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行书技法米芾技法十讲(一)一、浅析米芾作品中“侧”的写法1、侧,“永”字八法之一,指点的写法。
《书苑菁华.永字八法详说》云:“侧不言点而言侧,何也,论曰:谓笔锋顾右,审其势险而侧之。
故名侧也。
”就书写而言,陈思又曰:“侧不得平其笔,当侧笔就右为之。
口诀云:…先右揭其腕,次轻蹲其锋。
取势紧则乘机顿挫,借势出之。
疾则失中,过又成俗。
夫侧锋顾右,借势而侧之,从劲轻揭潜出,务于勒也。
?”古人所言“侧”在米芾作品中多有出现,如图(1):但“侧”的写法又不仅如此。
王羲之《笔势论》云:“夫着点皆磊磊似大石之当衢,或如蹲鸱,或如蝌蚪,或如瓜瓣,或如栗子,存若鹗口,尖如鼠屎。
如斯之类,名禀其仪,但获少多,学者开悟。
”现就米芾作品中常见的“侧”法作以总结,以求教于方家。
2、露珠点裹锋起笔,围转向右下行而顿之,稍驻即提笔向左上方回锋收笔。
与楷法略有不同。
如图(2):3 、引天应地点逆锋起笔下按,折笔向左,顿而提锋左下带出,多为横势,起收均有纤丝。
如图(3):4 、杏仁点蒋和《书法正宗》称其为“向上点”。
其运笔方法为:裹锋左下按,顿而围转提笔向右上方回锋收笔。
多居于一字的左下方,常与露珠点呼应。
如图(4):5 、平点搭锋平按,向右下方略顿,回锋收笔。
此点多代替短横用之。
如图(5):6 、右趯点逆锋入笔,向左下按继而折笔蹲锋趯出,与下一画成呼应关系。
如图(6):二、浅析米芾作品中“勒”的写法勒法,即横画的写法。
清代冯武《书法正传》曰:“画之祖,勒法也。
状如算子,便不是书。
其法初落笔锋向左,急勒回向右,横过至末,复驻锋折回,其势首尾俱低,中高拱如覆舟样,故曰:勒常患平。
智永,虞世南上而钟王,多用篆法为画,欧阳、褚、薛多用隶法为画。
”在这里,冯武强调了四方面的问题:A 勒的地位;B 勒的书写原则;C 勒的书写方法及形态;D 勒的用笔分类。
而我以为,此处关于勒的表述未免有些笼统。
更何况这里的勒是针对楷书而言的。
在此,笔者拟就米芾行书作品中勒的写法略作总结。
为了表述方便,根据勒的形态特征,笔者不揣浅陋,暂拟名称如下:1 纤丝牵连横裹锋逆入,起笔形成纤丝,收笔向上翻挑与次笔画呼应。
这种笔法多出现于米芾的尺牍作品中,起笔常与上字末画或形连或意带。
如图(1):2、圆头下顿横逆锋圆笔入,提笔右上,收笔略顿牵出下一笔。
在书写的过程中,起笔处有时略露纤丝痕迹。
如图(2):3、大头横起笔发力由大及小,横画头重尾轻。
具体又分为中锋逆入和侧锋入笔两类。
如图(3):4 、扁担横起笔或藏或露,收笔略顿,不与下笔形成连带关系。
其特点是,中间纤细两端粗重,状如扁担。
如图(4):5、呼天喊地横起笔裹锋逆入,收笔顺势带出,形成两个相反的钩角。
如图(5):6 、大头下钩横起笔粗重,骤然提笔上行至尾端,顺势向下带出钩来。
如图(6):7 、平头下钩横横画整体上发力均匀,起笔或藏或露,收笔向下带出钩来。
如图(7):8 、尖头上挑横侧锋入笔,水平方向平动顿笔后提笔上行翻挑。
因横画中段顿笔早晚及发力大小各异,形态上也就有所差别。
如图(8):9 尖头横起笔尖利,收笔护尾,形状略短,小者近似于平点。
如图(9):10 梭子横起笔收笔迅猛,发力在横画的中间,故而两端尖细,中间粗重,形似梭子状。
如图(10):11 铁杵横此横注重藏头护尾,粗细几无变化,金石气息浓厚。
如图(11):米芾技法十讲(二)三、浅析米芾作品中“弩”的写法弩,又作“努”,“永”字八法之一,指竖画的写法。
根据其形态特征,又将它分为悬针竖,垂露竖和铁柱竖三大类。
现就米芾作品中“弩”的写法略作分析。
悬针竖折锋向右,顿笔转锋,向下力行,末笔出锋收之,呈针尖状者,谓之悬针竖。
宋代姜夔《续书谱》云:“悬针者,笔欲极正,自上而下,端若引绳。
”在此,姜夔将悬针竖从状态上作了简单阐述,具体到作品中,笔者又将其归为以下几类:1 、尖头外拓悬针竖起笔裹锋直入,发力由轻及重再提笔收尾。
笔画中段呈外拓弧线。
如图(1):2、尖头悬针内擫竖轻起轻收,发力在竖画的中段,内边沿线微凸,外边沿线凹入,状如强弓。
此笔画多用于左右结构的汉字书写中。
如图(2):3 、露锋悬针竖起笔搭锋略顿,顺势而下,收笔状如针尖。
具体又分为垂直悬针和欹侧悬针两大类。
即有些笔画状如引绳,有些因考虑与下字的呼应,而呈现左欹右倾状。
如图(3):4、藏锋悬针竖逆锋入笔,顿笔转锋,向下力行,收尾呈针尖状。
值得一提的是,此处的藏也包含另一层意思,即起笔未必都做到了藏锋的细微动作,但因与其它笔画的衔接,而有了藏的感觉。
其形态也有正侧之分。
如图(4):5、柳叶竖起笔多与一些笔画拈连,发力由轻及重再提笔向左带出,状如柳叶。
此笔画夸张成分居多,且在米老作品中,常有将竖钩写柳叶竖的现象。
如图(5):垂露竖“垂露法,口诀云:锋管齐下,势尽杀笔缩锋。
又始笔而极力,终驻锋而作弩,又无垂不缩,以此顿笔以摧挫为功。
”(宋代《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这是就垂露竖的整体笔法而言的,就米芾的作品来看,似乎不尽如此:6、尖头垂露竖起笔裹锋直下,发力先提再按,收笔略顿回锋。
此笔画上端尖细,收笔浑厚圆劲。
具体又分为尖头正垂,尖头欹侧两大类。
如图(6):7、垂露内擫竖起笔或藏或露,笔行至竖画的中段内敛至末尾顿笔向上围收。
如图(7):8 、垂露外拓竖这种笔法在米芾作品中出现的较少,与垂露内敛竖在笔画中段用笔正好相反,呈外拓状。
如图(8):铁柱竖清代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云:“铁柱者,首抢上蹲锋,借势捷下,尾乃煞笔上抢,…山?、…由?等字用之。
” 观照米老诸多法帖,我拟将铁柱竖分为两类: 9 、第一类,如戈守智所言:“首抢上蹲锋,借势捷下,尾乃煞笔上抢”。
在这里,起笔有藏露之分,行笔多快捷短促,被下边的笔画拦截。
如图(9):10 、第二类铁柱竖以圆笔入,注重藏头护尾,且不为其它笔画所囿,形态较长,粗细没什么变化,如铁柱耸立于世,篆籀气息浓厚。
如图(10):四、浅析米芾作品中“趯”的写法“趯”,永字八法之一,指钩的写法。
作钩要驻锋提笔,突然趯起。
正如李世民《笔法论》所云:“趯须存其锋,得势而出。
”清代《佩文斋书画谱》载《书法三昧.运用》云:“钩之祖,趯法也。
柳宗元云:趯宜蹲而势生。
其法蹲锋上出,险势傍分。
然亦分三体:左如…氏?、…长?字,须长趯以应右。
右如…门?、…丹?字,须长趯以应左。
中如…东?、…乘?字,趯须朝上。
”可以看出,古人就趯的方位特征,将其分为左中右三大类。
笔者拟就此思路,浅析米芾作品中“趯”的写法。
1、戈字钩又称斜弯钩。
在米芾作品中,此类钩法多一带而过,钩角小,常与下一笔形成连带关系。
也有在趯处略顿收笔的。
如图(1):2 、反立刀钩弩画收尾处驻笔侧锋向右拖出继而上挑收笔,常与次笔画形连。
如图(2):3、鹅尾钩笔行至弩画末端,右转平行,进而蹲锋上挑。
在这里,又有两种现象:A 以右转平出略顿代趯;B 以右转平出下带勾替趯。
此皆鹅尾勾的异势现象。
如图(3):4、蟹爪勾在弩画末端蹲锋向右平拖少许,继而向上迅速挑出。
这是米老从大王那里化为己用的笔法之一,在他的作品中比较普遍,且常与下一笔拈连。
如图(4):5 、平拖勾笔行于钩处,顿笔蓄势,向左平拖而出。
如图(5)6 、上挑勾行笔于勾处,向左蹲锋蓄势,得势上趯。
如图(6):7、拖下勾起笔发力由轻及重,至弩画末端,笔锋向左下方运行,提而收之。
如图(7):在米芾作品中,常有一种现象,即以弩画代替竖钩,具体又分为三种情况: 8 、以垂露竖代替竖钩,如图(8):9 、以悬悬针竖代替竖钩,如图(9):10、以柳叶竖代替竖钩,如图(10):11、心字钩裹锋起笔,右斜下按,继之拖锋向右平行,驻笔蹲锋向左上方趯出,常与下一笔拈连。
如图(11):米芾技法十讲(三)五、浅析米芾作品中“策”的写法策,“永”字八法之一。
指仰横的写法。
又称“挑”、“折异画”。
颜真卿《八法颂》云:“策,依稀似勒。
”李世民《笔法论》曰:“策须仰策而收。
”就策的称谓而言,陈思《书苑菁华.永字八法详说》载:“夫策笔仰锋竖趯,微劲借势,峻顾于掠也。
问曰:策一名折异画,今谓之策,何也,论曰:策之与画,理亦故殊,仰笔趯锋轻抬而进,故曰策也。
”品读米芾行书作品,“策”法各异。
据其位置、用笔,笔者拟将其分为点策、木策、虫策、手策、永策、丝策、女策及言策八大类,现试述如下:1、点策用于三点水和两点水的末笔,与上一笔画有一定的呼应关系。
在三点水中多与第二点拈连,起笔逆锋入,驻笔略顿后趯出,“贵乎迟留”(李溥光《雪庵八法》)。
如图(1):2、木策“木”指禾木旁与木字旁。
此处的策是行草书连带而致。
是掠与侧的组合体。
在米芾行书作品中,此写法很普遍。
多蓄势左下行,蹲锋上趯,因挑出的角度大小和发力轻重不同,呈现出多姿多态状。
如图(2):3 、虫策虫策在米芾的作品中大体有两种形态:A 在书写毕“虫”字的“努”画后,提笔逆锋入,略顿挑出;B 在“努”画末端略顿,顺势向右上方挑出。
提土旁的写法与此相类。
如图(3):4 、手策手策亦有两种情况:其一,趯与策相连。
因趯法与策画的起收存在差异,在形态上就有了细微变化。
如蟹爪钩与策搭配,策的起笔只需略顿即可挑出。
而若是上挑钩,策画起笔还需逆锋左下顿,继而挑出。
其二,趯与策在形态上没有连带关系,策画搭锋顿笔即出。
如图(4):5 、永策逆锋入笔,顿而上挑,收笔突然刹纸,以便引出下一笔。
如图(5):6 、丝策指书写绞丝旁时,策的趯出是在上一笔画的势引下略作顿挫而原途挑出的。
这种策法与米芾写王字旁时的策法是相同的。
如图(6):7 、女策策的写法及形态不仅与次笔画相关,也常受上一笔画的影响。
由米芾作品中女字旁的不同写法就可窥其一斑。
女字旁的掠画若斜势大,则策画多提笔另运,不论藏露,少与上一笔画相连;若掠画取纵势,进而向左平拖少许,则策的起笔多与其拈连。
如图(7):8 、言策指言字旁草写时出现的策。
有两类情况:A 以竖和策的组合符号代替两短横和下边的口字;B 将言字旁下边的两短横草写成一个与上下皆纤连的点,继而以策代替“口”字。
前者用笔沉实峻利,后者则虚实相生,形态纷呈。
如图(8):六、浅析米芾作品中“掠”的写法“掠”,又名“分发”,“永字八法之一。
指长撇的写法。
陈思《书苑菁华.永字八法详说》云:“掠一名分发,今称为掠,何也,论曰:掠乃徐疾有准,手随笔遣,锋自左出,取劲险尽而为节。
发则一出运用无的,故掠之精旨可守矣。
夫掠之笔趣,意欲留而必劲。
”盖言掠之书写,务求沉着痛快,迟涩有度,为笔诀之大旨也。
今观米芾行书作品,其“掠”精彩份呈,不拘成法,现试述如下:1 、帚掠起笔或藏或露,行笔夸饰迅猛,收笔略顿即左行拖笔而出,丰肥似帚,如木楫斜倚。
因其夸饰,故在一字中多居放势。
如图(1):2 、立势掠起笔不论藏露,发力取纵势,笔行至画之末端,向左带出。
笔画多短促,以收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