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缆敷设及接线施工工艺卡

电缆敷设及接线施工工艺卡

电缆敷设及接线施工工艺卡1电缆桥架施工工艺卡1.1适用范围本工艺卡适用于本工程电缆桥架的施工作业,电缆支架施工的工艺要求可以参照执行。

1.2施工流程说明1.3主要施工工艺质量控制要求1.3.1测量定位1)根据施工图纸确定桥架的走向,并确定好支架的固定位置,做好标记。

2)定位时应保证桥架与其他设备和墙体不发生冲突。

当预留孔洞不合适时,应及时调整,并做好修补。

1.3.2支(吊)架制作安装1)对于变形的立柱在安装前,必须进行调直。

立柱下料时误差应在2mm范围内。

2)立柱下料不得用电焊、火焊切割,下料后的立柱需用磨光机或锉刀打磨掉切口片的卷边、毛刺。

3)支架安装要求牢固、横平竖直;相邻托架连接平滑、无起拱、塌腰现象,支架应无扭曲变形现象,外表镀层无损伤脱落,如图23.1所示。

图23.1 支架安装4)支吊架间的距离设计无要求时应小于1.5米,装阻燃槽盒处的支吊架间距应小于1.6米,保证每节桥架或槽盒有两个支架支撑,如图23.2、图23.3所示。

图23.2 支架间距及支撑1图23.3 支架间距及支撑25)电缆支架的层间允许最小距离应符合国家有关规程规范的要求。

6)水平走向桥架安装在钢结构厂房内时,可把支架直接焊接到钢结构或辅助梁上。

支架应焊接牢固,无显著的变形扭曲,各横撑间的垂直净距与设计偏差应小于5mm,在焊接过程中还应对已防腐的电缆支架采取隔离保护,防止焊渣飞溅损坏支架防腐层。

如图23.4所示图23.4 水平走向桥架安装7)支架位置靠近混凝土结构时,若有预埋件,可直接焊接到预埋件上,若无,可用膨胀螺栓固定。

如图23.5所示。

图23.5 支架的固定8)电缆支架最上层及最下层至沟底、地面的距离,应符合国家有关规程规范的要求。

如图23.6所示。

图23.6 桥架层间距离符合规范9)同层桥架横档偏差每米不超过2mm。

高低偏差,应小于5mm;托架支吊架沿桥架走向左右偏差应小于10mm。

1.3.3桥架拼装1)支吊架安装完工后,在横档上应接施工图要求进行桥架的拼装,如图23.7所示。

图23.7 桥架的拼装2)安装前必须对变形的桥架进行调直,并进行毛刺及污蚀等处理,桥架材料的切割必须用专用切割工具进行。

切割后,用角向磨光机除去切割表面的毛刺。

3)桥架拼装要求横平竖直、无变形、外表镀层无损伤脱落,如图23.8所示。

图23.8 安装完成的桥架4)相邻桥架板的连接应用螺栓固定,连接螺栓的螺母应放置在外侧,双侧平垫圈及弹簧垫圈不得漏装、反装,如图23.9所示。

图23.9 桥架的连接5)桥架的伸缩缝应符合设计要求,如设计无要求,直线段钢制托架总长度超过30m,铝合金或玻璃钢制托架大于15m时,应有伸缩缝,其连接应彩伸缩连接板。

电缆桥架跨越建筑物伸缩缝处应设置伸缩缝。

6)电缆桥架转弯处的转弯半径,不应小于该桥架上电缆最小允许弯曲半径的最大值,如图23.10所示。

图23.10 桥架的转弯半径1.3.4调整及紧固1)拼装后的桥架应进行调整,使桥架的纵向偏差(左右偏差)符合质量要求。

2)桥架与横档之间用螺栓固定。

注意连接螺栓的螺母应在外侧,连接必须坚固,无漏紧、漏装现象。

1.3.5桥架接地电缆桥架侧面全长应敷设接地裸铜线,用U型卡固定,每层桥架之间接设计要求进行连接。

1.4引用标准1.4.1《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第5部分:电缆线路施工质量检验DL/T5161.5-20021.4.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8-20061.4.3《火电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篇)2电缆敷设施工工艺卡2.1适用范围本工艺卡适用于本工程一般电缆的敷设施工作业,预制电缆、光纤等的敷设工艺要求可以参照执行。

2.2施工流程说明2.3主要施工工艺质量控制要求2.3.1电缆敷设1)敷设电缆时,电缆应从电缆盘的上方引出,引出端头贴上相应的标签,粘贴应牢固,保证在敷设过程中不致脱落。

2)电缆盘的转动速度与牵引速度应很好配合,每次牵引的电缆长度不宜过长,以免在地上拖拉。

3)地面敷设且地面情况恶劣时,应铺上木板或其它保护物。

当敷设截面较大的动力电缆时,应使用电缆敷设机。

4)电缆在桥架上应保持平直。

转弯处应防止电缆弯曲过度,使电缆中的绝缘层受到损伤,电缆弯曲应满足最小弯曲半径要求,如图23.11所示。

图23.11 电缆弯曲半径示范5)敷设过程中,如发现电缆局部有严重压扁或折曲伤痕现象时,应另行敷设,不宜有中间接头。

6)电缆与热力管道、热力设备之间的净距,并行时应不小于1m,交叉时应不小于0.5m,当受条件限制时,应采取隔热保护措施。

2.3.2电缆固定1)电缆敷设后应进行整理和固定,使期整齐美观、牢靠,如图23.12所示。

图23.12 电缆的整理和固定2)电缆应均匀敷设在桥架上,中间用电缆扎带扎牢,避免拱起,如图23.13所示。

图23.13 电缆应用扎带或扎线固定牢固3)固定电缆时,应按顺序排列,尽量减少交叉,松紧要适度,并应留有适当的余量,如图23.14所示。

图23.14 电缆敷设应尽量减少交叉2.3.3电缆敷设后在以下各点应加以固定1)垂直敷设或45°倾斜敷设时,在每一个支架上。

2)水平敷设时,在直线段首末两端,电缆拐弯处,水平直段控制电缆每隔2个横撑处,水平直段动力电缆每隔4个横撑处,如图23.15所示。

图23.15 水平敷设电缆的绑扎3)穿越保护管的两端4)引接线及端子排前150~300mm处。

5)离端头密封头约1米处。

6)在垂直穿过地面时,在刚高于地面处固定。

2.4引用标准2.4.1《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第5部分:电缆线路施工质量检验DL/T 5156.5-20022.4.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68-20062.4.3《火电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篇)2.4.4《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第5部分:热工自动化DL/T 5190.5-20043电缆保护管施工工艺卡3.1适用范围本工艺卡适用于本工程电缆保护管的敷设及安装作业。

3.2施工流程说明3.3主要施工工艺质量控制要求3.3.1 电缆管不应有穿孔、裂缝和凹瘪不平,内壁应光滑;镀锌层若有脱落应刷漆,并装设电缆管护口。

每根电缆管的弯头不应超过 3 个,直角弯不应超过2 个。

3.3.2 电缆管安装时要用线坠调垂直度,锯口采用手锯,安装应牢固。

与设备或接线盒连接应采用金属软管,两端加护口。

3.3.3 明敷电缆管必须使用卡子固定,弯头两侧距其中心300-500mm处等距设两卡子,直管段卡子间距应一致并不大于2m。

3.3.4 电缆管加工后管口应无毛刺和尖锐棱角,弯制后不应有裂缝和显著的凹瘪现象,其弯扁程度不宜大于管子外径的10%;电缆管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所穿入电缆的最小允许弯曲半径。

3.3.5 塑料管直线长度超过30m 时应加伸缩节。

3.3.6 金属镀锌管连接时应使用套接短管方式连接,套接的短套管或带螺纹的管接头的长度,不应小于电缆管外径的2.2 倍。

对接管必须打磨光滑,焊口处刷防锈漆。

金属电缆管不宜直接对接。

3.3.7 同一设备处的多根电缆管敷设时,其长度高度及弯曲半径应一致,并与地面呈水平或垂直状,引致设备的电缆管管口位置,应便于设备连接并不妨碍设备拆装和进出。

并列敷设的电缆管管口应排列整齐。

3.3.8 电缆管暗敷时,埋深应符合设计规定,以电缆管弯头部分不露出地面为宜。

电缆管应有不小于0.1%的排水坡度。

电缆管连接时,两管孔应对准,密封应良好,防止有水泥渗入。

套接的短管长度不应小于电缆管外径的2.2 倍。

金属电缆管不宜直接对焊。

3.3.9 电缆管在没有穿电缆之前管口应加堵板。

3.3.10 电缆管与地面设备或接线盒连接时采用蛇皮管保护。

软管两端使用软管接头连接。

与热膨胀较大设备管道上连接的软管应留有余量,不至于在热膨胀后拉伤蛇皮管。

3.3.11 电缆管做接地线时,应先焊好接地线,有螺纹的管接头处应用跳线,再敷设电缆。

用于6KV 的电机的电缆管接地线为25mm2,用于380V 电机的电缆管为16mm2。

图23.16电缆保护管施工质量工艺3.4引用标准3.4.1《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第5部分:电缆线路施工质量检验DL/T 5156.5-20023.4.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68-20064电缆二次接线施工工艺卡4.1适用范围本工艺卡规定了本工程控制、信号电缆二次接线的施工工艺要求,适用于控制室、电子间盘柜控制、信号电缆的接线;各配电室配电盘柜控制、信号电缆的接线;就地控制箱、端子箱、接线盒、事故按钮控制、信号电缆的接线等,其他接线施工作业的工艺要求可以参照执行。

4.2施工流程说明4.3主要施工工艺质量控制要求4.3.1施工准备1)接线人员须经培训,考试合格者方可上岗。

2)确认是否已具备接线条件,实地验证盘柜或设备是否安装完毕、电缆是否到位、照明设施是否齐全、接线场地是否整洁、宽敞。

3)人员分工,实施“专人、专柜、挂牌”接线法。

注:专人:指受过培训,且考试合格的某位施工人员。

专柜:指定的某盘、某台或某柜(包括就地接线盒、就地设备)。

挂牌:指专为跟踪、控制接线工艺质量而设计的接线标识牌。

4)电缆接线前,应及时在盘、台、柜、就地接线盒门背后的右上方贴上接线标识牌,就地设备应贴在不宜受损的醒目处,并用黑色记号笔填写,具体要求见表23.1表23.1 电缆二次接线标识牌4.3.2盘前电缆整理1)电缆头制作前,进盘前电缆(桥架水平段与盘之间的垂直段位置)由该盘接线人员负责整理,应对所有电缆进行合理的编扎,要求端子排布置的位置,以“从上到下、从内到外”为电缆编排原则,且符合盘内线束走向,并绑扎牢固。

如图24.17所示。

图23.17 盘内电缆的整理绑扎2)当盘内电缆较多时,电缆固定可采用分层方式,第一层固定在柜体上,下一层固定在第一层的电缆上,以此类推。

要求接较近端子的电缆布置在外层,接较远端子的电缆布置在内层,如图23.18所示。

图23.18 分层整理固定电缆3)盘内每层电缆要求每间隔200mm绑扎一次,并使用统一颜色的塑料绑线,分层固定时必须保证不同层次的电缆绑扎线在同一截面上,绑扎线笔直、整齐、美观,如图24.18所示。

4.3.3电缆头制作、固定和标识1)电缆破割a)电缆破割应考虑电缆的预留量,并与盘内的电缆预留量保持一致。

电缆破割点必须高于盘底的电缆封堵层,同时又不能离端子排过近而影响芯线的正常走向。

b)电缆破割时,应先将切割刀围着电缆破割点的一周进行切割,切割深度为电缆外层(绝缘层)剥离,不能伤及内绝缘层和芯线。

2)电缆头的制作和固定a)电缆头制作前,应根据电缆的规格、型号选择相应规格的热缩套管,同一工程的热缩套管颜色应统一,热缩套管规格选择可参考表23.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