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脉管系统
一、心的位置和形态 1、位置 心位于中纵隔内, 1/3位于正中线右侧, 2/3位于正中线左侧。 上:出入心的大血管 下:膈 前:胸骨体及2-6 肋软骨 后:主支气管、食管等, 平对T5-T8
2、形态 形似倒置的圆锥体,大小如本人的拳头。 一尖:心尖,左侧第五肋间隙锁骨中线内侧1~2cm。 一底:心底,与食管、胸主动脉等相邻。 胸肋面:胸骨体下部左侧4-6肋为临床心内注射处。 二面 膈面:与膈相邻。 三缘:左缘、右缘、下缘。 前室间沟 后室间沟 冠状沟 房间沟
4、毛细血管 为连接动、静末梢间的微细管道,壁由一层内皮细胞和基膜构成, 毛细血管彼此吻合成网,遍布全身各处。 连续毛细血管 分类 有孔毛细血管 窦状毛细血管 (血窦)
5、微循环
微动脉→毛细血管前微动脉→中间微动脉→真毛细血管 动静脉吻合
→ → 微静脉
直捷通路
二、血管吻合 1.动脉间吻合 2.静脉间吻合
临床:右冠状动脉阻塞常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 U形是冠状动脉造影的有用辨认标志。
动脉圆 锥支
窦房 结支
左旋支
前室间支
左室后支
后室间支
心 肌 梗 死
球囊血管成形术
•搭 桥
⑵冠状动脉的分布类型
65.7% 右优势型:
均衡型;28.7%
左优势型:5.6%
2、心的静脉
心大静脉 心中静脉 心小静脉
→
一、肺循环静脉 分为 左上、左下肺静脉、 右上、右下肺静脉,
起自肺门,注入左心房, 含动脉血。
二、体循环静脉
上腔静脉系 下腔静脉系 心的静脉系
(一)上腔静脉系 左头臂静脉 右头臂静脉 →右侧第一胸肋关节处汇合 → 第三胸肋关节处注入 右心房 →收纳膈肌以上静脉血的回流。
1、头颈部静脉
概述: 1、组成 肺循环动脉
体循环动脉
2、分布特点(器官外) 对称性 每一大局部有1-2条动脉干 躯干部动脉分脏支与壁支 常与深部静脉、淋巴和神经伴行 动脉多分布在深部及较隐蔽处
器官内动脉分布与器官的构造有关
一、肺循环动脉
左肺动脉 起自右心室 右肺动脉 动脉韧带:位于肺动脉分叉与 主动脉弓间,出生6个月后由 动脉导管闭锁后形成。
右上点
左上点
右下点 左下点
第三节 动脉
掌握: 主动脉的起止,动脉韧带的位置。
主动脉升部的起止和分支名称。
主动脉弓的起止及分支名称。
左、右颈总动脉的起止部位。
锁骨下动脉、腋动脉、桡动脉、尺动脉的起止。 掌浅弓、掌深弓的组成。 主动脉胸部的起止。 主动脉腹部的起止、分支名称。 腹腔干的分支、分布,肠系膜上、下动脉的分支、分布。
Purkinje纤维网
心传导系与心电图对应关系图
五、心的血管
心本身的循环称冠状循环,占血流量4%-5%。
1、心的动脉 前室间支:左右室前支、室间隔前支等 左冠状动脉 ⑴ 右冠状动脉 左旋支:40%的人发出分支分布到窦房结。 后室间支
左室后支 右冠状动脉呈U(69%)形弯曲走行,在弯曲顶部发出房室结 支(93%),窦房结支(60%)。
四沟
心底
心尖
二、心腔
心房 心室
→ 房间隔 → 室间隔
左心房
右心房 左心室 右心室
1、右心房 固有心房:梳状肌 界嵴 腔静脉窦:上腔静脉口 下腔静脉口 右房室口 心导管穿刺部位 → 卵圆窝
注意:Todaro腱与Koch三角的概念
→
☆心衰淤血,血凝块形成—栓塞
2、右心室 流入道(窦部):右房室口—三尖瓣(前、后、隔瓣) 室上嵴 —腱索—乳头肌-三尖瓣复合体 流出道(漏斗部):也称动脉圆锥-肺动脉口-肺动脉瓣
3、肱动脉 肱动脉:肱深动脉
↓
桡骨颈高度
→
桡动脉 尺动脉
拇主要动脉 掌浅支 骨间总动脉 掌深支
→
掌浅弓
→
掌深弓
指掌侧总动脉 掌心动脉
→ 指掌侧固有动脉
(三)胸部动脉
肋间后动脉 壁支 膈上动脉
食管支 脏支 心包支 支气管支
临床:胸腔穿刺时的进针位置
(四)腹部动脉 在L4平面高度分为左右髂总动脉。
脉 管 系 统
心血管系统 淋巴系统
第七章 心血管系统
第一节 概述
掌握:脉管系统的组成。
心血管系统的组成、体循环和肺循环的概念。 了解:血管吻合及其功能意义。 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的结构特点及配布特点。
一、心血管组成 心 动脉 毛细血管 静脉 1、心 心血管系统的“动力泵” 左、右心房 中腔性器官,内有四腔 左、右心室
1、壁支
膈下动脉 腰动脉 骶正中动脉 2、脏支 ⑴ 成对 肾上腺中动脉 肾动脉 睾丸动脉 卵巢动脉
⑵不成对
胃左动脉:食管支、贲门支等 胃右动脉 肝固有动脉 肝左、右支 肝总动脉 胆囊动脉 胃网膜右动脉 胃十二指肠动脉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 胃网膜左动脉 脾支、 胰支 胃短动脉 胃后动脉:出现率约60~80%
冠状窦:开口于右心房
六、心包 是包裹心和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的纤维浆膜囊, 分纤维心包和浆膜心包。 纤维心包:坚韧的结缔组织
1.分部 浆膜心包 脏层 壁层
→ 心包腔 →
心包斜窦 心包横窦 心包前下窦
临床:心包前下窦为心包穿刺的常选部位。 2.功能:减少摩擦,防止心过度扩张及邻近部位感染蔓延到心脏。
七、心的体表投影和瓣膜投影
1、心的体表投影 左下点:心尖的位置 四点连线 左上点:左侧第2肋下缘分,距胸骨左缘1-2cm。 右上点:右侧第3肋上缘,距胸骨右缘1cm。 右下点:右侧第6胸肋关节 2、各瓣膜体表投影 三尖瓣:第4肋间隙胸骨正中线后方 二尖瓣:左侧第4胸肋关节处及胸骨左半的后方 主动脉瓣:胸骨左缘第3肋间隙胸骨之后 肺动脉瓣:左侧第3胸肋关节及胸骨之后
3.动静脉吻合
4.侧支吻合 终动脉 侧支循环
三、血液循环 1、体循环(大循环) 左心室→主动脉及其各级分支→器官内毛细血管 →
→ 各级静脉属支 →
上、下腔静脉 冠状静脉窦
→
右心房
右心室 ↓ 肺动脉及其各级分支 ↓ 肺泡毛细血管 ↓ 肺静脉及其各级属支 ↓ 左心房
2、肺循环(小循环)
第二节 心脏
⑴颈内静脉 上端在颈静脉孔处续乙状窦,行于颈动脉鞘内,先后沿颈内 动脉与颈总动脉外侧下降,至胸锁关节后方与锁骨下静脉汇 合成头臂静脉。 颅内支:收纳脑和视器等静脉血回流。 面静脉:起自内眦静脉→危险三角 颅外支 下颌后静脉的前支:汇入面静脉 危险三角: 面静脉自口角以上缺少静脉瓣,且借内眦静脉、眼静脉或经面 深静脉与颅内海绵窦相交通。 途径一:面静脉→内眦静脉→眼上、下静脉→海绵窦 途径二:面静脉→面深静脉→翼静脉丛→眼下静脉→海绵窦
腹腔干
脾动脉
肠系膜上动脉:平L1处,分布于胰十二指肠下部至横结肠。 肠系膜下动脉:平L3处,分布于降结肠至直肠上段。
腹腔干
肠系膜上动脉 肠系膜下动脉
注意阑尾动脉的发出
(五)盆部动脉 髂总动脉至骶髂关节前方分为髂内、外动脉。 闭孔动脉 壁支 臀上动脉
臀下动脉
脐动脉 膀胱下动脉 子宫动脉 直肠下动脉 阴部内动脉
→
二、体循环动脉 全身动脉主干和各局部主干: 升主动脉:左、右冠状动脉→心脏 左颈总动脉 头颈部 右颈总动脉 主动脉弓 头臂干 右锁骨下动脉 上肢 左锁骨下动脉 胸主动脉:胸部 降主动脉 腹主动脉:腹部 ↓ 髂内动脉:盆部 髂总动脉 髂外动脉:下肢
主动脉
(一)头颈部动脉
颈内动脉:分布于脑和视器。 颈总动脉 颞浅动脉 颈外动脉 上颌动脉:脑膜中动脉 面动脉 甲状腺上动脉
3、房间隔与室间隔 房间隔:卵圆窝→房间隔缺损好发处 室间隔 膜部:室间隔缺损好发处 肌部 房室隔
膜部
肌部
四、心传导系 特殊心肌细胞构成,具有自律性和传导性,能产生和传导冲动。
窦房结:心的正常起搏点,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 心外膜深面。 结间束:前、中、后结节间束。 包括 房室结:延搁来自窦房结的冲动,位于冠状窦口前上方的 心内膜深面。 房室束:左束和右束 蒲肯野纤维:又称束细胞 传导路径:窦房结→结间束→左右心房→房室结→房室束→ 左、右束支→心内膜下支(浦肯野纤维网)→心室肌细胞。
脏支
临床:注意输尿管与子宫动脉的位置关系
(六)下肢动脉 腹壁下动脉 髂外动脉 → 腹股沟韧带中点深面延续为股动脉 旋髂深动脉
→进入股三角→收肌管→出收肌裂孔→ → 进入腘窝延续为腘动脉。 1、股动脉 股深动脉 旋股内、外侧动脉 穿动脉 腹壁浅动脉 旋髂浅动脉
2、腘动脉
第一趾背动脉 胫前动脉 弓状动脉 足底深支
下颌后静脉
颞浅静脉 上颌静脉
⑵颈外静脉
下颌后静脉后支 耳后静脉 → 沿胸锁乳突肌表面注入锁骨下静脉 枕静脉
临床:儿科常用于静脉穿刺处 ⑶锁骨下静脉 为腋静脉的延续,主要属支是颈外静脉,与附近筋膜结合 紧密,位置固定。与颈内静脉汇合出形成静脉角。 临床:常作为静脉穿刺或长期放置导管。
腓动脉 胫后动脉 足底内侧动脉 足底外侧动脉 足底外侧动脉与足底深支 吻合成足底弓。
总结:全身动脉搏动点和压迫止血点
颈总动脉 面动脉 颞浅动脉 锁骨下动脉 肱动脉 桡动脉 股动脉 足背动脉 指掌侧固有动脉
第四节 静脉
掌握: 上腔静脉的组成、起止、收纳范围。 头臂静脉的组成。 颈内静脉的起止、主要属支(面静脉、下颌后静脉) 颈外静脉的位置。 头静脉、贵要静脉的起止, 肘正中静脉的位置。 奇静脉的起止、收纳范围。 下腔静脉系的组成、主要属支及收纳范围。 肾静脉和睾丸静脉(或卵巢静脉)的行径。 大、小隐静脉的起始、行径及注入部位。 肝门静脉的组成、分支和属支。 肝门静脉系与上、下腔静脉系间的交通部位。
掌握:心的位置与外形,心各腔的形态结构。
房间隔与室间隔的形态结构,其常见缺损部位。 心传导系统的组成、位置和功能。 左、右冠状动脉的起始、行径、主要分支及分布。 心的静脉,冠状窦的位置及其主要属支。 心包的构成,心包横窦和心包斜窦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心的体表投影。 了解:心的纤维性支架和心壁的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