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米》教学设计课题认识米课型新授教学目标(三维目标)1. 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通过实际测量活动,知道1米=100厘米,通过多样化的操作、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估计意识和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重点认识米,知道1米=100厘米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教法学法猜测估计、引导探究、动手验证教学准备师:米尺、学生尺、剪刀、绸带、胶带纸、标签生:四人一组,每组一把米尺,若干张标签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一、估计1米,提取生活经验1.小朋友的身高,引出课题师:小朋友们,咱们上一年级已经快一年了,老师发现你们比刚入学时长高了不少,谁愿意来告诉老师你现在的身高是多少啊?生:1米30、1米28、1米20师:咦,刚刚小朋友在描述身高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用到了哪个字?(生:米,师板书课题)对啊,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我们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
(完整板书课题:认识米,并齐读课题)2.老师的身高,估计1米师:老师的身高有1米75厘米,那是指从哪儿到哪儿是1米75厘米呢?(生说)那请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是1米呢?谁能上来指一指,并贴上标签呢?(请2、3个学生指、贴、说)3.拉绸带游戏,估计1米师:还有谁想估计的?(生举手示意)哇这么多人想估计,我们干脆做个游戏一起来估计吧。
我这儿有一卷绸带(出示绸带,并拉出一点)问:你说这儿有1米吗?(生:没有)师又拉出一点绸带,问:那现在有1米了吗?生:还是没有。
师:那干脆这样,我慢慢慢慢地拉开绸带,假如你们觉得有1米长了,就喊停,好吗?(生:好!)(师操作,生喊停后教师将学生估计的1米长的绸带贴上标签)【设计意图】本环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估计老师身高1米的地方,估计1米长的绸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初次感知,认识1米1.认识米尺,知道1米=100厘米师:孩子们看,这是你们估计的1米长,但这真的就是1米吗?我有点怀疑,你说怎样才能知道它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生:用米尺量师:对啊,我们做数学时可别忘了我们手中的工具。
(师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生:米尺)知道它为什么叫做米尺吗?生: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师:哦,1米(板书),让老师好好地看看这根米尺,左边这里是从0开始,一小格表示?一大格表示?咦,100是什么意思啊,不是说米尺只有1米吗?怎么会冒出个100呢?(板书100)谁知道?生:1米就是100厘米师:这是真的吗?每个小组都有1根米尺,四个人一起看看1米是不是真的是100厘米呢?(学生观察)师:告诉老师,你都看到了什么?(请2、3名学生说出1米=100厘米,完整板书1米=100厘米,生齐读)2.了解用米尺量的意义师:那2米等于?生:200厘米师:3米等于(生:300厘米)师:那500厘米也就是?(生:5米)师: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大约有4米,化作以厘米为单位的话是多少厘米啊?(生:400厘米)师:哇,有400厘米啊,那老师这里有两种尺子(出示),一把是今天刚认识的米尺,另外一把是小朋友平时用的学生尺,假如让你来量我们黑板的长,你会选择哪种尺子?为什么呢?(学生思考片刻)生:我会选择用米尺量,这样比较方便。
(请2、3名学生说)师小结:是啊,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比如黑板、教室时,我们通常选用米尺,并用米作单位,米也可以用字母m来表示。
3.用米尺量绸带师:小朋友,刚刚你们说可以用米尺来量这条红绸带,谁来帮我量一量啊?(请上两名学生)师:现在你是小老师了,你可要一边量一边大声地说说你是怎么量的,可以吗?(教师在一旁引导学生说出:尺子要放直放平,绸带的一头对准米尺的0刻度,看另外一头)(生量好后)师问:我们要想得到1米的绸带怎么办?(生:剪掉)师操作4.用米尺量老师身高师:我们通过测量,得到了1米长的绸带,那老师想知道到底地面到老师身上哪儿是1米呢?你说我也可以怎么样?生:用米尺量。
(请一生)师:你测量前对老师有什么要求吗?(生:人站直)(学生量、贴标签后)师说:刚刚那2位同学估计的还真差不多,老师帮你们稍微移下位置,可以吗?(师将先前的2张标签移到“1米处”)【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让他们初步感受到1米有多长,理解厘米与米的进率,为深入认识长度单位“米”奠定基础。
三、多次体验,建立表象1.小组合作量同学身高1米的地方师:现在你们想知道地面到自己身上哪儿是1米高吗?(生:想)师:那得听好要求了。
(学生读)活动要求:小组四人做好分工,第一个人站直被量,第二个人用米尺量,第三个人检查量的方法对不对,第四个人贴标签。
量完一个小朋友的身高后,四个人就马上坐端正告诉老师你们已经完成合作了,听明白了吗?(1)小组合作测量(注意活动秩序:真高兴,米尺又安静地躺在我们的桌子上了)(2)反馈(请上3、4个高矮不同的同学,另请一名学生用米尺进行验证)师(仔细看了看那几个小朋友身上的标签)问:为什么有的标签贴在脖子下,有的贴胸间,而老师却贴在腰间呢?生:因为身高不同,所以贴的位置不同。
师:小朋友说的真对,虽然贴的位置不同,但标签离地面的高度却始终是(1米)。
2.比划、验证、飞入脑子师(出示米尺)就是这样的1米,小朋友看仔细了,1米有这么长,好,闭上眼睛,将这1米的长度快速地飞到你的脑海中去。
(生闭眼想象)师:有了吗?好,睁开眼睛,每个小朋友用手比划一个1米看(生比划)师:好,手先不动。
老师想请小组长用米尺检查3个组员比划的1米准不准。
注意:小组长在量的时候,假如发现小朋友比划的不准确的话,马上提醒再伸长一点或再缩短一点(教师动作示意)。
另外,在小组长量好后,每个小朋友都要仔细打量下,说:哦,这样是1米长。
听明白要求了吗?(1)小组合作测量(2)交流师:老师真高兴,你看米尺又听话地躺在了桌子上。
小朋友,请左右看看大家比划的1米长有什么特点?(双臂张开的距离大约是1米)3.排1米长的队伍师:从大家高兴的表情中,我知道1米啊已经深深地映入了你们的脑海中,如果小朋友要站队伍,你猜1米长的队伍能站几个人?谁来估计下?(生:6,3)师:现在老师想请最棒的两个组来排队。
(师请上一小组的学生排以下两种队形)(1)学生前后站(5人)(2)学生左右站(4人)师:小朋友看看,这边1米站了几个小朋友啊?(生:5个)那这边呢?(生:4个)诶,我有问题了?你知道是什么问题吗?生:为什么一边站了5人,一边只站4人啊?师:对啊,这是为什么啊?生:左边他们是侧着站的,所以能站5人,右边是横着站的,所以只能站4人。
师:听明白了吗?虽然他们站的方式不一样,但1米的长度都是——生:不变的。
4.估计1米需要走几步师:好了,孩子们,我们每天都在走路,估计下1米需要走几步?(生估计后,上来走,生1走了2步,生2走了3步。
)师:咦,我又有问题了,知道是什么问题吗?生:为什么,生1走了2步,生2走了3步?生:因为他们步子的大小不一样。
师:说的真好,小朋友们,虽然他们走的步数不一样,但地上这1米的长度始终是——生:不变的。
5.站离老师1米远的地方师:看到你们今天把“米”的知识学的这么好,老师可高兴了,我想请表现最棒的小朋友来站到离老师1米远的地方。
(请上1名学生,他站到了离我1米远的地方,师用米尺检查1米的长度)师:除了这个位置,还有哪个位置离我是1米远的啊?师:小朋友,你们说除了他们刚刚站的几个位置,还有别的位置也是离老师1米远的吗?(生:还有)谁想上来站?(请上一个小组的小朋友,站好后再请上一个小组的小朋友,教师在旁边用米尺帮忙验证)师:诶,小朋友,仔细看,这时候你发现了什么?生:形成了一个圆。
《认识米》学情分析知识基础:“厘米”和“米”是最常用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过接触,对“长度”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自然界中物体之间存在着长度上的不同,能够直观的比较某些物体在长度上的差异。
米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厘米和米的进率,教学中充分利用周围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切身体会到 1 米的实际长度,并通过动手测量身高、比划1米长、排队、走路、实际测量等加深对 1 米的认识,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学生特点:一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的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
上节课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量比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的观念,本节课在此基础上通过估计、操作、验证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通过多样化的操作、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估计意识和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根据学生的学情和认知特点设计了本节课。
《认识米》课堂教学效果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米,知道1米=100厘米,教学难点是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为了切实解决重难点知识,帮助孩子增加感性认识,本节课我主要以活动为主,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感悟,重点帮助孩子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这节课采用“引导探究”的学习方法,我围绕如何激发学生探求新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指导思想,组织教学过程。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
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讨论,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径和学习成果。
二、在解决重难点知识时,让学生通过小组成员间的自由操作学具,亲身经历问题估计、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根据指导学生的自主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在扶着学生认识1米之后,引导学生通过“测量绸带长”“测量教师身高”“测量学生身高”“比划1米长”加深对1米的认知,再经过“1米排队可以站几人”“1米可以走几步”“站离老师1米远的地方”“找教室里的1米长”等活动丰富感知,最后通过“估计测量几米长”以及“课外实践-精准测量”等活动拓展延伸,让学生切身体会到 1 米的实际长度,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不断体验,丰富感知,形成表象,建立概念。
三、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课堂练习,我欣喜的看到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好。
学生能切身体会1米的长度,能自主进行估计、观察、操作、验证,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形成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估计意识和能力,发展了空间观念。
本节课在大量活动中进行,孩子们的积极性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认识米》教材分析《认识米》是青岛版第八单元第2个信息窗的内容,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
“厘米”和“米”是最常用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过接触,对“长度”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自然界中物体之间存在着长度上的不同,能够直观的比较某些物体在长度上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