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商鞅南门立木》教学设计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商鞅南门立木》教学设计

《商鞅南门立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性,初步建立法制观念,在生活中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商鞅南门立木》,感悟商鞅变法的决心和坚定的意志。

板书课题。

回忆一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答。

二、从了解商鞅变法的困难入手,简介背景。

过渡:商鞅南门立木的目的是为了变法,那么商鞅变法遇到了哪些困难呢?
指名读,出示第二自然段。

当时,商鞅要在秦国实行变法是很困难的。

这一方面是因为一些旧贵族对变法持反对意见,另一方面老百姓也不相信秦孝公会真心实意地进行改革。

(1)一方面一些旧贵族对变法持反对意见。

你能否结合资料谈谈贵族为什么会反对。

生答。

(教师适当简介当时的社会背景,让学生初步了解当时旧贵族养尊处优,担心变法会影响到他们的利益,因而反对变法)
商鞅变法的部分内容
①鼓励生产,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
②奖励军功,取消世袭制,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即使是贵族,没有军功,就没有爵位;
③废井田,开阡陌,(即开垦掉井田的界限,封立新的界限,荒田、山林谁开垦谁占有),承认土地私有,可以自由买卖;
④推行县制。

(2)另一方面老百姓也不相信秦孝公会真心实意地进行改革。

生简单谈理解。

(老百姓认为朝廷要进行改革只是形式而已,是不会真的加以改革的)
教师小结:毛主席曾经说过“群众是基础”.虽然秦孝公是一国之君,权力无边,但是,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得不到老百姓的信任,想做任何事情都是难以实现的。

对于变法,虽然有一些贵族也是持反对意见,但相对来说,老百姓对朝廷的不信任才是最致命的。

三、品析细节,深入理解
从文中哪些地方我们可以感受到老百姓对朝廷的不信任?请用“~~~~~”在文中画出来,并在一旁写上自己的理解或感受。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找句子写批注。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评议、补充。

(3)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教师适当点评,引导学生抓住以下关键语句加以理解、品析) 文段一:
“嘿,这倒是稀奇事,扛一根木头就赏金十两。


“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儿,怕是耍人玩儿的吧?”
“这位新来的左庶长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古人云“口乃心之门”“言为心声”,请同学们仔细研读课描写围观群众的议论和他们表现的语句,看你能不能走入人物的内心,读出他们的情感和认识
生汇报,师相机指导
①“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儿,怕是耍人玩儿的吧?”a.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天底下没有这么便宜的事儿,恐怕是耍人玩儿的。

”) b.议议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因为人们对朝廷挂出的告示不信任,认为告示中所说的扛一根木头就赏金十两是不可能的,朝廷不会有这么便宜的事让老百姓去做,这只是朝廷在耍人玩儿罢了)
c.读读句子,读出老百姓对朝廷的极度不信任。

“嘿,这倒是稀奇事,扛一根木头就赏金十两。


从句子中提炼出一个词,结合黄金的现在的价格,讨论为什么说这件事稀奇。

“这位新来的左庶长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抓住“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了解人们的困惑,并用生活
中的俗语丰富我们的生活,丰富我们的语言。

指名三人合作朗读。

文段二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可就是没人去碰那根木头。

更有一些胆小怕事的人,怕惹是生非,自讨苦吃,悄悄地溜走了。

因此,尽管这天前来围观大木柱的人成百上千,但是没有一个人上前去搬动它。

从“成百上千”与“没有一个人上前”的对比中,读出人们对朝廷的不信任。

过渡: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当商鞅将赏金加到五十两时,终于有了第一个敢于以身试法的勇士,他真的相信商鞅相信朝廷吗?
文段三
从围观的人群中走出一个小伙子,只见他挽起衣袖,把大木柱扛起来就走,一边走,一边还嘟囔着:“我倒要看看,这位左庶长大人说话算不算数。


a.了解小伙子的表现:“走出、挽起、扛起来就走、一边走一边嘟囔”,感受小伙子行动的干脆、麻利。

b.理解小伙子的用意:“我倒要看看,这位左庶长大人说话算不算数。


(从小伙子的语言,体会他此番扛木行动只是为了试探或考验商鞅是否说话算数,而不是冲着赏金而来)
小伙子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因为人们对朝廷并不信任,对商鞅挂出的告示充满猜疑,哪怕面对十两黄金、甚至五十两黄金的诱惑既不心动也不行动,更有胆小怕事之人认为其中藏有是非偷偷溜走,只有这位胆大的小伙子挺身而出去扛木柱,想试探这位新来的左庶长是否讲诚信) d.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读出小伙子行动的果断,以及言语中试探与挑战的语气。

总结:刚才我们从人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声中听出了百姓对朝廷的不信任,从成百上千人的围观与无一人尝试的对比中看出了百姓对朝廷的不信任,从唯一的勇士小伙子的言行举止中见识了百姓对朝廷的不信任,此时此刻如果商鞅直接颁布变法令,百姓们会相信吗?如果商鞅说奖励农耕,谁生产的粮食和布匹多了,就减轻官差和徭役,百姓们会相信吗?如果商鞅说奖励战功,谁立下战功就加官进爵,百姓们会相信吗?如果商鞅说废井田开阡陌,谁开垦的土地归谁占有,百姓们会相信吗?那么如果此时此刻,商鞅颁布变法令,对百姓而言,无疑是一纸空文。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又怎能立?此时的秦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国之危矣。

所幸,秦孝公的一纸招贤令所引来的商鞅,挽狂澜于既倒,救社稷之安危,他的南门立木之举,无疑会成为秦朝历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商鞅是否实现了他的诺言呢?那此时此刻小伙的表现又如何?
“小伙子噌噌噌地登上了城楼.不一会儿,手捧五十两黄金,喜笑颜开地走了下来。


a.理解词语“喜笑颜开”,从小伙子的表情体会其高兴的心理。

你还知道哪些表示高兴的成语。

b.议议:小伙子仅仅是因为得到了赏金而高兴吗?
(联系上文中小伙子的言行.体会此时的小伙子喜笑颜开不仅仅是因为得到赏金而高兴,更值得他高兴的是,商鞅兑现了告示中的承诺,让他感受到这位左庶长是一个言而有信,说话算数,讲求诚信之人.以后朝廷中就有了值得老百姓信任的官员了) c.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读出小伙子内心的喜悦。

此时此刻,商鞅趁热打铁,他郑重地对百姓们说,引读。

这时,商鞅郑重地对大家说:“为了使咱们的国家强大起来,我受大王的委任,负责推行新法。

今后,凡是按新法办事的,都有重赏,就像这位扛大木柱的人一样。

可是,要是谁胆敢违抗法令,我定斩不饶!”说完,他便叫人把新的法令条文挂了出来。

如果你是当时围观百姓中的一个,你会怎么想呢?
生答。

四、拓展练笔,升华情感。

作为一个改革家,商鞅有着过人的胆识与魄力,他的“立木取信”之举,不但为朝廷树立了一个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形象,而且为新法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千年之后又一为改革家王安石这样称赞商鞅商鞅“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其中的“一言为重百金轻”就是对南门立木这件事的高度赞誉。

其实,不仅一个朝廷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我们每个人也都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诚信是一个人也是一个民族的美德,它是做人的准则,是得到他人信任的基础。

小练笔。

你对“言而有信、说到做到”是怎样理解的,结合生活实际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诚信”一词,“诚”是由“言”与“成”组成,“信”是由“人”与“言”组成,这就是说“人只有言而有信,说到做到,才能成功。

愿同学们一生与诚信相伴,与成功相伴。

板书设计:
商鞅南门立木
不信相信
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