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合同及合同法总论
一、个体工商户诉工商局违约案
——略谈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案情简介】
2006年,经某市工商局同意,200户个体户到该局投资兴建的轻工业批发市场设摊经营,工商局为他们颁发了临时营业执照和摊位证,并分别收取了三年管理费和摊位费。
工商局收取的摊位费主要用于市场建设及偿还兴建该批发市场时的贷款。
2007年1月,工商局根据有关部门疏通轻工业批发市场消防通道的要求,将该200户个体户的摊位移至该批发市场后面的露天场地,同年9月又移至不属于工商局所有的“星星市场”。
这两次摊位移动均未征求200户个体户的意见,为此,双方发生纠纷。
200户个体户诉至法院请求工商局返还摊位费,赔偿营业损失。
工商局则认为其与200户个体户之间是行政管理关系,收取的摊位费属于行政收费,法院不应作为民事案件受理。
【法律问题】
本案的关键问题在于正确认识合同的概念和特征,区分行政管理关系和民事合同关系。
请问大家法院能否受理本案?
二、收养协议是合同法上的“合同"吗?
——谈合同法的适用范围
【案情简介】
2009年10月,原告与被告达成协议,由被告收养原告7岁的孩子,原告同时向被告一次性支付5万元作为被收养人的生活补助。
合同中还约定,任何一方违反约定,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随后双方在当地民政部门办理了登记手续。
一年后小孩上学,在校期间经常与同学打架,被告遂以该孩子太顽皮为由提出解除收养协议。
原告起先拒不接受,后因考虑孩子已无法与被告共同生活,故同意解除收养协议,但要求被告退还5万元生活补助,并承担违约责任。
被告则不同意退还5万元人民币,也不同意承担违约责任。
【法律问题】
被告不同意退还5万元人民币是否有法律依据?被告是否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本案的焦点问题在于原告是否可以向被告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与之问题密切相关的即是合同法的适用范围问题。
)
三、粮食购销案
——论合同的相对性原理
【案情简介】
甲公司与乙公司订立一项粮食购销合同,合同的附则约定“有关交货事宜由丙公司出面协调解决”。
该合同第5项约定:应在天津某粮库交货。
后来,甲公司因嫌交货地点及交货时间不合适,便找到丙公司,要求变更时间和地点。
丙公司即与甲公司达成一份补充协议,协议中将交货地点由天津变更为石家庄,将交货时间由2006年12月变更为2006年10月。
补充协议订立后,甲公司将该协议送交给乙公司,要求乙公司于2006年10月将货物发往石家庄某粮库。
乙公司收到该协议以后,提出因交货时间提前而无法准备货源,并提出交货地点变更,使其费用增加。
甲公司必须为此提供补偿。
双方不能达成协议,甲公司便以乙公司构成违约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律问题】
甲与丙签订的合同条款能否对乙发生合同法上的效力?乙公司是否要承担违约责任?
四、郭某诉村委会侵犯优先购买权案
——论诚实信用原则
【案情简介】
2007年10月2日,原告郭某与被告某村委会签订了一份房屋租赁合同,合同约定:房屋租赁期限5年,根据形势变化随时变更;年租金1 500元,村里将13千瓦用电权借给郭某使用。
2008年7月初,郭某因租赁的房屋年久失修,加之遭受水灾,屋顶漏雨,间墙倒塌,村里又无力维修,故提议出卖。
村委会经研究同意将租赁房屋卖给郭某,双方协商价格为3万元,但郭某表示征求家中意见后再定。
郭某征求家中意见后,口头表示价钱太贵不买。
此后,张某提出购买此房,村长托人询问郭某是否购买,否则就要卖与他人,郭某仍表示不买。
村委会便与张某达成协议,将此房以3.2万元的价格(包括17.2千瓦用电权)卖给张某,张某预付了定金1万元。
但因郭某租赁房屋未到期,郭某提出继续使用房屋,并不同意归还13千瓦的用电权。
村委会经研究决定,以2.8万元的价格将此房卖给张某,用电权由原定17.2千瓦变为4.2千瓦,张某必须允许郭某租用房屋到合同期满,房屋的所有权归张某。
2008年9月2日,村委会和张某办理产权转移手续时,郭某也未提出异议。
房屋产权转移后,张某维修了房屋。
2008年9月21日,张某与郭某达成协议,郭某迁出承租的房屋,张某向其支付损失费2 000元。
村委会也退给郭某预交的承租费3 000元。
事后,郭某以村委会将争议房屋租给他,却于2008年8月未经其同意而维修了房屋,并将争议房屋出卖给张某,其是承租人,应享有优先购买权为理由,向某市人民法院起诉,请求将争议房屋优先卖给他。
村委会答辩称:郭某提出购买争议房屋以后,双方议定价格为3万元,但事后郭某表示不买,才以3.2万元之价卖给张某。
后因与郭某的合同未到期,郭某不同意迁出,村委会才以2.8万元之价将房屋卖给张某,并允许郭某使用房屋到合同期满。
在买卖成交及产权转移过程中,郭某均表示不买,且村委会多次征求过意见,郭某均表示不买。
故郭某现提出房屋优先购买权没有道理,不应支持。
法院经审理查明,认定上述事实属实。
【法律问题】
对于本案可从不同角度进行法律分析,在此结合此案说明合同法上的诚实信
用原则。
在合同法上,诚实信用原则是合同法最为重要的基本原则之一,它是合同法基本精神的体现,是合同法的指导原则。
五、当事人合意与法律、法规的较量
——谈合法原则
【案情简介】
2008年6月,天津某区居民王某经朋友赵某介绍,与李某达成房屋租赁合同。
合同约定,王某将其面积为60平方米的临街房屋一间租给李某开办游戏厅,月租金为2 000元;开办游戏厅的一切责任由李某承担,与王某无关;李某应先支付两个月的租金,以后按月付租。
合同签订后,李某按约支付了7月、8月的租金,但以后并未按月支付租金。
同年12月,李某开办的游戏厅因涉嫌赌博活动而被公安机关查封。
后王某多次催要9月至12月的租金,李某皆置之不理,2009年3月,王某遂向法院起诉。
法院审理中查明,王某在签订合同前,曾向介绍人赵某询问过李某的情况,王某亦亲自问过李某租房的目的。
李某告诉他:麻将大家都玩厌了,游戏机还较新奇,这个游戏厅就是给大家一个寻刺激的地方。
王某为了避免自己承担责任,遂要求在合同中规定开办游戏厅的一切责任由李某承担,与王某无关。
【法律问题】
本案主要涉及当事人的合意是否不受限制,即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能否排除法律的强行性规定。
实质上是合同自由的限制问题。
案例5
这个事件发生在2001年,也就是著名的泸州二奶争遗产案。
讲一个老汉生前与一个叫张学英的女士同居,病危时留下遗嘱将其财产分两部分,一份留给妻子,另一份给与其同居的女士。
这个老汉死后,其妻子拒绝分配财产,于是这位女士就遗嘱事项将这个老汉的“原配夫人”告上法庭,请求法庭判给其按遗嘱应得的6万元。
法官在面对一边有着法律依据的遗嘱,另一边却是社会的公共道德水准。
法官最后作出判决是否定的张学英的诉讼请求,在法官看来道德是优先于法律的。
认为张学英的行为迫害了他人的家庭幸福,扮演着小三的角色,在道德上是极不光彩的,因此其所获得的赠与财产不应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
当张学英败诉的判决公布之后,对于原告张学英来说其诉讼请求是有法律依据,获得胜诉判决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否定张学英获得应有财产的判决无疑法学界一片哗然。
河滨教授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冥河的对岸,怨恨的目光”,犀利的抨击了法院的判决。
他认为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法律只能保证人们不因侵害他人的权益而获益,却不能促使人们道德水准的提高。
而在我看来,当然是非常支持法官的判决,这正是张学英的行为违背社会公共的道德准则所付出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