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习负担的现状、成因及对策鲍世伟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的顽症,一直是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小学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但收效不大,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有些地方还相当严重,已成为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障碍。
因此,减轻小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已经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一、减轻小学生学习负担的重大意义(一)减轻小学生过重负担是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和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需要小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是违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直接影响。
这种忽视全体学生、全民族的、全社会长远利益的行为,如不根本改变,其危害是很大的,不仅影响一代人或几代人的健康成长,而且影响到亿万劳动者素质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减轻小学生负担是提高人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我国在21世纪竟争能力的需要即将到来的21世纪是以知识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
现代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因此,减轻学生负担不仅关系到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造良好条件。
(三)减轻小学生过重负担,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其实质就是以提高民族素质、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而学生负担过重已成为制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瓶颈”。
为此,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二、小学生学习负担的现状分析(一)小学生学习负担危害小学生的身体健康我们不曾忘记,中国近代史上屈辱的一页。
150年前,闭关自守的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力衰弱,民不聊生,如魔鬼般的鸦片毒害了多少中国人的生命,抽过鸦片的人,一个个面黄肌瘦,为此,中国人落上了“东亚病夫”的称谓。
小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素质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然而,我国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学习时间过长,一个学年中,加班加点再加上克扣寒暑假和节假日,学生一年中上学的时间往往长达300天左右;二是上课时数过多,通常一天要七节课以上;三是作业量过大,这几乎是一个无底洞;四是学习乃至整个学校生活过于单调、枯燥、无趣和压抑。
这些过重的学习负担已经严重的影响了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
1、过重的学习负担严重影响小学生的视力。
沉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近距离写作业,使眼肌疲劳,得不到放松和正常调节。
同时,过重的学习负担是睡眠不足,国外研究发现:睡眠不足引起的全身植物是神经功能紊乱,影响眼局部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功能失调,导致睫状肌调节功能紊乱,这是近视眼形成的病理基础;另外,学习负担过重是课外体育锻炼时间减少,眼睛得不到很好的休息。
2004年6月6日,鞍山市卫生部门组织一些医院的眼科医生到部分小学为学生进行义诊。
在等待的队伍中,记者不时可以看到一个个“眼镜族。
在之后的调查中记者发现在全校学生健康情况调查表视力一栏中,全校近视率在19.8%。
近视在悄然蔓延,据了解,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最新数据表明,我国小学生近视眼发生率为22.78%,中学生为55。
25%,高中生为70.34%,更另人震惊的是,我国近视发病率在全世界的排名,已经从1998年的第四位上升到第二位。
目前,近视上升的态势,高居小学常见病之首。
这将影响我国高素质人才对职业的选择,缩小不少特殊职业人才的选取范围。
有着丰富医学经验的中华医学会鞍山市中心医院眼科主任、主任医师李敏告诉记者,学习负担过重是诱发小学生近视眼发病率升高的主要因素。
2、过重的学习负担影响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
教育部对我国中小学生睡眠时间有明确规定:小学生睡眠时间要超过9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高中生要达到8小时。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高影君指出,睡眠对孩子的成长发育起着关键的作用。
青少年的生长发育除了遗传、营养、锻炼等因素外,还与生长素的分泌有一定关系,生长素的分泌与睡眠密切相关,所以青少年要发育好,长的高,睡眠必须充足,而这种激素主要在夜间分泌,孩子只有睡眠良好,才能长高长壮。
然而,我国中小学生睡眠情况却不容乐观。
“上学最早的人是我,放学最晚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睡觉最迟的,最困最累的,是我是我还是我……”这首十下颇为流行的“校园歌曲”,是四川政协委员在部分学校调查是听到的。
虽然有些搞笑,但确实从某种角度唱出了学生的辛酸和无奈,睡眠成了中学生的一大奢望。
第一本中国少年儿童蓝皮书揭示,有47%的小学生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睡眠标准9小时。
是什么挤占了孩子们的睡眠时间呢?究其原因,首先是家庭作业过多。
在小学1—3年级中,67%的城市儿童、46%的农村儿童每天写作业超过1小时;在小学4—6年级中,37%的城市儿童、26%的农村儿童作业超过1小时,;21%的城市初中生、20%的农村初中生作业超过2小时。
不仅老师留作业,家长也要布置作业。
小学高年级以上学生10点以后睡觉很普遍,其次是学校要求到校早度时间太早,孩子们天刚蒙蒙亮就得起床上学。
在学校,考试及考试成绩压倒一切。
社会、家庭评价一所学校、一个教师,用的主要甚至唯一的指标就是升学率。
这种片面的升学导向是学校教育陷入了误区,学校用分数压教师,教师用分数压学生。
更可怕的是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成绩好即一切好,成绩差就被冷落、歧视、孤立,甚至被排除在集体之外。
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生背上了沉重的学习负担,睡眠时间大大减少,重压之下,不少学生体质下降,患神经衰弱、脊柱弯曲等疾病的中小学生不断增加,由于睡眠时间不足和质量不高,很多学生出现了精神恍惚、记忆力下降等问题。
由此可见,睡眠不足对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危害是很大的,没有好的身体素质,怎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没有好的身体素质怎能挑起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担!因此,减轻小学生学习负担刻不容缓。
我们有责任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睡眠,我们有责任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快乐的学习,健康的成长!(二)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危害小学生的心理健康1、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自由支配时间对于全面发展和形成他们(学生)的智力的、审美的情趣和需要是必不可少的。
作业量过多,学生负担过重不但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教学工作只会取的事倍功半的效果。
一个朋友的男孩(6岁)在国内只在小学一年级读了一个学期,刚刚到巴黎时,由于语言不通,上课有困难,学习内容又不同;父母因工作又不能常陪伴他,孩子看上去很孤独、寂寞,但他却说:“这里比中国好”。
再问他为什么,他说:“这里作业少”。
听到这种回答,我内心被深深震撼了,孩子的选择竟如此简单!我们来看看世界上其他国家学生的学习负担吧。
法国的小学生作业量可以说是很少的。
小学一年纪基本上没作业,二三年级学生每天只有20分钟作业量,四五年级为40分钟作业量,所以公园、街头花园中、草地上、儿童游乐场、体育馆中到处都是踢球、荡秋千、锻炼身体的孩子们,而不是在教室中学习、解题,直到家长到来。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但并不是唯一任务,只是学生全部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学生的精神生活是多方面的:学习、社会实践、劳动、体育运动、课外阅读、制作活动、文艺审美活动……虽然中央和教育行政部门多次指示要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但和前几年比较,小学生的学习负担有增无减。
多次听到另人心碎的事实:一位小学生放学后急忙打开书包写作业,先是坐在椅子上写,太累了就跪着写,稚嫩的手上留下了握笔的痕迹,过了晚上10点,作业还没完成,她急得哭了,也许是太累了,竟趴在桌子上由哭入睡,醒来之后,边哭边写作业……繁重的学习负担,另学生们喘不过气来,进而产生厌烦乃至逆反心理,这就挫伤了学习积极性,影响了学习心理的形成,降低了学习效果,并且随着今天网络的普及,不少厌学的青少年开始从网络上获得快乐和满足,以上网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与情绪,而过度的上网则会导致青少年出现情绪障碍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不久前,某省在召开少代会时,让小代表们说心里话,孩子们说的最多的是:多想有个快乐的星期天,“……星期天老师要给我们补课,家长给我们作业加码,被安排的满满的,我们真的很累很累”,“我们需要自由奔驰的空间,需要的是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这是发自孩子们内心的呼声。
由此可见,我国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现象已使学生产生极度厌烦的情绪,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世界交流的日益广泛,减负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一定要为之努力奋斗。
2、过重的学习负担容易扭曲学生的性格。
性格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现象。
影响性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物因素都影响性格的形成。
而环境因素是影响性格形成的主要因素,环境因素又包括家庭、学校等方面的因素。
性格影响着人的精神生活,也关系到人的身体健康。
中小学生处于生理、心理、身体发生变化的时期。
从心理学理论上讲,人的身心潜能的发挥要符合客观规律。
现在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强迫过量的发挥身心潜能,使其生理、心理负担处于满负荷、超负荷状态,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一种摧残,定将造成破坏性恶果,使其性格出现不该出现的缺陷,记得有一句话“哀寞大于心死”当一个人对任何事情都没了兴趣,对什么都默然置之,豪无进取心,那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很多中学生面对沉重的学习负担,他们感到生活中除了沉重的学习负担,就没有快乐而言,是那么的单调无味,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他们的性格发生扭曲,产生孤独、无助、寂寞的感觉,进而导致说谎、逃学、离家出走,甚至违法犯罪,酿成如此悲剧,实在值得深思。
(三)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我国在经济上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教育事业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
然而,正如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也面临这样一些问题;教育基础相对薄弱,文化相对落后,经济不够发达等形成了人均资源占有率较低的现实,人口素质亟待提高,社会发展对人才急需的状况与高素质人才匮乏的现实形成了较为严重的矛盾。
反映到教育领域,通过升学最终进入大校门,成为许多人既定的成才之路。
这种认识一度普遍存在于各级政府的领导干部、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教师乃至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当中,学生单纯地追求升学,学校片面地追求升学率,社会以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学校的好坏,这样一系列错误的认识,助长了"应试教育"这样一种错误的教育倾向。
在应试教育这种教育模式下,小学生课业负担繁重,学习时间过长,严重的影响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教会,作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