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方案简本请结合你们的数学模型,对技术本方案进行可达性分析。
1 工程概况1.2 工程范围本次工程范围为xxxx河流域。
xx河是xx市第一大河,发源于xx境内的羊台山北麓,属珠江三角洲水系。
流域面积344.23km2,干流长31.29km。
xx河xx境内流域面积153.49km2,干流河长11.58km,一级支流13条,其中9条河道、4条排洪渠。
水库17宗,其中大型水库(在建)1宗,中型水库1宗,小(1) 型水库6宗,小(2) 型水库9宗。
1.3 工程标准和目标1.3.1 工程标准1.3.1.1 防洪干流:防洪标准100年一遇。
支流:防洪标准20~50年一遇。
1.3.1.2 防涝2020年: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2020年为50年一遇,发生50年一遇暴雨,居民住宅和工商业建筑物的底层不进水,道路中一条车道积水深度不超过15cm。
1.3.1.3 排水一般地区采用3 年,重要地区采用5年,地下通道和下沉广场及特别重要地区采用10年或以上重现期。
1.3.2 目标(1) 2017年目标防洪:干流达到100年一遇,整治过的支流河道达到20~50年一遇防洪标准。
排涝:基本达到排涝标准。
水质:1) xx河干流xx段基本消除黑臭;2) 建成区污水截污率达到70%;3) 河岸无违法排污口;(2) 2020年目标防洪:干流达到100年一遇,支流河道达到20~50年一遇防洪标准。
排涝:达到50年一遇排涝标准。
水质:1) xx河xx段基本达到地表水Ⅴ类;2) 完成黑臭水体治理目标;3) 建成区污水完全截污率达到90%;4) 城市建成区3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
1.4 主要技术路线1.4.1 总体思路按照“系统衔接、功能衔接、治管衔接、软硬衔接”的原则,通过已建系统与新建系统结合实现水环境优良,水安全保障,通过洪涝、污染、景观多功能并重实现设施效益的最大化发挥,通过建设智慧水务系统实现流域智慧管理,通过软课题研究提升水经济、水文化、水景观,将xx河流域建设成为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的标杆区、人水和谐共生的生态型现代滨水城区,为全省乃至全国的跨界河流水环境综合治理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1.4.2 技术路线1.4.2.1 水安全保障主要技术路线(1) 通过退堤清障、理顺岸线,使xx河支流达到防洪标准;(2) 对难于满足原防洪规划确定的防洪标准的支流,根据防护区地形条件及开发建设情况,在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挖掘滞洪潜力的基础上,分析论证合适的防洪标准及工程措施;(3) 排涝工程通过“高水高排,低水抽排”,基本解决xx片区的内涝隐患。
1.4.2.2 水环境治理主要技术路线(1) 对照水质目标,计算污水产生量、污染负荷两笔账,作为污染控制工程规模的依据。
(2) 按照“源——迁——汇”的污染物迁移路径,结合区域实际情况,提出污染控制措施。
尤其应针对主要问题,在各类措施制定时注意差别化对待。
(3) 对工程实施后能够削减的污染负荷进行测算,对照水质目标考核要求和污染物削减目标,复核工程实施后是否能达到工程目标,如果不满足要求,进一步新增去污工程措施。
1.4.3 工程内容1.4.3.1 水安全保障工程主要内容(1) 整个流域范围内9条一级支流的河道综合整治工程;(2) 整个流域范围内主要排洪渠综合整治工程,含《xx水务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小流域综合整治工程;(3) 排涝泵站工程;(4) 底泥处置工程;(5) xx湖综合利用开发工程;(6) 调蓄湖工程;(7) 智慧水务综合管理平台;1.4.3.2 水环境治理工程主要内容(1) 雨污水分流管网建设工程;(2) 未覆盖污水管网区域管网工程及源头分散污水处理设施工程;(3) 污水处理厂再生水补水工程;(4) 湿地工程;(5) xx河流域滨水综合开发规划研究项目。
2.2 防洪排涝工程概况2.2.1 防洪xx片区位于xx河流域中上游,片区现有防洪(潮)体系主要遵循“以泄为主,以蓄为辅”的原则,由xx河干流及其13条一级支流,17宗水库组成。
xx河干流xx境内干流段大部分已完成河道综合整治;部分支流已进行过整治,但整治岸坡生态性较差。
部分河道存在防洪道路不通畅问题。
2.2.2 排涝xx河xx片区主要有xx涝片。
涝片主要采用“高水高排、低水抽排”的治理原则,通过排水管涵、渠道收集雨水,通过闸、涵封闭涝片,涝水通过泵站外排。
现状已建泵站4座,总排水规模82.14m3/s。
2.2.3 排水现状排水体制为雨污分流制与合流制并存,污水主干管已经基本建设完成,支管网正分区分片推进,现状合流制排水管道埋深较浅,管径较小,且布置零乱,未形成完善的系统。
2.3 水环境治理工程概况xx河流域水环境治理工程主要实施了以下几方面内容:(1) 沿xx河干流从上游到中游xx闸附近修建了截流箱涵工程,长度约12km(双侧24km),主要采用钢筋混凝土箱涵与少量大口径管道形式,修建于主干河道堤防外侧,用于将河道两侧排水口截流。
(2) 在流域范围内实施了雨污水分流管网建设工程。
目前,已建成主管网142km,支管网124km。
(3) 已建成xx、xx两座污水处理厂。
其中,xx污水处理厂基本不收集本流域范围内污水;xx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15万m3/d,目前日均处理污水10.4万m3/d;同时,位于另一个区的xx污水处理厂收集范围有50%在本区域内,该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为15万m3/d。
(4) 已建有xx河人工湿地,处理能力4万m3/d,占地约6.3万m2。
4 建设条件和控制边界4.1 水文概况4.1.1 水文基本资料流域中目前有1#水库、2#水库、3#水库、4#水库、5#水库和6#水库暂无供水功能,各水库的多年平均径流量和多年平均流量成果如表4.1-1所示。
各水库多年平均径流量情况表表4.1-1xx河流域设计暴雨成果表(等值线图查算法)表4.1-3 单位:mm4.1.2.2 设计洪水综合单位线法是工程设计中常用的小汇水面积洪水计算方法。
该方法产流计算采用“初损后损法”原理进行计算。
本流域由于初损值I0很小,为简化计算,暂不考虑。
产流参数主要是24小时平均损失率f24及三天平均损失率f3天。
f24和f3天的取值采用广东省暴雨径流查算图表使用手册(1991)中的广东省分区产流参数表,xx属于珠江三角洲区域。
本次洪水计算主要采用“广东省综合单位线法”进行计算。
流域内xx的开发建设要求是遵循节约化用地原则,根据流域远期规划,2020年非建设用地面积仍保留了83.5km2,且在建设用地区域内尽可能保留已有的鱼塘、绿地等,同时注重片区绿地覆盖面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建成区的入渗率,增大了流域截流能力,因此,从流域城市化对流域内影响的不确定性方面考虑,本次设计暂不考虑城市化对流域产汇流的影响。
xx河中、上游为山区丘陵,全流域平均坡度较大,土壤透水性和植被均属中等。
汇流参数按《广东省暴雨径流查算图表》中的大陆高丘区考虑。
本区域位于《广东省暴雨径流查算图表》分区中的珠江三角洲暴雨低区,分区采用VII 区珠江三角洲设计雨型、暴雨低区的at-t-F关系图,珠江三角洲产流参数,广东省综合单位线滞时m1~θ关系图中的大陆低区关系线(即B线)。
在工程设计中,设计断面上游调蓄作用较大的水库,对洪水具有调节作用,改变了天然洪水的状况,直接影响了下游设计断面的设计洪水。
因此在推求设计断面的设计洪水时,必须考虑设计断面以上各水库对洪水的调蓄作用。
这些水库对流域洪水起到不同程度的调洪削峰作用,尤其中型库对下游设计断面洪水的影响尤为突出。
根据流域内的各已建蓄水工程的规模及现状资料条件采用如下方法计算设计洪水:对于中型水库及资料完整的小(一)型水库,逐一进行了调洪演算,按同频率组成法拟定设计洪水地区组成,即区间洪水与设计断面洪水同频率,上游水库为相应洪水,或上游水库洪水与设计断面洪水同频率,区间为相应洪水,选取不利组合叠加作为设计洪水。
由于牛牯头水库和6#水库下泄流量流入石岩河流域,而石岩水库下泄流量最终流入西乡流域,在流域分析时不考虑该水库。
部分小(二)型水库由于修建历史久远,水库特征参数已无法收集及完善,如东莞星光水库,位于东莞市黄江镇内,新陂头北支上游,水库缺少河长、流域平均比降、水位~库容曲线、水位~泄量曲线等资料。
这部分水库库容小,且对流域的削峰调蓄作用不大,故本次设计出于安全考虑,暂不考虑流域内的所有小(二)型水库的调蓄作用,仅作为防洪安全储备。
新陂头河上游有石狗公水库和xx水库,分别为小(一)型和大型水库,计算下游河道断面设计洪水时应予以考虑。
其中,xx水库各频率调洪成果见表4.1-4,成果来自《xx市xx供水调蓄工程初步设计报告》报告。
石狗公水库调洪成果见表4.1-5,成果来自《新陂头河综合整治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xx水库各频率调洪成果表表4.1-4石狗公水库各频率调洪成果表表4.1-5xx河流域(xx)各河道典型断面设计洪水成果如表4.1-6所示。
因流域内各调蓄湖工程设计需要,计算各调蓄湖所在位置的设计洪水过程线。
各频率下的调蓄湖设计洪峰成果如表4.1-7所示。
xx河流域(xx)各河道典型断面设计洪水成果表4.1-6xx河流域(xx)各河道典型断面设计洪水成果续表4.1-6各调蓄湖所在位置的设计洪峰成果表表4.1-7 单位:m3/s 4.3 与上下游的衔接xx河流域xx段上游起点为石岩水库,下游与xx河流域宝安段连接。
(1)与上游石岩河截污渠衔接石岩水库位于宝安区石岩街道,是xx市生活饮用水水源,为饮用水水源保护地。
根据xx市水利规划设计院编制的《xx市石岩水库截污工程施工图》,在石岩渠两岸建设有截排系统。
西岸截排系统的污水通过调蓄池均质和沉淀后,再进入人工湿地处理,再进入石岩水库。
东岸截排系统截排王家庄溪、石岩河、深坑坜、白坑窝等支流的初期雨水,经隧洞输送到库外的xx河。
根据xx河综合整治工程的水质目标要求,该部分水需要经过处理达到相同的水质考核目标后才能进入xx河,由于石岩渠属于石岩街道,项目由所在街道实施,不纳入本工程范围,但本工程对其提出控制性要求,即要求截排系统出水达到与xx河流域相同的水质考核目标。
(2)与下游xx河宝安段衔接xx河流域xx段与下游宝安段的衔接主要是xx河中上游段xx河北岸截流箱涵的水。
根据xx河中上游综合整治工程,截流箱涵沿河道两侧布置,截流箱涵的平面布置与河道二级平面一致,截流箱涵截流所有排放口,在xx水闸下游设置排放口,截流箱涵分别在xx污水处理厂和松岗水质净化厂附近设置污水接驳口,将箱涵内旱季污水转输至污水厂进行处理后再排放,雨季截流的初期雨水集中转输至上下村初雨调节池进行一级强化处理后再排放。
根据现场踏勘,现状南岸截流箱涵水经过污水提升进入到燕川污水处理厂,经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