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世界的区域贸易圈

古代世界的区域贸易圈

古代世界的六大贸易圈(公元前3500年—公元1500年)早在公元前3500年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前,人类已经存在贸易活动。

但是,在这之前发生的贸易活动具有小量性、短途性和偶然性。

在前文明时代,人类经济活动发展水平较低,人类的贸易需求不大,贸易活动也不经常发生,同时由于缺乏长距离运输的交通工具,人类无法进行大规模、远距离的贸易活动。

这些因素决定了前文明时期没有存在贸易圈的可能性。

进入古代文明时期以后,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发展,不同的文明社会之间形成了大宗、长途和经常性的贸易活动。

由此,稳定的贸易圈逐渐形成了。

但同时,由于人类的发展水平和对世界的认知有限,还没有形成全球的贸易圈。

正是基于此,在人类的古代社会上,形成了六大地区贸易圈。

六大贸易圈各具特色:地中海贸易圈的形成时间最早也最重要;亚欧大陆贸易圈、印度洋贸易圈的范围最广;西太平洋贸易圈有其独特的朝贡贸易和政治文化建构作用;波罗的海和北海贸易圈与撒哈拉贸易圈位于地中海贸易圈北南两侧,形成时间较晚,与地中海贸易圈紧密相连,交往频繁。

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地球上的一些地区在古代并没有出现贸易圈。

这是为什么呢?第一种情况是这些地区还没有进入文明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滞后,还没有产生发生大规模、长距离和稳定性的贸易的需求。

亚欧大陆的亚寒带针叶林带以北地区、除安第斯地区和墨西哥-中美洲地区以外的美洲、澳大利亚大陆、太平洋岛屿、中部和南部非洲地区就是这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是缺乏必要的交通工具进行远距离的、大宗的和稳定的贸易。

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就属于这种情况。

由于美洲缺乏能够驯化的役畜,单靠人力无法进行远距离运输;墨西哥-中美洲和安第斯地区地形崎岖,缺乏可供航运的河流;距离其他文明区距离太过遥远,无法到达;造船业及航海技术极其落后,无法通过海上进行贸易。

现在,我们就一起对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六大贸易圈进行逐一的分析吧!(1)地中海贸易圈在古代世界真正称得上是“国际贸易”的,应该是地中海国家之间的贸易。

当航海技术有了一定发展时,地中海就把沿岸的国家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环地中海贸易圈。

地中海贸易圈包括整个地中海和黑海地区。

在前古典文明时期,米诺斯人、腓尼基人、迦太基人和希腊人是活跃在地中海沿岸的主要商人群体,控制着地中海的贸易。

地中海贸易圈是世界古代文明史上最为活跃的贸易圈。

地中海贸易圈连接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几个文明——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爱琴海文明(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并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商业民族——米诺斯人、腓尼基人、希腊人、迦太基人。

地中海贸易圈大大促进了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另一方面,由于地中海沿岸各个地区的发展水平都比较高,各个地区的商贸交往极其频繁,因此地中海贸易圈的贸易量在古代极其巨大。

到了罗马时代,罗马人经过三次布匿战争和三次马其顿战争,取得地中海控制权,到了罗马帝国时期,罗马更是把地中海变成了自己的内湖,建立了一个环地中海的贸易区域。

在这个区域内关税极低,商业不受海盗和国界的阻碍,并且有一个精心设计的道路网和许多受保护的港口,因而贸易获得空前发展。

这时的地中海贸易圈成为了一个罗马帝国的国内贸易圈。

到了中世纪,地中海在世界贸易中仍占据重要地位,拉丁人、拜占庭人、阿拉伯人、奥斯曼人都曾参与过地中海贸易霸权的争夺。

不过在地中海贸易中真正称雄的还要数威尼斯人和热那亚人。

在中世纪后期,威尼斯人和热那亚人牢牢地掌控着地中海贸易圈,直到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和新航路的开辟。

(2)印度洋贸易圈(海上丝绸之路)印度洋贸易圈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苏美尔人文明区与印度河文明区的商贸交往。

从这以后,随着印度洋周边经济的发展,印度洋周边的贸易逐渐活跃起来。

在古典时代,航海者已经认识到了季风的规律,后来,人们建造更大的船只,用于远洋航行,并定期往来于印度洋周边。

这就逐渐形成了印度洋贸易圈。

进入后古典时期以后,东非地区、东南亚地区、阿拉伯地区逐渐发展起来,连接中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东非的航线的到了巨大的发展,印度洋贸易圈进入繁荣时期。

在这一时期,在印度洋贸易圈东部的孟加拉湾和中国近海,马来人和中国人的船只往来穿梭。

而印度和西方的运输贸易主导权则操纵在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之手,印度商人和水手则在他们的夹缝中扬帆远航寻找利润不菲的货物,促进了中国的丝绸、瓷器和漆器,东南亚的高级香料,印度的棉织品、铁器、糖,西南亚的乳香、马匹和枣椰,东非的黄金、奴隶和象牙。

由此,贸易往来促进了参与印度洋贸易网络的各国内部的生产专门化和经济发展;跨区域贸易影响了东半球大部分地区的社会经济结构。

比如说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传入东南亚,伊斯兰教传入东非海岸,东南亚诸国成为东亚朝贡体系的一部分。

(3)西太平洋贸易圈西太平洋贸易圈又可以称为东亚贸易圈,是古代世界的另一个贸易圈,它始终是以中国为中心。

这个贸易圈包括中国、日本、朝鲜、南洋地区和印度支那地区。

西太平洋贸易圈的贸易量比起地中海贸易圈来说要逊色得多,但是在人类历史上却起到了地中海贸易圈无法起到的作用。

地中海贸易圈在罗马帝国崩溃以后,基本形成了南岸与北岸的对峙局面,最终形成了伊斯兰文明与基督教文明隔地中海对峙的局面,即使再大的贸易量也不能减少这种对峙。

而西太平洋贸易圈则含有很大一部分朝贡贸易。

在西太平洋地区,中国是文明和实力的核心,贸易都是围绕中国展开的。

中国通过与周边国家的商业贸易和朝贡贸易,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同时促进了东亚各国的友好交流,最终为东亚朝贡体系和汉字文化圈(东亚文化圈)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日贸易始于秦汉,隋唐达到鼎盛,即使到了清代,日本实行锁国政策,中日贸易也一直没有中断,并成为中国文明传入日本的重要渠道。

中朝贸易在唐代发展到一个高峰,至明代,中朝贸易结构比较完善,促进了中国文化在朝鲜的传播。

中国与南洋地区的马来半岛、印尼、菲律宾等国家一直有着密切的商业贸易,明朝郑和下西洋以后,中国与南洋地区的贸易有了巨大的发展,并被纳入到东亚朝贡体系之中。

中国与印度支那地区的安南、占城、暹罗等地的贸易也有着巨大的作用。

西太平洋贸易圈在秦汉以后逐渐发展起来,尤其是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与东南亚、朝鲜和日本的贸易逐渐兴盛起来,并在唐宋元时期达到了鼎盛。

这种繁荣情况到明朝初年的郑和下西洋达到了最后一个高峰。

从此以后,明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及倭寇对东亚沿海的侵略,东亚贸易圈逐渐衰落。

(4)欧亚内陆贸易圈(陆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北部的陆上商路,以中国为起点,往西一直延伸到罗马。

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中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丝绸之路”因此得名。

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

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而西域的包括玉石、汗血宝马、石榴、苜蓿等的货物又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

丝绸之路,概括地讲,是自古以来,从东亚开始,经中亚,西亚进而联结欧洲及北非的这条东西方交通线路的总称。

丝绸之路,在世界史上有重大的意义。

这是亚欧大陆的交通动脉,是中国、印度、希腊-罗马、伊朗、阿拉伯等多种主要文化的交汇的桥梁。

有必要声明的一点是:丝绸之路是一个巨大的贸易圈,它使中国、印度、西南亚、欧洲甚至非洲的商品贸易得以进行,尽管它不是唯一的连接这几个文明区的贸易圈(同时还存在着印度洋贸易圈),但是它无疑是连接这几个文明区的作用十分巨大的贸易圈,尤其是在航海不发达的年代则更是连接中国、印度、西南亚、欧洲等各个文明区域的最主要的贸易圈。

在欧亚贸易圈中,除了中国与其他各文明区的贸易,还有其他各文明区的贸易,比如印度与中亚、波斯、阿拉伯、罗马甚至东欧的贸易。

而且,这些欧亚大陆上各文明区之间的贸易量还要远远高于中国与其他文明区的贸易量。

(5)撒哈拉贸易圈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人类文明史的目光投放在欧亚大陆上,甚少关注非洲的情况。

其实,在人类历史上的贸易圈中,还存在着一个长期被人们忽视的撒哈拉贸易圈。

撒哈拉贸易网兴起的时间比较晚,但是却十分重要。

我们都知道,北非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尤其是埃及文明更是灿烂辉煌。

受埃及文明和西南亚其他文明的影响,北非地区的马格里布地区在公元前8世纪兴起了迦太基文明,东北非地区的努比亚在公元前20世纪兴起了库施王国,公元1世纪兴起了阿克苏姆王国,6世纪兴起了东拉古王国。

相对于这些灿烂辉煌的非洲古文明,西非地区的文明发展相对较缓慢。

公元4世纪左右,西非地区才逐渐兴起加纳、索宁克等小国;公元8世纪以后才兴起加纳帝国、塔克鲁尔、苏苏、约鲁巴小邦等国家;公元13世纪到16世纪末这段时间里兴起的马里帝国、桑海帝国、豪萨城邦、朱洛夫、莫西、卡涅姆、贝宁等国家。

而在这些国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加纳帝国、马里帝国和桑海帝国三大帝国。

随着西非国家的的兴起,西非的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早在加纳王国兴起的时候,西非地区已经是欧亚黄金的主要供应地之一了。

西非地区可以为地中海世界提供黄金、奴隶、乌梅、可可和象牙;西非各国需要产自撒哈拉沙漠中的毛里塔尼亚地区的食盐;而西非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需要从地中海地区进口陶器、玻璃、丝绸、油灯、珠宝、藏红花、枣椰、面粉等。

而在当时,人类还没有开通从地中海到西非海岸的海上商路,人们只能穿过撒哈拉沙漠进行贸易。

于是,跨撒哈拉沙漠的贸易圈形成了。

撒哈拉商路主要分东西两道:东线从埃及沿尼罗河上溯到东苏丹地区,再从东苏丹地区西进到达西非;西线从马格里布地区穿越撒哈拉沙漠,到达西非,而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道又可以分为从利比亚费赞到乍得卡内姆—波尔努,从突尼斯到豪萨、马里,从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到马里、塞内加尔几条。

撒哈拉贸易圈在加纳帝国时期趋于兴盛,在马里帝国、桑海帝国时期最为鼎盛,而在新航路开辟之后,跨撒哈拉沙漠贸易路线逐渐被海上航线取代,撒哈拉贸易圈最终崩溃。

(6)波罗的海和北海贸易圈波罗的海和北海贸易圈也就是北欧贸易圈,是中世纪才开始形成的。

从9世纪的维京人(诺曼人)南下开始,波罗的海和北海贸易圈才逐渐形成。

而波罗的海和北海贸易圈的繁荣是汉萨联盟时期。

汉萨联盟是14至17世纪期间北欧诸城市国家结成的商业、政治联盟组织,以北德意志诸城市国家为主,其主要的目的在于互相协调和保护各加盟城市国家的贸易利益和从事贸易的各加盟国的公民,并且共同对付联盟以外的“商敌”。

加盟城市最多达到160个。

1367年成立以吕贝克城为首的领导机构,有汉堡、科隆、不莱梅等大城市的富商、贵族参加。

拥有武装和金库。

1370年战胜丹麦,订立《斯特拉尔松德条约》。

同盟垄断波罗的海地区贸易,并在西起伦敦,东至诺夫哥罗德的沿海地区建立商站,实力雄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