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案2
(4).怎样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5)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说愚公“很愚”,智叟“很智”,你的看法如何呢?(愚公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后,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见其做事有很明确的目的,而且他也深明可移山之理,他认为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他的志气,他移山的决心,将会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就这样一点点“啃”,终能将山移平,何况“山不加增”,这些足见其移山的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盲目行动,可见其并不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很聪明,因为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却还要移山,实乃造福子孙的聪明之举。而智叟却自作聪明,目光短浅,毫无远见,只不过智于其表,愚在其中罢了。)
固镇三中集体备课专用稿纸
主备人:杨卫东
时间
12月24日
地点
初三B办公室
召集人
孟凡强
课题
愚公移山
课时
第2课时
(总第课时)
科任
教师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过程与方法: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年老力衰坚韧不拔的毅力
工具简陋顽强改造大自然
路途遥远智叟“不智”的精神。
(2)对移山,妻子、智叟、孙子和“遗男”态度各怎样?(妻子是“献疑”,智叟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迥然有别。“疑”是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遗男是“跳往助之”,子孙是“杂然相许”,还献计献策,说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的。)
(3)对待移山,愚公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智叟认为人力有限,不能改变自然,愚公认为人定胜天;智叟用短浅、停滞观点看问题;愚公用长远、发展观点看问题。)
2、出示学习目标
(1)讨论分析课文的内容(2)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
(3)理解“愚公”、“智叟“人物形象。(4)理解本文的神话结尾。
(5)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
1、出示自学提纲
(1)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2)对移山,妻子、智叟、孙子和“遗男”态度各怎样?
(3)对待移山,愚公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4).怎样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5)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说愚公“很愚”,智叟“很智”,你的看法如何呢?(6)概括故事的寓意。(7)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6)概括故事的寓意。(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7)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①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②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③语言简练得体。④细节描写。)
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左右)
1、解释下列词语,为加点的字注音。
万仞()荷担()箕畚()()孀妻()始龀()穷匮()智叟()雍南()朔东()
2、学生按自学提纲自学。3、教师检查学情。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1、组内互探2、师生互探
(1)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①两座山非常高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切。
②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程Βιβλιοθήκη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提示目标。(2分钟左右)
1、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全文,疏通词语,大致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再来细读课文,深入分析,研究课文的内容和写作特色。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五、课外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左右)
1、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2、课后练习一、二、三。3、背诵课文。
教师小结(1分钟)
讨论补充
记录
讨论补充
记录
板书
设计
愚公移山《列子》
山高且大愚公“不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2、将文言词“毕”“诸”“已”“易”填入下边的空白处,并说明它们的词义。
争论不__移风__俗诉__法律原形__露付__实施鞠躬尽瘁,死而后__
3、与“何苦而不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且焉置土石?B、何陋之有?C、何以为计?D、如太行、王屋何?
4、下面各句朗读语意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