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玄学六问《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六个疑问不是一般的问题,包涵了天地人三才关系中的绝学。
“能无离乎?”“能无为乎?”“能如婴儿乎?”“能无疵乎?”“能为雌乎?”“能无知乎?”涉及到了修身、养气、专心、仁爱、治国、天地等诸多学问和实修的内容。
可以堪称为,玄学六问。
第一: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这里涉及到对中医理论的知识。
看似简单,真实理解透彻实乃不易。
营表示营卫。
“营”涉及血液养分属阴,“卫”涉及元气功能属阳;魄表示魂魄,魂属阳,在白天指精神活动,夜间就睡梦中的活动,叫作的“灵魂”。
魂上通于灵,灵达于神,则是更上一层的系统。
魂魄相依以为命,魄属阴,代表物质生命的功能,七魄与七脉轮物质功能相联系,魄散,就意味着随着肉体的死亡,魄也会随之消散。
营魄在人体内,各自分离,各自为政,又随时合作;人的思想纷烦,情感嚣动,使魂灵散乱不堪。
以上是人的常态。
营魄抱一:指人体内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多种功能浑然一体。
“营魄抱一”前面加个载字就很妙,厚德载物,人能有这个身体就是厚德得福报。
这里形容人得身体如运动的车子,也如一部会老化的机器。
能无离乎?如果能营魄抱一,使之永不分离,便有了长生的希望了。
当然老子只是在提示你,并未这样说。
营魄抱一表达着生命功能的机要,丹道练气养神的用词很多,神是能思虑的主体,气是活力的源泉。
道家典籍中把神譬喻成龙、成汞,把气譬喻成虎、成铅,故有龙虎相交,铅汞相合之说。
种种妙譬,无非“营魄抱一”而已。
谁能做到长久的营魄抱一,红颜鹤发,延年益寿不成问题。
这个“营魄抱一”也是西方炼金术的术士们几千年一直在寻找的青春之泉的秘方,他们却错误的妄想在外界寻找,那是不可能的,因为青春的奥义来源于人体内部的世界,而人体内部的世界,绝不是不开化的西方人认为的解剖学内部世界。
中国人的内观内达的修养,来自于与道合一,天人合一的领悟。
即“内部的世界”,联系贯穿于整个宇宙与人体连接的奥秘。
第二: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能使形与气调和到一种如婴儿般的状态吗?心气既然不能专一,想要使它化刚为柔,以柔克刚,更所难能。
太极拳以武体道:“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道家练精、练气、炼神、化神反虚,与先天元气接轨,吸纳宇宙能量,都需要先恢复到婴儿般的状态。
不仅仅气功是出自于道家的外延现象,武艺也是从道家炼气化神的方法里派生出来的中国文化的特殊符号。
南怀瑾说:“孟子指出养气修心之道,正心诚意,生起正信,由此再进而'充实之谓美’,直到'圣而不可知之谓神’,才算是'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与老子的“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对比,从表面看来,第一,一简一繁,已有不同。
第二,孟子的神化,与老子的婴儿,似乎又有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差别。
老子的简易浅显,用婴儿的境地来形容神完神旺的情况,看来容易,其实大难。
孟子的详述进度,看来愈到后来愈难,事实上,修到了“充实而有光辉”之后,却是困难反易了。
”神气,还只是道的用,“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能婴儿乎?柔韧而有生气,心息相依,神气合一。
这里就需要知道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知无知。
知吾知(自以为的状态);知不知(知道自己的无知算是很有知识的人了。
达到了自知状态。
);知无知(知无中的知识,无中的知识是什么呢?只能拿无量来表示,无中存有的知识是无量的。
即知无知,真正的智慧状态。
)。
知无知的人,就进入了辽阔的无限领域,和光同尘,不在拘泥于某一个层次和阶段的知识和成就了。
第三: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清扫玄妙的心境,能做到不让若瑕疵的杂念留滞在心中吗?这个问题涉及到妙观内觉。
从孔子的一日三省的寓意,再到大势至菩萨“净念相续”,都在传授修身修心之法。
使人走向自省、自知、自觉、自悟的道路。
观心就是审查自己的心念,念由心发,心由物染,积垢成疾,说到底所有的烦恼痛苦都是因为人们心中有病而不能自己啊!故老子才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心怎么被物所染呢?物就是物欲。
人享受物质的过程,就是走向懒惰和散漫的过程,物性的力量会使人们产生对于物质的依赖,而进入贪婪的物质欲望,腐败也就开始。
腐败意味着生命进入无意义和无价值的阶段,腐败一开始,天道机制发挥作用,腐了就败了,然后就朽了,生命也随之消亡终结。
所以,心学大师王阳明悟性奇高,在诚心诚意地去理解格物的时候,了解到朱熹的理论缺陷。
原来'格物’的意思,是格去心中的物欲,并非当时盛行的理学中解释的“把物格开来穷理也”。
反观西方科学的道路,不正是走的是中国祖先的错误老路吗?分化细化学科,穷其原理,不就是朱熹说的“格物致知”吗?王阳明最终是领悟到了“格物欲,致良知”的正知正觉,这也是在朱熹圣人的年代,一次崭新的理论突破和飞跃。
“良知”是天赠奇宝,本来就存有涤除心垢的作用,当不良感受袭来时,就要学会观察自省,自己曾经和最近的行为是否有过错,因为任何不良感受都和习气、行为、心念不净有关,所以不良感受都是业力回向给自己的“惩戒或者警示”。
学会常常审视自己的念头,说明开始有觉悟了,能够觉察到自己的病,就开始真正进入了心灵的成长状态。
很多人看似是身体长大了,智力小聪明不少,心灵从未得到成长和成熟,顽劣的比孩子还厉害。
可以看出,“道”除了激活万物以外,也是心灵层面的医师,理论更是专门医治生命的药房,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这个良方,是否能够有效,当然还是主要靠自己,人自己不愿意长进,就算有神仙愿意救治,也不可能。
所以,救人不能救心,救了也是白搭,很多时候反而会增加他人的痛苦,何必两相伤呢?要做到涤除玄览,能无疵乎?像黄庭禅坐,是告诉人们怎样学会不被不良感受缠住;佛家修心,就是要修到不被我执、妄念所纠缠,念来不拒,念去不留,只是静静地觉察念头,时间久了,做到不纠缠于那些痛苦的感受,不执着于那些快乐的念头,自然能自在解脱。
庄子,不仅仅能做到这点,既是实战家,也是教育家。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爱民治国,就是爱人治国。
爱人为根,治国看本。
仁者爱人,爱人如己,推己及人。
这是儒家、基督推广人道的要素。
进入神道以后,这个自己中的“我”自然就消失了,这就进入了圣境,圣人由此而来。
爱人者自爱,悯人者自怜,充满同情的人,满怀慈悲的心,治国才可能实行仁政。
不爱人,何谈治国?可见正道乃爱人在先,治国在后。
反观近代史上的宣传思想“爱国口号”,其实际行为是“治人”,以爱国的思想名义来惩治他人,说白了就是人治,终其思想就是“爱国治人”。
国为何物?人方基本。
可见老子智慧,千年不落。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空谈爱国,本末倒置,是非颠倒。
大化流行,“智慧出,大伪存。
”尊道而贵德,国家失道缺德,才不得已去宣扬仁义,失去了仁义才不得以去宣扬慈孝,宣扬尽忠报国。
这些都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但这些办法因为不合于道,终究解决不了不断发生的各种问题矛盾。
法制也是在有道和无道的社会动荡之间迫不得已的选择的一种中衡。
而很多问题本身就不是法律所能解决的问题,于是乎中国历代走来的路上都离不开这句话的诠释——“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到最后,无法解决的问题只有不了了之了,因为无能为力嘛!爱人治国,能无为乎?天纵睿智的人,绝不轻易用自己的“知能”来处理天下的大事。
知者恰似无知,就是知无知。
知无知谓之“玄德”,玄德与道合一。
圣人们治国看似一无所知的样子,倾听多人的建议,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后有所取裁。
历史上有些大成就的人,虽然不及三皇五帝,但也都是不同凡响。
如曹孟德,这个孟德二字,名字好啊!就算没有达到孟子的神化之境,浩然之心胸已是大德无量了。
广纳贤才,不计名爵尊卑,礼贤下士,让他广得天下能人异士,成就稳固基业,统一也势在必成。
如平民皇帝汉高祖刘邦看似漫不经心,比起陈胜吴广的“王侯将相你有种乎?”的暴虎冯河之性情要高明许多,实则大而化之的人物。
刘邦曾言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及子房;振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吾擒也。
”治国之术,能无为乎?正如《吕氏春秋》曰:“君子屈从于不己知而申于知己。
”治国之道,“道”如软件,激活具体的工作,而不介入具体的工作,不介入表现“无为”,韬光养晦,引导民众走向,但不用具体的政策干扰人民的生活。
真如此联:“有为般般假,无为处处真”。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简单解释:整个身心张弛循环,能够做到柔顺而不滞塞吗?深入一点,古代医学称百汇穴为“天门”,当修道者把神与气修炼到纯阳无杂的程度,天门就会自然开阖。
到此程度,明达古今,超凡入圣,智周万物,神通天地,申这个字的意义就表达了出来,代表贯穿于天地。
“开阖”寓意打开和关闭,也代表着吸纳和释放。
按上古类似神话的记载。
神农、黄帝、唐尧、虞舜都能在现世中修养到达这样的境界。
但后来皆退藏于密,深藏而不露。
他们“生而不有”,如天地一样,虽能生长万有,但不据为己有。
“为而不恃”虽然是因为他的德业作为而有此成功,但他却不自恃为己功。
虽然雄长万方,但却不愿永久自居于主宰的地位。
因此说“长而不宰,是为玄德”,故治国安邦,无为而大有作为,护情万邦,安养百姓,人天和谐。
“为雌乎”?雄:代表着暴发、能量、欲望、物性、实有、竞争、刚强、人性等性质、、、。
知雄而守雌,雌代表了所有高尚的品德,如母性、慈爱、关怀、接纳、宽容、处后、守柔、含藏、内敛、谦卑等、、、知白守黑,知明守暗。
天下皆认为光明是光明,而不见黑暗是人们所看不见的另一种光明,那种他人领悟不了的大光明,没有人守,我来守着。
故退而不争,不敢为天下先。
后面还有半句没有说出来,不敢表示处下谦卑,不为天下先,实先得于天下也。
这就是隐藏未说得后半句。
老子谦卑,不像我把话说的那么满,那么自以为的肯定。
老子讲话,留一半,后面的道理,你们自己去思考,这说明他的语言看似含糊不清,使人感觉故弄玄虚,看似大白若辱,自然也就大成若缺了。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知道。
使人思维开化。
顺道。
使人顺应自然规律,身心与知性统一。
“明白”象征内心光明,知性圆满,身心光亮。
四达象征身体的脉络通畅,四通八达,真实的智慧显化了出来,达到了与天地同境的最高层次。
能无知乎?“为无为”是最高的行为功德,“知无知”就是最高的智慧成就。
当人专心修炼,把形气、心智、神情等复合机能统一起来,全面修炼净化提升,达到知无知时,就称为“与道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