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届河南省全国新课标高考押题卷 文综历史(一)解析版

2017届河南省全国新课标高考押题卷 文综历史(一)解析版

历史(一)★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24.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A.贵族生活腐化B.血缘色彩浓厚C.音乐发展迅速D.社会等级森严【解析】注意题干设问的限定词“本质特征”,据材料信息,不同的身份,使用乐器和乐舞的规模不同,透过现象看社会的本质特征是:社会等级森严。

D项符合题意要求;A项与题意差距较大,可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可排除;C项与题意无关,可排除。

正确答案选择D项。

【答案】D25.孔子主张“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朱熹主张“居敬察醒”,二者的共通之处是A.强调法治B.强调德性修养C.重视教育D.人性本善【解析】从材料看,二者都强调德性修养,这是共通的地方,B项符合题意;A项与题意无关;C 项指向不明,与材料信息不吻合;材料信息没有反映D项内容。

正确答案选择B。

【答案】B26.《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写道:“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

”文中的“动机”主要指A.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B.唯我独尊,树立皇帝的权威C.消灭异端学说D.繁荣学术文化【解析】把“动机”放在材料所处的历史背景中分析,主要指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B 项说法与题意有关,但不完全符合,可排除;C、D项与题意较远,可排除。

正确答案选择A项。

【答案】A27.黄遵宪的《日本国志》1887就已成书,因得不到总理衙门的首肯印行,一直未能出版。

该书的遭遇主要反映了A.阻碍中国近代化的势力强大B.洋务派主张变革中国的制度C.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阻力大D.洋务派未得到统治者的支持【解析】B项和C项与题意无关;D项不符合史实;从《日本国志》的遭遇明显反映出近代化的艰难,阻碍中国近代化的势力强大,正确答案选择A。

【答案】A28.马勇在《晚清二十年》中写道:“这是中国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义举,也是人类历史上为数不多地通过和平手段改朝换代,移交政权的先例。

”材料中的“义举”指A.清帝颁发诏书,宣布退位B.光绪皇帝亲政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解析】把“义举”放在材料背景中理解,“义举”指清帝颁发诏书,宣布退位。

B项没有体现改朝换代,不符合题意。

C项并没有体现移交政权,改朝换代,当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时,清王朝仍旧存在。

D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正确答案选择A项。

【答案】A29.1942年2月,美国给中国巨额贷款5亿美元,超过了1937年到1941年7月贷款总数的两倍,而且未规定利率、偿还期、担保及借款用途。

美国大力加强对中国援助的主要原因是A.建立战后中美关系,维护美国的远东利益B.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中美是同盟关系C.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D.美国企图通过经济援助,分割中国领土【解析】据材料信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大力加强对中国援助。

A、B、C项都是原因,但主要原因是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中国战场牵制了大部分日本的兵力,有力支持了美国的太平洋战场。

D项不符合史实,可排除。

正确答案是C项。

【答案】C30.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记载:“战国亩产量79.41斤,西汉初年93.68斤,汉武帝时期117.11斤,1938年115斤,1949年130斤。

”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农业发展具有A.脆弱性B.落后性C.封闭性D.先进性【解析】从材料中亩产量的变化看,从战国到1949年,亩产量基本长期处于同一水平,没有较大的提高,反映了农业发展的落后性;A、C、D项与题意不符,可排除。

正确答案选择B项。

【答案】B31.1975年3月,中国艺术团拟赴美巡回演出,美国国务院要求中方取消艺术团预备曲目中的《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因为歌词里有“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美方难以接受。

中方坚持“宁可不去,也不能不唱”。

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当时A.中美文化交流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B.中美关系异常紧张C.中美文化存在严重冲突D.美国敌视中国【解析】题干材料主要反映的是1975年中美文化交流中的摩擦现象,从材料中可以看到:当时中美文化交流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A项符合题意;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5年,中美关系在正常化的轨道上继续前行,很明显B项和D项不符合史实,对材料解读有误,可排除;从中美文化交流中的摩擦现象得出当时中美文化存在严重冲突有些夸大,可排除C项。

正确答案是A项。

【答案】A32.雅典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其予以政治放逐。

这体现出“陶片放逐法”的根本目的是A.防止精英人物参与政治决策B.保障公民对政治决策的参与C.维护公民政治决策权的平等D.保证民主政治的安全和稳定【解析】“陶片放逐法”针对的是威胁民主政治的个人,并不是防止精英人物参与政治决策,A项错误;公民都有参与政治决策的权利,不是“陶片放逐法”的根本目的,B项错误;C项与题意无关;“陶片放逐法”的根本目的是驱逐威胁民主政治的个人,保证民主政治的安全和稳定,正确答案选择D项。

【答案】D33.文艺复兴思想家主张人追求财富和现世的幸福,启蒙思想家考虑“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

”从中可以看出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A.构建民权政府B.批判神权统治C.鼓吹人性解放D.主张平等自由【解析】从题干材料分析,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构建理性王国来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A项符合题意。

B、C项是共同点,不符合题意,可排除;D项是不同点,但与题干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可排除。

正确答案选A项。

【答案】A34.1953年,赫鲁晓夫在自家周边的农庄播种玉米,使该农庄一下成了“全国最先进和最赢利的农庄之一”。

成功的经历冲昏了赫鲁晓夫的头脑,使他萌发了在全国推广玉米种植的想法。

这表明苏联的种植玉米运动A.源自赫鲁晓夫个人迷信的影响B.没有经过任何试验C.与赫鲁晓夫的局部试验成功有关D.与当时苏联的重大自然灾害直接相关【解析】据材料分析,苏联的种植玉米运动与赫鲁晓夫局部试验成功的经历有关,C项符合题意;B和材料叙述不符,可排除;材料没有体现赫鲁晓夫个人迷信思想,A项可排除;材料没有当时苏联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的信息,D项排除。

正确答案选C项。

【答案】C35.1963年,下图这一现象戴高乐与阿登纳的历史性握手A.反映了争取两国统一的愿望B.有利于法国和民主德国和解C.标志欧共体的正式形成D.为欧洲联合奠定了重要基础【解析】戴高乐与阿登纳的历史性握手反映了法德和解,为欧洲联合奠定了重要基础,D项符合题意;法德两个主权国家只是和解,并不是想争取两国统一,A项排除;材料信息有利于法国和联邦德国的和解,B项不符合史实,B项排除;C项与题意不符,C项排除。

正确答案选择D项。

【答案】D40.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相互关系和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5分)材料一在政治史方面,唐宋转型却带来了与朝向现代性的进步根本不同的变化,这种朝向现代性的进步是以社会流动、商业成长和文化变化为代表的。

当平民在政府中取代了士族,由士族政治领袖所提供的对王室权威的制衡丧失了。

其结果就是中国早期的现代性以不断增长的独裁为标志。

宋代标志着独裁的增长,这在内藤对唐宋转型的阐释中是核心内容,因为它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事实上没有实现现代化。

……与此同时,独裁应该受到谴责的观念为解决中国的落后问题提供了一个办法:人们首先关心的是改革中国的政治体制,而让别的国家来指导中国也是必要的。

……事实上中国早在我们之前就实现了我们当代西方人所重视的东西。

——摘自(美)包弼德《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材料二与西方和亚洲一些国家相比,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转型是激进的、极端的和曲折的。

这不是中国人的错,西方列强为主角的竞争和战争把中国卷入了世界,列强对中国的掠夺和压迫,形成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并激化了中国的阶级和社会矛盾,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摘自郑佳明《中国社会转型与价值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转型的主要特点。

(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转型是激进”的表现,分析“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转型是激进的、极端的和曲折的”原因。

(13分)【答案】(1)教育和科举使平民获得社会上升空间;商业发展改变税收,并带来城市商业化;市民文化日益发展,礼下庶人的理学形成;皇权失去制衡,专制独裁增长。

(12分)(2)例: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新文化运动主张废除汉字。

(任举一例说明,即可得3分)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社会的贫穷和落后;政府的压迫和腐败;改良的失败;深刻的阶级对立。

(10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近代化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

史学界把世界近代化的类型分为两种:“早发内生型”(社会内部自身力量产生近代化)和“后发外生型”(近代化的启动多是源于外部的刺激与挑战)。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近代化的类型”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楚)【答案】示例一早发内生型近代化,如英国。

18世纪中期,英国近代化因素已具备。

英国首创君主立宪制;拥有广阔的世界市场;殖民掠夺和圈地运动为近代化提供资金和自由劳动力;工场手工业积累了技术经验;政府奖励技术发明。

这些因素促成英国率先启动并完成近代化。

英国是早发内生型近代化的典型。

示例二后发外生型近代化,如中国。

19世纪70年代前后,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近代化的因素开始具备。

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为近代化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洋务运动兴起后,中国军事、经济、教育逐渐开始近代化;在洋务企业和外商企业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并发展,也推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甲午战后,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政治上的近代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