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学习思考题1.名词解释《中国日报》《民报》《新民丛报》梁启超2.《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的内容、结果和意义是什么?3.简述¡°苏报案¡±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
4.简述于右任的办报活动。
5.简述辛亥革命时期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6.比较分析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新闻思想的异同,并分别对其予以评价。
第一节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港澳的报刊活动一、19世纪下半叶的海外华文报刊1.美洲:《沙架免度新录》第一份中国人在海外创办的华文报纸世界上出版的第一份华文日报(?)2.南洋:新加坡《叻报》“南洋第一报”菲律宾《华报》、《岷报》、《益友新报》马来亚《槟城新报》二、方兴未艾的改良派报纸——维新派在境外的办报活动1、《清议报》:1898创刊于日本,戊戌政变后改良派在海外的第一个机关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 ,旬刊。
业务方面颇多改进,记者、党报、机关报等名目均源于该报。
梁启超的《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1901),强调耳目喉舌的功能,提出衡量报刊优劣的四条标准——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速而确。
2、《新民丛报》:康梁保皇会在日本的机关报。
梁启超1902年2月8日创办于日本横滨,并任主编。
该报宗旨在于“开民智”、“造新民”,成为保皇会最主要的言论机关。
1907年8月悄然停刊。
●告别线装书形式,改用白报纸印刷。
●该报虽未站在时代前列,但该报对西方政治学说的介绍和提高民族素质的倡导,客观上起到了一定作用。
●第17期发表梁启超的《敬告我同业诸君》,提出报馆两大天职“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 。
●1902年,第一次提到麦喀士(马克思)的名字。
●创刊号本报取《大学》新民之义,以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
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故本报专以此病而药治之,务采合中西道德以为德育之方针,广罗政学理论以为智育之本。
本报以教育为主脑,以政论为附从,但今日世界所趋重在国家主义之教育,故于政治亦不得不详。
惟所论务在养吾人国家思想,故于目前政府一二事之得失,不暇沾沾词费也。
本报为吾国前途起见,一以国民公利公益为目的,持论务极公平,不偏于一党派。
不为灌夫骂坐之语,以败坏中国者,咎非专在一人也;不为危险激烈之言,以导中国进步当以渐也。
《新民说》《新民说》为梁启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新民丛报》的重头文章。
创刊号首载《新民说》前三节,年内陆续刊登十五节,至1906年1月连载完毕,共二十节。
第一节《叙论》,第二节《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第三节《释新民之义》。
其中,第二节尤为重要。
三、风起云涌的革命派报刊(1900—1911)整体情况三个阶段1900—1904 第一阶段政党报刊1905-1907 第二阶段同盟会机关报1908-1911 第三阶段从国外转到国内1、《中国日报》的创办1.《中国日报》:革命派兴中会的第一个机关报,也是同盟会香港分会的机关报,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纸。
《中国日报》早期宣传内容2、《民报》的创刊与革命报刊的大发展(1)《民报》: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11月26日创刊于东京,革命派报刊进入新阶段的主要标志。
《民报》宣传的主要内容:民族、民权、民生第一次系统提出了民族国家的立国思想。
对马克思和社会主义作了介绍3、陈天华和他的小册子小册子及其风行是革命准备时期、舆论准备时期的一个突出的报刊现象,革命党人利用小册子大造舆论,推波助澜。
4、国内革命派报刊的出现与“苏报案”思考题:简述“苏报案” 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
《苏报》——1896年6月在上海创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胡璋主持的阶段,为商业性报纸;第二阶段是陈范阶段,为保皇派立场;第三阶段是陈范、章士钊阶段,由宣传改良、保皇转变为支持革命,1902年4月,逐渐成了蔡元培爱国学社的言论机关,开始转向革命立场。
1903年5月,陈范聘请章士钊担任主笔,言辞更为激烈。
发展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重要的宣传阵地。
“苏报案”的意义苏报案在历史上的意义很大的。
其正面的影响,就是革命派不过牺牲了一个报馆,毕竟予清政府以极其锋利的舆论攻击,使它全身时代辣手段焚书坑儒的威严全消失了。
其侧面的影响,是清廷虽以雷霆万钧之力,欲提办章、邹诸人,卒以事出租界,外人为维护其既得之行政权的缘故,卒未使它达到野心的目的;以后的上海言论界、出版界多少集中于公共租界,这件事情有莫大的关系。
——胡道静四、《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思考题:《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的内容、结果和意义是什么?第二节“新政”与国内新闻事业的发展一、清末民营新闻事业的发展1.《京话日报》:北京历史上第一种销数逾万的报纸,一份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对象的小型日报。
于1906年3月29日第570号刊登了在“南昌教案”中被法国教士杀害的江召棠县令的遗体照片,通常被认为是中国报纸刊登新闻照片之首。
2.《东方杂志》:1904年由商务印务馆创办于上海,1948年12月停刊,是中国近代出版时间最长的大型综合性文摘月刊。
商务印书馆成立于1897年,是中国近代出版事业中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出版机构。
创办人是夏瑞芳。
3.汪康年(职业报人)与《中外日报》4.《申报》与史量才5.《新闻报》:企业化经营管理,中国新闻史上第一家发行量突破10万份的报纸二、资产阶级立宪派报刊活动的复苏与发展1、《大公报》:中国近、现代著名日报。
1902年创办于天津,由英敛之主持。
该报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英敛之主持,是张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
以敢言、严肃、非牟利为标榜,揭露时弊,成为北方地区著名报纸。
第二阶段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
第三阶段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
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合作创办,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
第四阶段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
目前,《大公报》的香港版仍在出版,它已成为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著名学者季羡林教授说:“《大公报》的100年可以涵盖中国的20世纪,从第一期到现在就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中国现代史。
”大公报社长王国华:记录百年历史见证时代风云——写在《大公报》创刊百年之际简述《大公报》初创阶段的主要特点。
2、《时报》与《申报》的竞争:注重新闻时效和时事评论,受到知识阶层的欢迎《时报》1932.8.24关于地震的消息3、白话报:《中国白话报》(辛亥革命时期,影响最大的白话报刊,由林白水在上海创办)、《杭州白话报》、《安徽俗话报》4. 《中国女报》与秋瑾课外拓展:从辛亥革命时期的报刊看女性意识的觉醒5. 于右任与《神州日报》、“竖三民”6.《大江报》事件黄侃《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时报》对我国报业进步与发展做出的贡献:1、首先将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创造的“时评”这种新的报章文体移植于日报,这种应时而发、短小精悍、活泼明快的时评很受读者的欢迎;2、《时报》首创了报纸周刊;3、首先采用1至6号铅字排版,对新闻标题和评论主眼加以突出;4、最先将报纸分为一、二、三、四版,两面印刷,彻底摆脱了书册式报纸的痕迹。
●革命派报刊的影响冯玉祥《我的生活》:自从武昌起义的消息传来,滦州秋操中途停止,留在新民府的我们一般倾向革命的同志们,人人兴奋得坐立不安。
……这时我家里弄来一架油印机,从早到晚印刷传单,每天将《大汉报》等刊物上所刊载的民军胜利的消息,各省响应的文电,还有许多鼓吹革命的小文章,都摘录出来,用油印印好,每次三四百份,到晚上派人偷偷地到各营去散发,或是由邮局寄到本地各机关去,常常忙得通夜不睡。
四、新式官报的出版与新闻出版法规的制颁1.新式官报的发展以1901年实行新政为界,分为两个阶段:1896-1901 《官书局报》、《官书局汇报》1902-1911 《北洋官报》、《政治官报》《政治官报》——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枢部门直接创办和公开出版发行的政府机关报创办官报的目的是旨在通过政府办报,控制新闻舆论、抵制民办报刊的社会影响。
2.近代新闻法制的初步形成有限度地开设“报禁”、“言禁”,予以人民以创办报刊的自由权利,是清末新闻法制建设迈出的第一步。
1、1906到1911年的五年时间内,清政府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一大批专门适用于新闻事业的法律和法令,主要有:《大清印刷物件专律》、《报章应守规则》、《报馆暂行条规》、《大清报律》、《钦定宪法大纲》、《著作权章程》等。
1908年清廷为了限制报刊出版、发行,正式颁布《大清报律》。
其中规定:报纸在创刊前除了向警察机关注册外,还必须交纳保证金;每期报纸发行前必须将样品送行政或警察机关审查;禁止报刊刊登诋毁宫廷,淆乱政体,扰乱治安的言论,违者永远停刊;禁止发行未经官报、阁抄发布的谕旨和奏章;在国外出版的报刊违反以上规定者,由海关没收销毁。
此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新闻法。
《钦定宪法大纲》:近代中国的第一个宪法性文件,1908年8月27日颁发,其中有关新闻的条款主要是从国民权利的角度对言论出版问题所作的规定。
《著作权章程》: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著作权法。
1910年颁布,共55条,对于著作权的概念、作品范围、作者的权利、取得著作权的程序、著作权的期限和著作权的限制等问题,均作了相应的规定。
2、清末新闻法律制度的内容与特点(一)清末新闻法律制度的内容1、言论出版及新闻从业人员的自由权利2、报刊创办的管理制度3、报刊出版的管理制度4、报刊禁载事项(二)清末新闻法律制度的特点1、资本主义的形式,封建主义的内容2、无法取信于民,在实践上缺乏全面实施的社会基础3、无权制裁在华外报,染有半殖民地的色彩六、第二次办报高潮●我国通讯事业的诞生1872年,英国路透社远东分社是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最早的通讯社1904年,广州中兴通讯社是中国第一个国人自办的通讯社,骆侠挺创办。
1908年比利时远东通讯社,王幕陶创办。
1911年广州展民通讯社,杨实公创办。
●国人办报的二次高潮的主要特点①办报的主角已由资产阶级改良派变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派;②各派报刊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发展壮大,报刊的战斗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③办报地区有所扩大;④读者面大为扩大。
结论第二次办报高潮是改良、革命双重奏的产物,实质是政党的斗争高潮;资产阶级革命报刊是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主流。
政党报刊的发展主流,使得这一时期中国报刊形成了两大传统:政治家办报传统和报刊政论传统。
第三节辛亥革命时期新闻理论与业务的发展一、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新闻思想1、康有为的新闻思想:重视报刊的宣传作用,要求“设报达聪”。
2、辛亥革命时期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梁启超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思想包括对报刊功能、办报原则、健全舆论、宣传方法四个方面的认识:①提出报馆的“两大天职”,即“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