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导学案【课标细化】1、了解水圈的特点及水体组成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3、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课前预习】一、相互联系的水体1、存在形态(1)水在地理环境中以、和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
(2)分布最广、数量最少的是;分布最少,数量居中的是;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2、从空间分布上看(1)海洋水:占全球水储量的 %,是地球水的主体。
(2)大气水:数量虽少,但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3)陆地水:是陆地淡水资源的主体,陆地水包括、、沼泽水、土壤水、、________、生物水等,数量虽不多,但在自然环境中作用巨大。
3、陆地水体相互联系: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的关系。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1、概念:指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填出水循环各环节的名称:A BC DE FG H3、水循环类型:、、4、水循环的意义(1)维持全球水的(2)通过吸收、转化和传输到达地表的,缓解不同纬度收支不平衡的矛盾,调节全球热量平衡,(3)是联系的主要纽带(4)不断塑造【课内探究】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探究材料一:黄河断流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叹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可他曾想到气势恢弘,一泻千里的黄河居然有“奔流不到海”的尴尬。
自20世纪70年代起,黄河断流逐年加剧。
1972年至1998年的27年中,有21年下游出现断流。
进入20世纪90年代,几乎年年断流,1997年距河口最近的利津水文站全年断流达226天,断流河段曾上延至距河口约780千米的河南开封。
摘自《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第239期》探究材料二:教材P55【活动】1.根据水循环的原理讨论黄河之水是不是真的“奔流倒海不复回”?黄河水参与哪种循环类型,可以通过哪些环节归还地表?2.结合材料回答,一泻千里的黄河为什么会有“奔流不到海”的尴尬?由此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3通过以上分析讨论人类能够干预或控制水循环的哪些环节?4.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缓解或者避免黄河“奔流不到海”的现象?课堂练习1.水循环的主要动力是()A.太阳辐射能B.重力能C.大气运动D.水的三相变化2、三种水循环中都包括的环节是:A.地表径流B.蒸发和降水C.地下径流D.入渗和蒸腾3.水循环的意义主要是()A.使陆地淡水得以更新B.使海洋水体更新C.增加陆地水体总量D.减少海洋水体总量4.下列地理现象中,哪些直接参与海陆水循环过程()A.滚滚长江向东流B.祁连山地冰川C.塔里木水的蒸发D.没有登陆的台风巩固提高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①表示的水循环环节是A.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D.地下径流2.历史上南唐后主李煜曾在《虞美人》中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指的是A.①B.②C.③D.④3.有关水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塑造地形地貌②促进海陆间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③使地球上各种水体不断更新④促使全球水资源的空间分布趋于平衡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下图表示“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甲地为海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受人类活动影响最明显的环节是①B.环节②与气流上升有关C.环节③与地形起伏无关D.环节④使甲地增温5.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
“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吕氏春秋•圜道》中的这段文字主要涉及的水循环环节是()A.①②④B.①⑤⑥C.②③⑤D.③④⑥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6.若该图表示某一尺度的水循环示意图,则该尺度的水循环类型是 ( )A.陆地内循环B.海陆间循环C.海上内循环D.海—气间的水循环7.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为大气提供水汽最多的海域在 ( )A.低纬B.中纬C.高纬D.全球海域没有差别下列所示为我国某小流域水循环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如果流域内植被遭到破坏,可能直接导致的是( )A.大气降水量增加B.地表径流量增加C.水汽输送量增加D.地下径流量增加9.下列属于能增加该流域年降水量的人类活动是( )A.伐木樵采B.平整土地C.修建梯田D.修建水库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A.地下水位上升B.蒸发量增加C.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D.河流的径流量变化加剧11.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城市热岛效应B.城市降水增多C.生活用水量增加D.雨水下渗比重减少(题文)下图为某地理考察小组在沙漠地区利用“日光蒸馏法”取水示意图。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2.该方法揭示了水循环的主要动力包括①风力②地球重力③太阳能④温室效应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3.(小题2)该方法可以模拟水循环的环节主要有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大气降水④地下径流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水循环导学案答案一、1、(1)固态、气态、液态(2)气态水、固态水、固态水2、(1)96.53 (3)冰川、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冰川水3、水源相互补给二、1、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各个环节2、蒸发(蒸腾)、(陆地)降水、水汽输送、(海上)降水、(海上)蒸发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3、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4、(1)动态平衡(2)太阳辐射热量(3)海陆间(4)地表形态【参考答案】探究:1.根据水循环的原理,黄河水参与海陆间大循环,通过地表径流(如海)、蒸发、水汽输送、大气降水补给河水等环节循环往复,虽然不能以径流的形式直接复还,但是可以通过水循环的形式归还。
2 “奔流不到海”的尴尬是黄河下游断流造成的自然原因:(1)20世纪50年代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变暖,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大(2)气候——干旱、半干旱、半湿润(3)径流量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分配不均(4)黄河下游有地上悬河人为原因:(1). 流域内人口稠密,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农业灌溉用水量大。
(2). 水资源浪费严重,上、中、下游缺乏统一管理。
3.影响环节:最主要的影响环节是地表径流,如修水库、跨流域调水等;其次通过改变地面状况影响陆地蒸发、植物蒸腾、地表径流和下渗;三是通过人工增雨等方式来影响降水。
4 科学调配上、中、下游水资源的使用,植树造林等课堂练习1.A2.B3.A巩固提高参考答案1.A2.D3.A【解析】1.图中①代表海洋水进入大气,因此为蒸发。
故A正确。
2.“一江春水向东流”指的是地表径流,图中④代表地表径流,故D正确。
3.水循环的意义:①维护了全球水量平衡;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③使地球各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④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并不断雕塑地表形态。
水循环不能促使全球水资源的空间分布趋于平衡。
故A正确。
【定睛】水循环活跃的地区降水丰沛,水资源丰富。
4.B【解析】由此图表示海陆间水循环,且甲地为海洋,可知乙地为陆地,①为水汽输送,②为降水,③为径流,④为蒸发。
水汽输送这一环节人类基本无法改变,径流与地形起伏有较大关系,蒸发要吸收热量,故会使甲地降温,降水的形成一般与气流上升气温降低有关。
5.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描述,“云气西行”是水汽输送,“水泉东流”是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6.C7.A【解析】试题分析:6.由题中可知,此时地面只有海洋,是在海洋上水汽受热蒸发,然后凝结形成降水,再受热蒸发向上,形成降水这样的海上内循环,没有与陆地形成循环,故选C.7.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为大气提供水汽最多的是低纬度海域,因为低纬度海域气温高,蒸发快,易形成水汽,故选A.考点:本题考查水循环的有关知识.8.B9.D【解析】8.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能力,因此植被破坏后会使水源涵养能力下降,地表径流量加大。
9.伐木樵采,破坏了植被,会使本地生态恶化,排除A;BC两项有利于水资源的截留,对降水量无影响。
修建水库后会使当地空气湿度增加,有利于降水的形成。
选D。
点评:陆地水循环及其影响因素。
10.D11.D【解析】10.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下渗减少,地下水位下降,A错。
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蒸发量减少,B错。
地面硬化,导致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加快,C错。
植被减少,调蓄径流能力减弱,河流的径流量变化加剧,D对。
11.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表硬化,雨水下渗比重减少,导致地表径流增加,D对。
城市热岛效应不直接影响地表径流,A错。
城市建设不能导致城市降水增多,B错。
生活用水量增加,地表径流减少,C错。
12.B13.B【解析】12.沙漠中气候干旱,晴天多,太阳辐射强,从图中可见,地面的水分在太阳照射之下水分蒸发出来,而又被塑料膜拦截,塑料膜随坑自然凹陷,坑面与塑料膜形成弧形,水珠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汇集与凹陷部位降落到容器中。
故动力为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②③正确。
故选C。
13.水循环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下渗等,该实验可以模拟的水循环环节有蒸发和降水,②④正确。
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