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体健康与气候

人体健康与气候

气候与人体健康
魏晋明蔡丽彬
(厦门市翔安区气象局,厦门市翔安区361100)
作者简介魏晋明(1984—),男,福建厦门人,本科,技术员,从事气象观测与预报研究及营养学研究工作。

蔡丽彬(1988—),女,福建厦门人,毕业于厦门理工学院,营养师,现在主要从事营养对人体健康的研究。

摘要:通过多年对气象观测以及营养学的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健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管是大尺度的气象变化还是小范围的天气影响,每一次的气象变化都会对人体健康带来影响,尤其是十二节气更替之时,对人体健康影响极大。

平时大家多关注天气预报,按照天气更换衣物;气象工作者及时准确地做好气象预报预测,可以让人们提前做好天气变化的措施,从而可以大大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减少因为疾病带来的痛苦。

关键词:气候健康疾病预防防治
1 冬春季
1.1 冬春季感冒与天气
在我国很多地方,感冒都被称为“着凉”,可见感冒与天气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感冒一年四季都会发生,冬春季节为多发期,因为流感病毒容易寄生在低温、干燥的寒冷环境里。

中医也认为,当气候突然变化、寒暖失常之时,风邪病毒最易侵袭人体。

临床实践也表明,每当发生一次“天气突变”,感冒的人数常常
也就随之突增。

“天气突变”主要表现在气温、气压、降水、风、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剧烈变化上,一般都是由锋面天气系统带来的(锋面,即冷气团和暖气团的交界面),尤其是冬春季,北方冷空气不时南下,锋面活动更为频繁,常常诱发感冒或出现其它病症。

人患感冒的症状会因季节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即所谓的“四时感冒”:风寒感冒(冬季受风寒或春季降温所致)、风热感冒(春天温度高或秋冬天升温所致)、夹湿或夹暑感冒(夏季湿度大、温度高所致)、夹燥感冒(秋季空气干燥所致)。

其中前两种感冒症状是一般的头疼、发热、鼻塞流涕等,而第三种感冒则常伴有胸闷、骨节疼痛症状,夹燥感冒则一般伴有鼻燥咽干、咳嗽无痰或少痰、口渴舌红等症状。

〔2〕因此,“因天制宜”应成为预防感冒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

具体来说,就是要在熟悉本地天气和气候变化规律的前提下,注意收听和收看天气预报节目,当天气发生突变时,要及时更换衣被,注意保暖,以防受凉而诱发感冒;在天气突变后的一两天内,要尽可能地少去公共场所,以防被传染上感冒。

1.2 传染病预防
春天天气多变,乍暖还寒,同时天气转为湿热,容易滋生病菌,是传染病多发的季节,要注意加强公共场所的清洁及个人卫生,防御各种疾病的发生。

2 夏季
2.1 夏季防暑降温〔1〕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心位于长江中下游一带,副高面积和强度
由前期的偏小偏弱逐渐开始变大变强。

夏季高温多雨,部分南方城市会出现伏旱天气,要加强做好卫生防疫措施以及高温热害预防工作。

2.2 肠胃疾病多发季节
夏季食物果实比较丰富,同时也非常容易腐烂变质,要吃保鲜食物,讲究卫生。

3 秋季
3.1秋天的气候与健康
秋天的基本气候特征是:随着大尺度气候环流形势的调整,控制夏季高温高湿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开始减弱西散,而北方冷空气势力逐渐加强。

这段时间也是气温下降较快的时节,一个月内平均降温幅度在4摄氏度左右,平均有3次左右冷空气影响,一次较强的冷空气往往会带来7摄氏度左右的剧烈降温。

在这温度变化较大的季节,人体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带来疾病。

为了增强体质,抵抗秋季因温度的剧烈变化而带来的疾病,锻炼是人们特别是孩子御寒能力的好时机。

当冷空气来临前,尤其是强冷空气,都会有几天的连续升温。

强冷空气影响时,气温会急剧下降。

但冷空气过后一两天温度又迅速回升,两者之间气温相差较大。

在这种情况之下,增减衣服不当就会带来疾病。

因此,适当的“秋冻”锻炼孩子适应外界气温突变,能提高关节和肌肉的活动能力,加快血液循环,使流向四肢长骨两端骺软骨板中的血量也随之增多,进而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

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增强体质,达到肌体抗御病毒入侵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3.2 “春困秋乏“的诠释〔1〕〔2〕
民间有句俗语:“春困秋乏。

”春困是说春天人们容易困倦,那么
“秋乏”又是怎么回事呢?从生理学来讲,人必须在一定的气温、湿度、气压以及气流等综合气象条件下,机体才感到舒适。

盛夏季节,天气炎热,给人的机体带来了许多生理变化,如体热散发困难,皮肤粘湿,体温升高;大量出汗使水盐代谢失调,胃肠功能减弱;心脏血管系统也增加了负担,提高了神经活动的紧张度,从而致使能量消耗也相对增加。

夏天因气候环境差,人们得不到充足的睡眠,使过度消耗的能量得不到适度的补偿,结果欠下了一笔“夏耗债务”。

进入秋季以后,气温冷暖适中,秋高气爽,而人体各系统也相应发生生理变化:出汗减少,体热的产生和散发以及水盐代谢也恢复了往日的平衡,消化功能恢复常态,心血管负担得到了减轻;人体能量的代谢基本稳定,机体进入了一个周期性的休整阶段。

秋季的夜间,最容易入睡,清晨醒后仍感到疲乏,是对盛夏季节人体超常消耗补偿的反应,又是机体在秋季这个宜人的气候环境中得以恢复所表现出的“保护性措施”,也可以说是机体内外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渡现象,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5结语
疾病的病因千奇百怪,但是天气的变化有时候和疾病的发生有着至关密切的作用,每一次气温的骤降或者长时间没有降雨或降雨太久不见太阳,都会伴随着流行疾病的发生。

我们要保护生态环境,让我们的的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新鲜。

远离疾病,保持健康的体魄。

参考文献
〔1〕厦门市翔安区气候资料,2008-2012
〔2〕王涛.失传的营养学—远离疾病[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