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第二版)刘庆昌-重点整理1绪论Heredity (遗传)亲代与子代(上下代)之间相似的现象遗传的特点:相对稳定性、保守性。
Variation (变异)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
变异的特点:普遍性和绝对性。
分为可遗传的变异(hereditable variation),和不可遗传的变异(non-hereditable variation), 变异的多态性(polymorphism of variation)。
Evolution (进化)生物体在生命繁衍进程中,一代一代繁殖,通过遗传把物种特性传递下去。
但不可避免地遭受自然和人为的干涉,即遗传—变异—选择(淘汰坏的,保留好的),后代优于亲代,称为进化。
进化的两种方式:渐变式:积累变异成为新类型(continual variation),如适应性进化。
跃变式:染色体加倍成为新物种,如倍性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
遗传与变异的关系遗传与变异是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即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变异是绝对的,进步的;变异受遗传控制,不是任意变更的。
具体如下:★遗传与变异同时存在于生物的繁殖过程中,二者之间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构成生物的一对矛盾。
每一代传递既有遗传又有变异,生物就是在这种矛盾的斗争中不断向前发展。
选择所需要的变异,从而发展成为生产和生活中所需要的品种。
因此,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要素。
3、遗传、变异与进化的关系生物进化就是环境条件(选择条件)对生物变异进行自然选择,在自然选择中得以保存的变异传递给子代(遗传),变异逐代积累导致物种演变,产生新物种。
动、植物和微生物新品种选育(育种)实际上是一种人工进化过程,只是以选择强度更大的人工选择代替了自然选择,其选择的条件是育种者的要求。
摩尔根创立基因学说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
Human Genome Project (HGP)Epigenetics 表观遗传学1. 概念:基因的DNA序列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功能发生改变,并产生可遗传的表型。
2. 特征: (1)可遗传;(2) 可逆性;(3) DNA不变3. 表观遗传学的现象:(1) DNA甲基化(2) 组蛋白修饰(3) MicroRNA(4) Genomic imprinting(5)休眠转座子激活…第一章Cytogenetics 细胞遗传学Plasma membrane (细胞质膜)Cytoplasm(细胞质)Nucleoid (拟核)Plasmid (质粒)Prokaryote (原核生物)线粒体mitochondria叶绿体chloroplast内质网The Endoplasmic Reticulm (ER)核糖体ribosomeChromatin and Chromosome (染色质和染色体)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核小体是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Euchromatin(常染色质)是指间期细胞核内染色较浅、低度折叠压缩的染色质,是染色质中转录活跃部位,因此又称为活性染色质,处于常染色质状态是基因转录的必要条件。
Heterochromatin(异染色质)是指间期细胞核内染色很深、压缩程度高,处于凝集状态的染色质,无转录活性,因此也叫非活性染色质。
Morphology of Chromosome (染色体形态)中间着丝点染色体(Metacentric Chromosome)近中着丝点染色体(Sub-metacentric chro)近端着丝点染色体(Acrocentric chro)顶端着丝点染色体(Telocentric chro)同源染色体(Homologous chromosome)在生物体细胞内,具有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且含有相同的基因位点;★非同源染色体(non-homologous chromosome)一对染色体与另一对形态结构不同的染色体之间,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也叫异源染色体,含有不同的基因位点。
核型分析(Analysis of karyotype)。
Amitosis(无丝分裂)Mitosis(有丝分裂)细胞周期(Cell cycle)指细胞从前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终了所经历的时期,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Interphase)和分裂期两个阶段。
Mitosis(有丝分裂)前期(prophase)中期(metaphase)后期(anaphase)末期(telophase) Meiosis(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是减数的;第二次分裂是不减数的。
第一次分裂复杂,时间长;第二次分裂跟一般的有丝分裂一样。
同源染色体(homologous chromosome)在二倍体生物中,每对染色体的两个成员中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其形态大小相同的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
★非同源染色体(nonhomologous chromosome) 不属于同一对的染色体称为非同源染色体。
★联会(synapsis)同源染色体的两个成员侧向连接,像拉链一样地并排配对称为联会。
联会始于偶线期,终止在双线期。
减数分裂的特点1、具有一定的时空性,也就是说它仅在一定的发育阶段,在生殖细胞中进行。
2、减数分裂经第一次分裂后染色体数目减半,所以减数分裂的产物是单倍体。
3、前期长而复杂,同源染色体经历了配对(联会)、交换过程,使遗传物质进行了重组。
4、每个细胞遗传信息的组合是不同的。
无性生殖 (Asexual reproduction)母体直接产生子代的繁殖方式。
有性生殖(Sexual reproduction)生物体在于特定部位产生雌雄配子,两种配子受精结合成合子, 由合子进一步分裂,分化,生长形成新的个体的繁殖方式。
生活周期是指从合子到成熟个体,再到死亡所经历的一系列发育阶段,包括孢子体世代和配子体世代。
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分裂体细胞 原始生殖细胞细胞复制一次复制一次分裂子细2 4 染色2n→2n 2n→n DNA 分2n→4n→2n→4n→2n→染色0→4n→0 0→4n→2n→0 同源不联会、联会后形成四可能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染意义 有丝分裂使生物在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使上下1. 孢子体世代(sporophyte generation)有性生殖动植物从受精合子发育为一个成熟的个体,在此过程中,无配子形成和受精发生。
也称为无性世代。
2. 配子体世代(gametophytic generation)孢子体经过发育,某些细胞和组织将产生雌雄配子或雌雄配子体,配子经受精作用形成合子的过程。
也称为有性世代。
第二章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DNA作为遗传信息载体核酸(Nucleic acid)是一类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在生物体内负责生命信息的储存和传递。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分子(生物学)遗传学诞生的标志。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1) 两条多核苷酸链以右手螺旋的形式,彼此以一定的空间距离,平行地环绕于同一轴上,很象一个扭曲起来的梯子。
(2) 两条多核苷酸链走向为反向平行。
即一条链磷酸二脂键为5’-3’方向,而另一条为3’-5’方向,二者刚好相反。
(3) 每条长链的内侧是扁平的碱基,碱基一方面与脱氧核糖相联系,另一方面通过氢键(hydrogen bond)与它互补的碱基相联系,相互层叠宛如一级一级的梯子横档。
互补碱基对A与T之间形成两对氢键,而C与G之间形成三对氢键。
(4) 上下碱基对之间的距离为3.4Å。
每个螺旋为34Å(3.4nm)长,刚好含有10个碱基对,其直径约为20Å。
(5)在双螺旋分子的表面大沟(major groove)和小沟(minor groove)交替出现。
DNA复制的明显方式——半保留复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
是遗传信息能准确传递的保证,是物种稳定性的分子基础。
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和DNA功能结构特点稳定性:主链: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排列稳定不变。
碱基对:严格遵循碱基配对原则。
多样性:碱基个数、排列顺序不同。
特异性:每个DNA分子独一无二。
功能DNA具有基因的所有属性,基因也就是DNA 的一个片段。
DNA的基本功能是作为生物遗传信息复制的模板和基因转录的模板,它是生命遗传繁殖的物质基础,也是个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DNA复制(Replication)是指以原来的DNA分子为模板合成相同分子的过程,遗传信息通过亲代DNA分子的复制传递给子代。
解链酶(helicase)解开DNA双链中氢键,消耗ATP单链结合蛋白(single-stranded DNA-binding protein)与单链DNA结合,保持模板处于单链状态,保护复制中的DNA单链不被核酸酶降解DNA拓扑异构酶(topoisomerase)引物酶(primase)DNA聚合酶(DNA polymerase)DNA连接酶(DNA ligase)复制起始点(origin, ori):DNA复制开始的特定位点。
原核生物只有一个复制起始点;真核生物染色体DNA有多个复制起始点,同时形成多个复制单位,两个起始点之间的DNA 片段称为复制子(replicon)。
复制叉(replication fork)双向复制(bidirectional replication)原核生物从一个固定的起始点开始,同时向两个方向进行,称为双向复制。
用电子显微镜看到了DNA复制过程中出现一些不连续片段,这些不连续片段只存在与DNA复制叉上其中的一股。
后来就把这些不连续的片段称为冈崎片段。
复制有终止信号polⅠ5′→3′外切酶活性水解引物polⅠ聚合活性填补空隙DNA连接酶连接缺口。
★真核生物DNA合成的特点1、DNA合成发生的时间:仅为细胞周期的S期。
2、真核生物DNA聚合酶多(种类, 拷贝数)3、复制的起始点为多起点。
4、合成所需的RNA引物和冈崎片断都比原核生物的短。
5、核小体的复制。
6、染色体端粒的复制。
端粒的合成是在端粒酶作用下完成★真核生物染色体为线状,存在端粒1、防止染色体末端为DNA酶酶切;2、防止染色体末端与其它DNA分子的结合;3、使染色体末端在DNA复制过程中保持完整。
信使RNA (messenger RNA,mRNA)转移RNA (transfer RNA,tRNA)核糖体RNA (ribosomal RNA,rRNA)真核生物的核糖体,含有5S、5.8S、18S和28S 4种rRNA和约80种蛋白质。
原核生物含有5S, 16S和23S三种种rRNA,占总RNA的80%(细胞)。
转录(transcription):以DNA为模板,在RNA 聚合酶(RNA polymerase)的作用下合成mRNA,将遗传信息从DNA分子上转移到mRNA分子上,这一过程称为转录(transcri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