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讲 公务员交流与回避

第八讲 公务员交流与回避


三、公务员回避的类型
公务回避
类型 Types
任职回避
涉及本人利害关系的
涉及与本人有夫妻关系、 直系血亲关系、 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 以及近姻亲关系人员的利害关系的
地域回避
其他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情形
(一)任职回避——避亲
(1)涵义 任职回避是指对有特定亲属关系的公务员, 在担任某些关系密切的职务方面作出的限制。 (2)任职回避的对象:存在法定的亲属关系 的公务员 夫妻关系 直系血亲 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 近姻亲
担任领导职务或者副调研员以上及其他 员以上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调任人 相当层次的非领导职务。 选应当具备本法第十一条规定的条件和拟任职位要
求的资格条件,并不得有本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的情形。”
调任是指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 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调入机关担任领导职务或副调研 员以上及其他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 适用对象:非公务员身份的公职人员 条件: (1)具备公务员法第十一条规定的七大必备条件 (2)具备拟入职务所要求的资格条件 (3)不得有公务员法第二十四条所规定的情形 程序:全面考察,辅以考试
任职回避的变通规定
实践中因地域或工作性质的特殊性,需要对任职回避作一定变 通,本法规定可以采取一些灵活的方法,在任职回避制度方面 适当开个口子,以利于工作的开展。

1. 一些边远海关,邻近的单位很少,就业、生活都不太方便, 派夫妻双方同去该海关工作,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2. 外交部的一些派出机构,出于工作需要或者外交惯例,可 以允许公务员与其夫人在同一个机构工作。 由于现实中地域或者工作性质特殊到可以变通执行任职回避制 度的情况较少,考虑到法律规定的严肃性,省级以上公务员主 管部门才可以对任职回避作变通规定。
2.转任
转任是指公务员因工作需要或者其他 “公务员在不同职位之间转任应当具备拟任职位所要 正当理由在机关系统内跨地区、跨部门的 求的资格条件,在规定的编制限额和职数内进行。 调动,或者在同一部门内的不同职位之间 对省部级正职以下的领导成员应当有计划、有重点地 进行的转换任职。 实行跨地区、跨部门转任。
夫妻关系
任 职 回 避 中 的 亲 属 关 系
直系血亲关系——直系血亲,是指生育自己或自己生育的 上下各代血亲。上溯至父母、祖父母,下至子女、孙子女 等。
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旁系血亲,是指双方之间无从 出关系,但同由一共同祖先所生的血亲。具体指与已身同 源于父母或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旁系血亲,包括兄弟姐妹、 伯叔姑姨舅、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侄子女、外甥子 女等。 近姻亲关系——包括配偶的父母、配偶的兄弟姐妹及其配 偶、子女的配偶及子女配偶的父母、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的 配偶。
课后阅读
《公务员调任规定(试行)》2008 《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暂行规定》2006 《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2006

2
第一节


公务员交流制度

一、公务员交流 公务员的交流是指机关根据工作需要、锻炼 人才或其他原因(如公务员个人愿望),通过调 任、转任、挂职锻炼等形式,在公务员系统内部 或与其他系统之间的交换任职所进行的组织、控 制、协调等一系列管理活动与过程的总称。 公务员交流制度是关于公务员交流的范围、 原则、形式及其管理的一系列法律规范的总和。
(3)任职回避的情形 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直接隶属于同一领导人员的职务; 不得在同一单位担任双方有直接上下级关系的职务; 不到在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中从事组织、人事、 纪检、监察、审计和财务工作。 公务员法并不反对具有上述亲属关系的人都参加到公 务员队伍中去,实践中“警察世家”、“子承父业”、 “法官夫妻”等现象并不少见。关键是具有亲属关系 的双方所担任的职务之间不能是法律所禁止的特定直 接关系。
二、公务员交流的范围与方式
《公务员法》第六十三条:
公务员可以在公务员队伍内部交流,也 可以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群众 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交流。 交流的方式包括调任、转任和挂职锻炼。
1.调任

(1)调任与录用的区别 (2)调任的条件和要求
《公务员法》第六十四条规定: 调任是指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 “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中从事 和群众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调入机关 公务的人员可以调入机关担任领导职务或者副调研



进行使用锻炼:拟提拔使用或拟离开公务员队伍到 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任职的公务员。一般先要安排 到相应岗位挂职锻炼。 进行培养锻炼:有一定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综合 素质比较高,工作成绩突出,但缺乏领导经验的中 青年公务员。一般安排到下级或上级机关、其他地 区机关,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 进行实践锻炼:县级以上机关新录用的公务员,凡 是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一般安排到乡镇、街道或 企业等基层单位挂职锻炼。





魏晋南北朝时期,扩大到一般亲属回避,由地方 官回避扩大到京官回避。 唐朝的回避制度更加完备,开创了地区回避、师 生故友回避之先河。 宋代的回避制度也十分发达,官员常常申请自我 回避。 到了明清时期,回避制度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 形成了包括亲属回避、地区回避和师生故友回避 在内的较为完备的回避制度。
对担任机关内设机构领导职务和工作性质特殊的非领 导职务的公务员,应当有计划地在本机关内转任。” 《公务员法》第六十五条规定:
转任,是指公务员因工作需要或其
他正当理由在机关系统内部的平级 调动,它可以跨地区、跨部门,也 可以在同一部门内的不同职位之间 进行。
(1) 转任的类型:
区别 对象 常规转任 转任类型 所有在职公务员 轮换转任 特定领导成员和工作性质 特殊的非领导成员
“博士服务团”是中 组部和团中央为实 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提供人才支持和智 力服务的重要举措 。
第二节 公务员回避制度
“南人官北、北人官南” 荐举中“避乡” 科举中“避亲” 任官中“避籍” “在职官,寄籍五百里 不得任职”。
一、回避制度的历史沿革
西汉初年,回避制度正式确立,“宗室不宜典三 河”即宗室回避都城附近的河南、河内、河东三 郡 、“王舅不宜备九卿”。 东汉时期,“三互法”,中国第一个成文的、对 籍贯和亲属关系任官回避的法规。 “三互谓婚姻之家及(幽冀)两州人不得交互为 官。” 本地人不得为本地长官,婚姻之家不得相互监临, 有血缘关系或婚姻戚属关系的人,不得在同一部 门或地区为官。为以后历代沿用并不断发展。
(1)挂职锻炼具有指令性和计划性 (2)挂职锻炼的时间一般为一年左右, 挂职锻炼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有计划地选 较少超过三年。 派在职国家公务员在一定时间内到基层机关 或者企业、事业单位担任一定职务,锻炼期 ( 3)对挂职锻炼的去向范围规定: 间不改变与原机关人事关系的一种特殊的交 下级机关或者上级机关、其他地区机关 流制度。 以及国有企业事业单位。 (4)挂职人员挂职期间不改变与原机关的人 事关系。
(3)转任特点
第一、转任的对象都是公务员 第二、转任的范围是机关内部 第三、转任人员的公务员身份不变

3、挂职锻炼
挂职锻炼是指公务员任职机关有计划的选派在职 公务员在一定时间内到基层机关或者上级机关、 其他地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担任职务,在实际工 作中接受锻炼,增长才干的交流方式。 范围: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公务员的挂职锻炼 是一种内外混合型的交流方式,既可在上下级机 关之间进行,也可以在不同地区的机关之间交流, 还可以在机关与国有企事业单位之间进行。 对象:从在职公务员中选派,并不是每一名公务 员都要去挂职锻炼,一般来说,选派挂职锻炼的 对象主要是缺乏基层工作经历的公务员以及有培 养前途的中、青年公务员。
二、公务员回避制度概念

公务员回避制度是指为使国家公务员不 因亲属关系对职务活动产生不良影响,对 公务员任职、执行公务、任职地区等方面 作的限制性规定的总称。

《公务员法》规定的公务员回避的情形有三 种:
任职回避 地域回避 公务回避
在第68条、第69条、第70条分别对上述三种情形 作出了规定
第八讲
公务员交流与 回避制度
1995年到2004年,中央管理的干部共交流500多人,全 国地厅级干部交流1万多人,县处级干部交流超过16万 人。全国96%的县(市、区)委书记、97%的县(市、区) 长进行了交流或易地任职。1996年至2004年,全国共 有80万余人进行了轮岗,近4万人进行了任职回避。
任职回避中的亲属关系




Hale Waihona Puke 血亲是指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 直系血亲,是指生育自己或自己生育的上下各代血亲。上溯 至父母、祖父母,下至子女、孙子女等。 旁系血亲,是指双方之间无从出关系,但同由一共同祖先所 生的血亲。如同源于父母的兄弟姐妹,同源于祖父母的伯、 叔、姑与侄子女之间皆为旁系血亲。 姻亲是指配偶一方与另一方的血亲之间因婚姻而发生的亲属 关系。姻亲分为血亲的配偶、配偶的血亲、配偶的血亲的配 偶及血亲的配偶的血亲。 公务员之间最理想的状态是没有任何亲属关系,这样能最大 限度地保证公务员在人事选拔、执行公务等方面排除亲情干 扰,秉公执法,不偏不倚。


(二)地域回避——避籍 地域回避,又称地区回避或籍贯回避,是 指为了避免亲属关系、宗族关系等影响公 务员公正履行职务而对公务员在亲属比较 集中的地域担任某些职务作出的限制。
《公务员法》第六十九条规定: 公务员担任乡级机关、县级机关及其有关部门主 要领导职务的,应当实行地域回避,法律另有规定 的除外。 2006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党政领导干部 任职回避暂行规定》等三个法规文件,作出了关于 领导任职的“地域回避”规定: “领导干部不得在本人成长地担任县(市)党委、政 府以及纪检机关、组织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 院、公安部门正职领导成员,一般不得在本人成长 地担任市(地、盟)党委、政府以及纪检机关、组织 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门正职领导 成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