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论语》的成语大全四《子路篇第十三》13-3、【鲁卫之政】——比喻情况相同或相似。
鲁是周朝周公的封国,卫是周公之弟康叔的封国,两国的政治情况也像兄弟一样差不多。
《论语·子路》(13·7):“鲁卫之政,兄弟也。
”13-4、【胜残去杀】——感化残暴的人使其不再作恶,便可废除死刑。
也指以德化民,太平至治。
《论语·子路》(13·11):“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13-5、【一言兴邦】——指一句话可以兴国。
《论语·子路》(13·15):“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13-6、【一言丧邦】——指一句话可以亡国。
《论语·子路》(13·15):“一言而丧邦,有诸?”13-7、【近悦远来】——使近处的人受到好处而高兴,远方的人闻风就会前来投奔。
旧指当权者给人恩惠,以便笼络人心。
《论语·子路》(13·16):“叶公问政。
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
’”13-8、【悦近来远】——使近者悦服,远者来归。
《论语·子路》(13·16):“叶公问政。
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
’”13-9、【迩安远至】——谓近居之民以政治清明而欢乐,远地之民则闻风而附。
指政治清明。
《论语·子路》(13·16):“叶公问政。
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
’”13-10、【欲速不达】【欲速则不达】——速:快;达:达到。
指过于性急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论语·子路》(13·17):“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3-11、【父为子隐】——父亲为儿子隐藏劣迹。
《论语·子路》(13·18):“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13-12、【子为父隐】——儿子为父亲隐瞒劣迹。
《论语·子路》(13·18):“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13-13、【言必信,行必果】——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
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论语·子路》(13·20):“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13-14、【斗筲之人】——斗:容器,一斗=十升;筲:竹器,容一斗两升。
形容人的气量狭小,见识短浅。
《论语·子路》(13·20):“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13-15、【斗筲之器】——筲:仅容一斗二升的竹器。
比喻气量狭窄的人。
《论语·子路》(13·20):“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13-16、【和而不同】——和:和睦;同:苟同。
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论语·子路》(13·2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17、【刚毅木讷】——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处指言语谨慎。
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
《论语·子路》(13·27):“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宪问篇第十四》14-1、【危言危行】——危:正直。
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论语·宪问》(14·3):“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14-2、【没齿无怨】——比喻永无怨言。
《论语·宪问》(14·9):“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14-3、【见危授命】——授命:献出生命。
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论语·宪问》(14·12):“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14-4、【谲而不正】——谲:欺诈。
诡诈而不正派。
《论语·宪问》(14·15):“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14-5、【一匡天下】——匡:纠正;天下:原指周天子统治所及的地方,即整个中国。
纠正混乱局势,使天下安定下来。
《论语·宪问》(14·17):“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14-6、【披发左衽(rèn)】——左衽:衣襟向左掩。
披头散发,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为主。
孔子《论语·宪问》(14·17):“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14-7、【匹夫匹妇】——平民男女。
泛指平民。
《论语·宪问》(14·17):“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知之也。
”14-8、【匹夫沟渎】——指拘守普通人的小信小节。
《论语·宪问》(14·17):“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知之也。
”14-9、【匹夫小谅】——指普通老百姓所抱守的小节小信。
《论语·宪问》(14·17):“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知之也。
”14-10、【文子同升】——指家臣奴仆与主人同居官职。
《论语·宪问》(14·18):“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
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14-11、【大言不惭】——说大话,不感到难为情。
《论语·宪问》(14·20):“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宋·朱熹注:“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也。
欲践其言,其不难哉!”14-12、【思不出位】——思:考虑;位:职位。
考虑事情不超过自己的职权范围。
比喻规矩老实,守本分。
也形容缺乏闯劲。
《论语·宪问》(14·26):“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14-13、【夫子自道】——指本意是说别人好处,而事实上却正道着了自己。
也用在不好的一面,意思是指摘别人,却正指摘了自己。
《论语·宪问》(14·28):“子曰:'君子有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14-14、【以德报怨】——德:恩惠。
怨:仇恨。
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论语·宪问》(14·34):“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4-15、【以直报怨】——直:公正、正直。
以公道对待自己怨恨的人。
《论语·宪问》(14·34):“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4-16、【以德报德】——德:恩惠。
用恩惠报答恩惠。
《论语·宪问》(14·34):“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4-17、【怨天尤人】——天:天命,命运;尤:怨恨,归咎。
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抱怨天,责怪别人。
《论语·宪问》(14·35):“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14-18、【循序渐进】——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论语·宪问》(14·35):“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朱熹注:“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渐进耳。
”14-19、【下学上达】——指学习人情事理,进而认识自然的法则。
《论语·宪问》(14·35):“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14-20、【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
表示意志坚决。
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
《论语·宪问》(14·38):“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14-21、【深厉浅揭】——厉:连衣涉水;揭:撩起衣服。
意思是涉浅水可以撩起衣服;涉深水撩起衣服也没有用,只得连衣服下水。
比喻处理问题要因地制宜。
《论语·宪问》(14·39):“深则厉,浅则揭。
”源自《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深则厉,浅则揭。
”14-22、【老而不死】——本是孔子骂旧友原壤年老无德可称述的话,后亦指年老而不利于社会国家或拖累后辈。
《论语·宪问》(14·43):“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卫灵公篇第十五》15-1、【在陈之厄】——指饥贫等困境。
《论语·卫灵公》(15·2):“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15-2、【君子固穷】——君子:有教养、有德行的人;固穷:安守贫穷。
指君子能够安贫乐道,不失节操。
《论语·卫灵公》(15·2):“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15-3、【无为而治】——无为:无所作为;治:治理。
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
后泛指以德化民。
《论语·卫灵公》(15·5):“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15-4、【参前倚衡】——意指言行要讲究忠信笃敬,站着就仿佛看见“忠信笃敬”四字展现于眼前,乘车就好象看见这几个字在车辕的横木上。
泛指一举一动,一切場合。
《论语·卫灵公》(15·6):“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於前也,在舆则见其倚於衡也,夫然后行。
’子张书诸绅。
”15-5、【志士仁人】——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
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论语·卫灵公》(15·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5-6、【求生害仁】——指因谋求活命而有伤仁德。
《论语·卫灵公》(15·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5-7、【杀身成仁】——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
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论语·卫灵公》(15·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5-8、【成仁取义】【取义成仁】——成仁:杀身以成仁德;取义: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
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论语·卫灵公》(15·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5-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工具。
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
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论语·卫灵公》(15·1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5-1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虑:考虑;忧:忧愁。
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