刀”喻其杰出才干,尾联的意思是希望友人到任后能施展才华,取得良好政绩。

解析:B项,“志向高远,希望他位至宰辅”错,诗中并无此意,“羽翼”比喻辅佐的人或力量,说明他很有才华。

7.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答:①赞美:首联赞美了王录事文采出众,有杰出的才能。

②同情:颔联对其长期不能升迁表达了同情。

③劝诫(忠告):颈联劝诫他勿露锋芒,安于低位。

④鼓励:尾联鼓励他要不辞辛劳,建功立业。

(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解析:本诗是一首送别诗,抓住诗歌的类别有助于我们分析作者的情感。

送别诗常见的情感有:对离人眷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朋友间的叮咛、称颂,体贴入微的宽慰,积极奋发的勉励,前路珍重的殷切祝愿,对前途艰险的担忧等。

本诗首联“文章达”“羽翼高”是对友人才能的赞美;颔联“白首”“尚青袍”是对友人年华逝去却不得重用的同情,“青袍”在古代泛指官位低的官吏;颈联“须藏器”“莫告劳”是对友人的劝诫忠告;尾联则是对友人的勉励,希望友人能施展才华。

白话诗歌:我称赞你文章通达,当年才华有志。

可惜时光荏苒匆匆白头,宦海一生却官位轻微。

如果没有遇到明主就不要展露自己,安于低位不要发牢骚。

如果遇到盘根错节却值得做的大事,就发挥自己的才干好好地做一番吧!(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

其父,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

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

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

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

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

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独皦然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

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

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

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

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

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

辟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

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后征拜议郎。

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

入为尚书仆射。

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

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

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

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

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

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遂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

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

”书奏不省。

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

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

弟子缞绖..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

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

(节选自《后汉书·乐恢传》)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A.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B.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C.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D.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这句话的含义是“我听说众多帝王的过失,都是由于权力下移造成的。

大臣把持国政,常因势力大而作恶。

国舅们不应该干预王室的事情,以此显示天下是个人的天下。

政治有了过失,如果不加补救,其结果不可预测”。

根据理解“大臣持国”的意思是“大臣把持国政”,所以不能断开。

由此可以排除B、D选项。

根据“以示天下之私”虚词“以”前应该断开,因此可以排除选项C。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A.“博士”,古官名,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后指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教授生徒的官职。

B.“刺举”一谓检举,派人刺探阴私加以检举揭发,二谓检举奸恶,举荐有功。

此处用后一意。

C.“临朝”特指皇室女性亲临朝廷处理政事,古时后宫不能上厅堂,后妃要掌权就要“临朝”。

D.“缞绖”,在古代缞和绖就是丧服和丧带,“缞”“绖”合在一起指整套衣服,后来渐渐引申为服丧。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选项B,“刺举”一谓检举,派人刺探阴私加以检举揭发,二谓检举奸恶,举荐有功。

根据原文“贵戚恶之”可以得知,“此处用后一意”说法有误。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A.乐恢为人至孝,洁身自好。

因父亲得罪了县令被关押,他昼夜痛哭不已,县令被感动,释放了他父亲;老师焦永因事被劾查,乐恢却拒绝为他通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