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诚信文化的普遍价值
摘要:本文节选周国平先生的一段话做引,讨论了诚信作为永恒价值的意义。
首先分析了诚信、诚信文化的内涵和概念,继而分述了诚信在人际关系、市场经济、政府公信力、社会协调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最后提出营造社会诚信文化的几点路径。
关键字:诚信;诚信文化;价值;建议
一、周国平如是说
曾看过周国平先生一篇名为《坚定》的文章,如今端坐案前,凝眉吟哦“诚信”二字,先生的段子不禁像一卷安宁平静却又令人思之如狂的水墨画般在脑海中铺成开来,只催促着我非得去寻了它不可。
“现代世界是商品世界,我们不能脱离这个世界求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这是一个事实。
但是,这不是全部事实。
我们同时还生活在历史和宇宙中,生活在自己惟一的一次生命过程中。
所以,对于我们的行为,我们不能只用交换价值来衡量,而应有更加开阔久远的参照系。
在投入现代潮流的同时,我们要有所坚守,坚守那些永恒的人生价值。
”
诚然,自从商业化浪潮席卷中国大陆以来,关于“诚信失落”、“道德失落”、“国格失落”的悲叹不绝于耳,那些我们本该坚守的,永恒的“价值”,犹如迟暮的英雄,在现代中国社会中,苟延残喘。
诸如毒奶粉毒黄瓜、假慈善假希望,一桩桩真卑鄙到底让人心寒,社会对于“诚信”的呼声正如人民对于“诚信”的绝望,已经没有任何力量能使之泯灭。
诚信被视为最重要的商业道德,而诚信的缺乏是转入市场经济以来最令国人头痛的问题之一。
若要追寻问题的根源,从文化上看,便是人的尊严的观念之缺失。
那什么是诚信呢?
二、何谓诚信及诚信文化
私以为,诚信的概念可以分为诚实和信任两个方面。
诚实的主体是自我,信任的主体是他人。
比方说:我要把我的真实想法告诉你,并且一定会对它负责。
这就是诚实和守信用。
同时,又比方:我要你把你的真实想法告诉我,并相信你一定会对它负责。
这就是信任。
可见诚信是以双方共有的人的尊严之意识为基础的,只要一方没有尊严,就难以建立起诚信的关系。
诚信的内涵同样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体验:一方面,诚信是和谐社会的道德要求,作为人类文明的精神财富和普遍价值,诚信要求整个社会的全体人民,无分尊卑,无谓长幼,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另一方面,诚信又是和谐社
会的道德准绳,是公民的一种道德品性,在公民个人道德品性的养成及其人生历程中起着基础的作用。
诚信是友爱的前提。
缺少诚信,人们之间就会失去信任,人际关系就会处于紧张和摩擦之中,自然也就谈不上友爱;人与人之间如果没有友爱,其伦理关系就不会和谐融通,“天下为公”将永不得见天日。
一个由缺少诚信品性的国民组成的社会,是可恨的,亦是可悲的。
抚额凝思,诚信既是这百般重要之物,诚信文化却又生于何处?
一家之言有云,诚信文化是在经济活动中形成,同时又反作用于经济活动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它渗透在一切经济活动和行为之中。
它不是指知识积累,而是指人们对知识的态度和修养;不是指经济活动中的利润,而是指对利润的态度;不是指人际关系,而是指人际关系所体现出来的处世哲学。
所以,诚信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具有引导、激励和凝聚作用的社会力量,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与经济交往中所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之一,是一个社会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
诚信的内在自律和外在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使诚信作为人们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成为人们的共同信仰和追求,就形成一种诚信文化。
简言之,诚信,是一个让人在“活出个样儿来”的心愿下,还能远离卑鄙的法子。
它是一切美好。
三、何以见诚信文化的普遍价值
无论是处理和解决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还是处理和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或是处理和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都需要人们树立诚信文化,坚持诚信道德规范。
只有营造了一个诚信文化氛围,坚持诚信道德规范,才能构建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诚信友爱这一人类文明的普遍价值为和谐社会提供了良好的道德土壤。
第一,诚信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道德基础。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人与人之间应当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才能处理好各种矛盾,实现各尽其能、各得其所;才能克服一些地方存在的道德冷漠症,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不信任,培育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
第二,诚信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必然要求。
市场经济也是信用经济、诚信经济。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急功近利、弄虚作假、违约背信的现象大量存在,这既加大了企业交易成本,也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失信行为还从经济生活蔓延到政治领域,滋生了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
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第三,诚信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决定因素。
政府是国家形象的代表。
政府信用关系到社会的信任、信仰乃至社会稳定。
政府要成为社会诚信的楷模,言必行,行必果,引导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社会诚信水平的提升。
第四,诚信是整个社会系统协调发展的精神支撑。
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其中任何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诚信的规范和支持。
如果一个社会不能在公民中普遍地培育起诚信的道德素养,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就不可能协调,人与人之间就不能做到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社会生活就不能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要一个人永远诚信很难,要一个人永远虚假也不简单。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你是一个有诚信的人,对方却没有,你和他还讲不讲诚信?我的回答是,仍然要讲,在这种情况下,你的诚信就表现在明确告诉他:你是一个没有尊严的人,我不和你打交道!决不能用欺诈对付欺诈,而应该形成一种氛围,使那些不讲诚信的人遭到蔑视和孤立,也许这正是走向诚信的第一步。
那么如何营造这种诚信的氛围呢?
四、如何营造诚信文化
要使诚信在整个社会中形成浓厚氛围,首先就要从诚信教育人手,让诚信融入人们的自觉意识,成为社会交往的规则,成为一种文化,成为一种内在的觉醒。
诚信教育既是立人之本,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本。
诚信是一种新人文精神,诚信教育是与科学教育、创新教育相统一的新人文精神教育。
近年来,我们国家倡导对社会成员进行综合素质的教育,归根结底就是对社会成员进行科学素质、创新素质和诚信素质的教育。
当代人要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以及安分守己的诚信精神。
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与诚信精神是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的,任何科学精神、创新精神都是建立在诚信精神之上的,没有安分守己的态度,没有刻苦钻研的学风,靠虚假、浮躁是培养不出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同时,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本身就蕴含着诚信精神,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创新的理念和能力也可转化为诚信精神。
首先,要以诚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培育公民诚信道德人格。
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诚信道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
只有人人讲诚信,给他人以信任,公共生活领域中的和谐人际关系才能形成。
以诚为本的经营宗旨和爱岗敬业、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
会的职业道德规范,不仅有利于建立企业与消费者的信任关系及政府与公民的信任关系,而且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无形资本,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根本。
以诚信道德为重点,调整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形成相互信任、互敬互爱、长幼有序、融洽和谐的关系,从而建立一个稳定社会的微观基础。
以诚信为重点的道德建没,最终是要塑造具有诚信道德的公民人格。
公民有了诚信这种高尚的道德人格,社会也就有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有了和谐的人际关系。
其次,加强诚信道德建设需要法律、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密切配合。
加强公民的诚信道德建设,需要法律与道德相互配合,优势互补。
如果缺乏对失信者惩罚的法治体系,或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诚实守信者的利益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失信违法的行为可以不受法律的惩处,诚实守信的道德风气就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
诚信道德通过教化来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是软约束,需要市场体系、市场关系的进一步完善。
社会信用体系以“制度性”和“规范性”来规范经济活动,从根本上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公平。
还要把诚信道德建设与社会管理结合起来,逐步完善诚信教育与社会管理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长效运行机制,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有效地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规范人们的行为。
总之,诚信既是道德建设,也是法制建设;既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工程,也是完善经济制度和社会管理的任务,需要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综合努力。
诚信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曲折复杂的过程,当诚信在我们全社会重新得到确立,天下大同何愁不能拨云见日?的确,诚信是所有美好的品质中是最难的,为了它,一个人也许不得不舍弃许多好东西:金钱、名誉、地位、家庭。
但诚信又是最容易的,在世界上,唯有它,一个人只要愿意,总能得到和保持。
最后,我想我们必须明白,诚信的价值,在于它对个人而言是生命的价值,对于社会而言是文明的价值。
与利益的拥有和损害无关。
试问,如果你是一个讲诚信的人,你会乞求你的诚信给你牟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