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首推“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
委约作品《上海·梦》全球首演
新闻素材稿
10月19日晚,第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与上海广播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联合推出的“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上海·梦》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全球首演。
新人原创大师引路
“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旨在“聚青年之创意才智,扬华夏之原创力量”,采取委约创作的方式,经过北京和上海两地工作坊的层层筛选,最终确定了音乐类秦毅团队、蒙柯卓兰、田景伦/李泽宇、赵磊,舞蹈类尹昉、罗月冰、董杰,戏剧类王翀等年轻人接受委约创作。
该计划由谭盾领衔,林兆华、黄豆豆、王媛媛组成艺委会,韩江、喻荣军担任制作人,经过5个月对青年艺术家的指导和创作项目的精心打磨, 最终为业内外人士呈现了7部跨界原创作品,展示了中国青年的创作才华。
这些作品涵盖舞蹈、戏剧、音乐及跨界新作,凸显实验性、当代性,融国际戏剧剧场气质与中国传统美学于一体,作为剧场变革的探路先锋,为中国原创作品注入新鲜血液。
“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不仅为青年艺术家们提供了一个走向国际舞台的机会,各种表演形式间的跨界尝试也是中国艺术形式的一次飞跃,为中国艺术走向世界探索出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
彩排火热导师坐镇
从10月14日晚开始,演出制作人韩江和由艺术节委约的青年艺术家们从北京、广州等地陆续抵达上海,15日早上8点装台、彩排工作正式开始。
制作人韩江亲自坐镇,每日在剧场驻扎超过14小时指导排练。
彩排现场,青年艺术家们个个全身心投入到排练当中,与工作人员通力配合,克服技术与时间的限制,根据演出现场环境及时做出调整,对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
他们对待艺术那种认真、执着的态度和全心全意投入的热情让人们有理由相信他们就是中国艺术未来的希望。
观众奢华专家品味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艺术节为青年艺术家的首演精心邀请了堪称奢华的专业观众阵容:萨尔茨堡艺术节、林肯中心艺术
节、爱尔兰都柏林戏剧节、捷克“布拉格之春”艺术节、国际演出经理人协会、英国南岸艺术中心、英国青年维克剧院、等国际一流艺术机构、知名经纪公司的负责人都将应邀前来观看演出。
这些奢华观众将凭借自己的专业眼光挖掘出最具潜质的青年才俊,为他们的作品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小剧场大制作
今年是小剧场运动在中国兴起的第三十个年头。
三十年来,小剧场戏剧不断进化。
此次青年艺术家们的跨界之作正是希望通过小剧场的形式增强作品的冲击力,传递内心细腻的情感,为小剧场在中国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告别传统单一的话剧表演模式,发挥出更大作用。
为此,“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特地将演出场地定在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D6空间的小剧场。
与传统小剧场的小规模演出不同,此次演出团队的参演人员达80人,转场、后勤难度极大,可谓是小剧场中的一场变革。
新板块新尝试
委约青年艺术家是国际上不少艺术节的常设项目,但对年轻的上海国际艺术节而言,此次的“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无疑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艺术节中心采取公开委约、专家选拔的方法,直面青年艺术家,为他们从艺术节走向世界舞台探索一种新的可能。
在委约作品演出《上海·梦》的宣传上,艺术节采用了与国际接轨的网络,视频,互动社区等多种新媒体形式,观众覆盖面广、针对性强、信息丰富。
消息一出,票房一路走高,出现了一票难求的景象。
票务部不断接到询问余票情况的电话,更有发烧友特地从沈阳、天津前来购票。
还有不少网友看到海报后直接在微博上与筹备人员互动问票,却遗憾地得知门票早已售罄。
此次的“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坚持平民票价路线,还特别设置了学生购票窗口与校园行的推广方式,真正让艺术走进了校园。
附:委约作品创作幕后纪实
首届“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的委约创作项目是由谭盾率领的艺委会精心遴选和悉心指导来自不同城市的九名优秀青年创作人才,以《上海·梦》为命题完成艺术节委约的原创作品,其中涵盖舞蹈、戏剧、音乐及跨界新作,融国际戏剧剧场
气质与中国传统美学于一体,凸显实验性、当代性,勇当剧场变革的探路先锋。
秦毅–音乐新媒体剧场-《意镜》(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共同委约作品)藉由大胆跨界的高科技手法,书写梦幻记忆,随形流泻
结合现场戏剧表演、打击乐演奏、多声道电子音乐与新媒体的《意镜》以多元化形式让表演者与其“镜像”在多维空间内展开“声”与“形”的对话,同时,通过声音与影像的实时交互虚拟了意象的游离、冲突、幻化、升华,以此尝试人物“内”与“外”的相互映射,窥探人性的多层境界。
现场音效及数字画面均由演员所佩戴的传感器触发,作品特邀上海昆剧团国家一级演员、第十二届“文华表演奖”获得者吴双担任主演。
作曲秦毅坦言,选择昆曲演员是看中传统戏曲极强的戏剧张力,但作品并不会使用昆曲的固有唱段,而是仅保留少量符号性的念白。
该音乐小组的创立以推崇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理念为目的,寻求在艺术与技术方面跨媒体跨领域的交叉融合。
蒙柯卓兰 - 剧场室内乐-《死亡与少女》中国音乐界的豪华阵容,掀起原生态的摩登新风潮
源起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的同名戏剧集,作品将原著中六个女性角色演化为“人”的六欲,即:见、听、香、味、触、意。
通过对这六种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特质的表现,实现对于生命细密生动的体验。
青年作曲和演奏员大多为蒙古族,这支“蒙古音乐军团”巧妙运用马头琴、呼麦、大提琴与打击乐等西洋和民族的音乐元素,营造了来自美丽草原原生态的氛围,用民族的声音传递世界的情感。
突破传统自由对话的震撼,让观众大呼过瘾。
董杰、赵磊–现代舞和民乐剧场-《关雎》流动的无限美感,悄然浮现《诗经》的优雅静谧,褪去凡尘浮躁,还原东方思考
作品从诗经《关雎》获取灵感,创造性地将二胡演奏与现代舞语汇巧妙融合,二胡的“内弦”与“外弦”被演化为“君子”的内心与外在,戏剧化地再现“君子”对“窈窕淑女”的深深慕求。
作品由青年编舞、上海戏剧学院舞蹈教师董杰为二胡演奏家赵磊度身打造,配以七名舞者及古筝、笛萧、中胡,乐手边演奏、边舞蹈,以乐句和肢体动作为语言还原《诗经》
的古典之美。
赵磊与舞者间无时不在的相互牵引力令观者不禁屏气凝神、如痴如醉。
王翀 - 影像戏剧-《海上花2.0》玩转影像和戏剧,发挥舞台的无限可能
作为对上海文学经典《海上花》的戏剧改编,导演王翀在不大的舞台上布设了巨大的信息量。
这部新浪潮戏剧《海上花2.0》采取影像戏剧的方式,将舞台四分化,实现了横向的时间跨度与纵向的镜头穿越。
同时,借助大米、衣架、水缸等一系列极富想象力的道具使用,实时拍摄、剪辑、制作,为观众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话剧”和“多媒体戏剧”的观演体验。
剧目结构紧凑,演员与摄影师在舞台上不断地进行着相互间的角色转换。
值得一提的是王翀对于上海神韵的极致追求,全剧采用了沪语对白,道具和场景也有着极高的仿真度。
罗月冰 - 形体剧场-《半醒》解构形体语言,突破城市生活隐喻的所有想象
作品跳脱出命题创作的框架,舍弃了陈述性的编舞传统,两名女舞者化身“井”与“河”,通过肢体语言和视觉设计体现水在不同时空影响下的状态,暗喻城市人在不同环境中孵育生机的可能。
不断跳跃的比喻推进“井”与“河”松散而贯穿始终的“对话”,激发观众在不同场景中针对自身的联想和思考,并走出趋于习惯的半梦半醒状态,尝试积极地争取生活中的主动权,催化“半醒”的生机。
该作品脚本历经西班牙语、英语、汉语的三次语言碰撞,力求舞之有物,蹈之有情。
田景伦、李泽宇-微小提琴协奏曲《三句半》帕格尼尼式的炫技与中国戏曲的碰撞,释放震惊世界的力量
出自中央音乐学院优等生田景伦的一曲《三句半》,有着渗入骨髓的中国文化元素和颇具现代气息的表现手法,充分利用和展示了小提琴的技术技巧。
天才小提琴李泽宇在比赛中对这首乐曲的惊人演绎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这位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神童目前就读于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郎朗、王羽佳等蜚声世界的中国青年钢琴家都毕业于这所著名学府)。
李泽宇天赋异禀,曾被小提琴大师祖克曼惊呼为“天才”,并曾夺得第九届全国青少年小提琴比赛少年组第一名以及唯一的中国作品演奏奖。
年仅十六岁的他在舞台上的收放自如与台下的阳光开朗令人印象深刻。
此次,田景伦特别为艺术节青年委约创作项目将《三句半》改编为小提琴协奏曲,作品曲调委婉动听,传统戏曲元素与西方作曲技巧的完美融合令人印象深刻。
田景伦很自信中西方听众都能从这部乐曲中获得认同感。
她说:“我也曾尝试过极其晦涩的所谓现代作曲方式,但始终感觉其中没有我的个人符号,而没有个人符号的作品就没有存在的理由。
现在的我反而觉得创作出观众喜欢的作品才是最重要的。
”李泽宇此次特地从美国飞赴上海,为这部饶有中国传统戏曲趣味的华彩乐章献上世界首演。
尹昉 - 现代舞-《底片》瞬间平静城市的喧嚣,演绎城市的内心叹息
“站在一个制高点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
”
受王安忆《长恨歌》的启发,尹昉从弄堂的视角呈现一个感性的上海。
舞者以各具个性又隐含潜在共性的舞蹈语汇,呈现弄堂里人的不同状态和相互关系,以这个小社会冲印出大上海,表现这个国际大都市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以及外来文化与本土元素的交融、渗透。
纸张铺就的舞台丰富了作品的质感,平地构建起弄堂、拱门以及现代都市非常几何的建筑,光影交织,与舞者共舞,勾勒出脆弱与柔韧,通透与模糊,简洁与力量。
舞中所饱含的情感与舞者如泣如诉的唱吟将会触发观众心灵的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