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木工程类专业案例分类模拟试题与答案11

土木工程类专业案例分类模拟试题与答案11

土木工程类专业案例分类模拟试题与答案11一、论述题1. 某建筑物按抗震要求为乙类建筑,基础为条形基础,基础埋深2m,土层分布、土性指标、标准贯入试验击数临界值及液化指数见表和图,作用于基础顶面竖向荷载F k=500kN,试解答下列问题:(1)地基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

(2)地基抗震承载力。

(3)按抗震要求验算基础宽度。

(4)根据建筑物性质和对地基液化判别,应采取什么抗液化措施?(5)对液化土层进行砂石桩法处理,砂石桩直径0.4m,正方形布桩,要求将孔隙比0.9减少到0.75,求砂石桩间距。

(6)如要求全部消除液化沉陷,估算每孔的填料量。

(7)如要求部分消除液化沉陷,估算每孔填料量。

(8)采用砂石桩法处理地基以消除全部液化沉陷,如果处理后土层的标贯击数实测值见表2,则哪种组合满足设计要求?(9)如已知粉砂的土粒相对密度为2.719,求经砂石桩法处理后粉砂的干密度。

答案:设基础宽度b≤3m,经深、宽修正后地基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为f a=f ak+ηbγ(b-3)+ηdγm(d-0.5)持力层为黏性土,e=0.82,I L=0.7,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表 5.2.4查得,ηb=0.3,ηd=1.6,则f a=200+0+1.6×18×1.5=243.2kPa(2)地基抗震承载力f aE=ξa f a式中:f aE——地基抗震承载力;ξa——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表4.2.3得ξa=1.3;f a——经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 aE=1.3×243.2=316.2kPa(3)基础宽度(4)抗液化措施根据规范GB 50011—2001表4.3.5,在15m内的液化指数为I lE=16>15,判断为严重液化等级。

根据规范GB 50011—2001表4.3.6,当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地基液化等级严重的,应采取全部消除液化沉陷措施。

(5)采用砂石桩法处理液化地基应采用的桩间距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式(8.2.2.2),处理粉土、砂土地基,当砂石桩为正方形布置时,其砂石桩间距为式中:s——砂石桩间距;d——砂石桩直径;ξ—修正系数,砂石桩成孔采用振动沉管法对周围土有密实作用,ξ取1.15;e0——地基处理前沙土的孔隙比,e0=0.9;e1——地基挤密后要求达到的孔隙比,e1=0.75。

(6)全部消除液化沉陷,每孔的填料量根据规范GB 50011—2001规定,全部消除地基液化沉陷措施,当采用加密法,应处理至液化深度下界,所以桩长为基础底面下11m,其中厚度为3m的黏性土为不液化土,但施工原因,砂石桩桩长不能按8m计算,而应按11m计算。

根据规范JGJ 79—2002规定,砂石桩孔内填料量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初步估算可按设计桩孔体积乘以充盈系数β(β=1.2~1.4)。

每孔填料量为S=πR2×L×β=3.14×0.22×11×11.3=1.8m3(7)部分消除液化沉陷,每孔的填料量根据规范GB 50011—2001规定,当部分消除地基液化沉陷时,处理深度应使处理后的地基液化指数在15m内不宜大于4,所以粉土和粉砂层皆应进行处理,桩长为5m,加上黏性土层 3m,桩长共8m,所以每孔填料量为S=πR2×L×β=3.14×0.22×8×1.3=1.3m3(8)满足设计要求的组合根据规范GB 50011—2001规定,处理后地基的实测标贯击数(未经杆长修正)大于液化判别标贯击数临界值时,为已消除液化的可能,所以根据表2,(D)组合满足设计要求。

(9)经处理后粉砂的干密度2. 已知有如图所示属于同一设计地震分组的A、B两个土层模型,试判断其场地特征周期Tg 的大小。

答案:分别求出地面至基岩面范围内的等效剪切波速(2)确定覆盖层厚度A、B模型均为12m。

(3)按规范判别场地类型场地类型均为Ⅱ类。

由此得出,两个模型特征周期应相同。

3. 某场地抗震设防烈度8度,场地类别Ⅱ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建筑物A和建筑物B的结构自振周期:T A=0.2s、T B=0.4s,阻尼比ξ=0.05,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如果建筑物A和B的地震影响系数分别以αA和αB表示,试求地震影响系数αA/αB的比值。

答案:由规范GB 50011—2001图5.1.5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知:当0.1s<T<Tg时α=η2αmax根据规范GB 50011—2001表5.1.4.2,特征周期T g=0.35s,则4. 采用拟静力法进行坝高38m土石坝的抗震稳定性验算。

在滑动条分法的计算过程中,某滑动体条块的重力标准值为4000kN/m。

场区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

试计算作用在该土条重心处的水平向地震惯性力代表值F h答案:根据《水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DL 5073—2000)A.2.1条,知F h=条块重×a hξαi/g查表4.3.1知,a h=0.2g,ξ=0.25依据表5.1.3,坝高<40m,土石坝坝体动态分布系数αi=1.0+1.18=2.18F h=4000×0.2g×0.25×2.18/g=43.6kN/m5. 某仓库地基,地面下5~11m为细砂层,地下水位埋深3m,标准贯入试验平均击数N=8,试以临界标贯击数方法判断该土层各深度处在发生7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地震时是否发生液化,并计算场地液化指数I lE答案:标贯临界值计算7度地震,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N0=6,砂土ρc=3d5=5m,N cr=6×[0.9+0.1×(5-3)=6.6<8,不液化。

d6=6m,N cr=6×[0.9+0.1×(6-3)=7.2<8,不液化。

d7=7m,N cr=6×[0.9+0.1×(7-3)=7.8<8,不液化。

d8=8m,N cr=6×[0.9+0.1×(8-3)=8.4>8,液化。

d9=9m、10m、11m,N cr分别为9、9.6和10.2,液化。

所以7.5~11m砂土发生液化。

(2)标贯试验点中点深度(3)计算影响权函数d=8.0m,W1=7.0m-1;d=9m,W2=6m-1;d=10m,W3=5m-1;d=10.75m,W4=4.25m-1深度7.5~1lm范围,各计算土层厚度d1=8.5-7.5=1.0m,d2=9.5-8.5=1.0m,d3=10.5-9.5=1.0m,d4=11-10.5=0.5m(4)计算液化指数液化等级为轻微液化。

6. 已知某建筑场地土层分布如表所示,为了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2001)划分抗震类别,测量土层剪切波速的钻孔应达到何种深度即可?并说明理由。

答案:划分场地类别,应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按规范(GB 50011— 2001)表4.1.6划分,等效剪切波速的计算深度,取覆盖层厚度和20m二者的较小值,由题7-39表土层分布,测量土层剪切波速至第3层稍密粉细砂即可,或检测至20m深。

7. 某场地土层分布如下:0~1.5m为填土,土层剪切波速υs:=80m/s;1.5~7.5为粉质黏土,υs=210m/s;7.5~19m为粉细砂,υs =243m/s;19~26m为砾石,υs=350m/s;26m以下为砾岩,υs>500m/s。

试判定该场地的类别。

答案:确定场地覆盖层厚度按规范GB 50011—2001第4.1.4条规定,覆盖层厚度为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土层顶面的距离,所以该场地覆盖层厚度为26m。

(2)计算等效剪切波速计算深度d0取覆盖层厚度和20m二者的较小值,故d0=20m。

覆盖层厚度26m,υse在140~250m/s之间,场地类别为Ⅱ类。

8. 某建筑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场地地基土层的剪切波速见表。

按50年超越概率63%考虑,阻尼比为0.05,结构基本自振周期为0.40s,试计算地震水平影响系数。

答案:υ4/υ3=2.56>2.5,且其下υs均不小于400m/s,覆盖层厚度取16m,等效剪切波速建筑场地类别III类,特征周期T g=0.45s。

50年超越概率63%,即多遇地震αmax=0.16。

9. 某建筑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3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场地类别为Ⅲ类,建筑物结构自震周期T=1.65s,结构阻尼比ξ取0.05,当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截面抗震验算时,试求相应于结构自震周期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值。

答案: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Ⅲ类场地,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其特征周期T g=0.55s,8度设防,多遇地震,地震加速度0.3g,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0.24。

10. 某15层住宅基础为筏板基础,尺寸30m×30m,埋深6m,土层为中密中粗砂,γ=19kN/m3,地下水位平基础底,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ak =300kPa,试确定地基抗震承载力。

答案:地基承载力经深度修正ηb=3,ηd=4.4f a=f ak+ηbγ(b-3)+ηdγm(d-0.5)=300+3×(19-10)×(6-3)+4.4×19×(6-0.5)=841kPa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知ξa=1.3 地基抗震承载力f aE=f a×ξa=1.3×841=1093kPa11. 某场地覆盖厚10m的粉细砂,剪切波速υs=150m/s,场地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今修建一高100m、直径8m的烟囱,烟囱自振周期T=0.45+0.0011×,试判断土的类型、场地类别、场地特征周期、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烟囱地震影响系数(阻尼比ξ=0.05)。

答案: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表4.1.3,υs=150m/s,土的类型为中软土。

根据表4.1.6,场地类别为Ⅱ类场地。

根据表5.1.4-2,场地特征周期T g=0.35s。

根据表5.1.4-1,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0.08。

烟囱基本自振周期地震影响系数α=[η2×0.2r-η1(T-5T g)αmaxT=1.83>5Tg=5×0.35=1.75s,η1=0.02,η2=1.0,r=0.9α=[1.0×0.20.9-0.02×(1.83-1.75)×0.08=0.018712. 某场地地面下的黏土层厚5m,其下为粉砂层,厚10m,整个粉砂层在地震中可能产生液化,已知粉砂层的液化抵抗参数c e=0.7,若采用摩擦桩基础,桩身穿过整个粉砂层范围,深入其下的非液化土中,试按《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DL 5073—2000)求通过粉砂层的桩长范围桩侧阻力总的折减系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