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老街巷背后的故事南京老街巷背后的故事苏南俗人12-05-041。
历经沧桑绒庄街初来南京的人会发现,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很多大街小巷都有一个怪怪的名字,比如三步两桥、螺丝转弯等就足以让外地人云里雾里地晕上一阵。
殊不知,这些看似古怪的地名其实正是南京人的骄傲。
这每一个街名背后都包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而这些古老街巷上的一砖一瓦都记载着千百年来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生活轨迹,不少街道名字的变化还折射着历史的变迁。
从今天开始,本报特别开设专栏《老街巷背后的故事》,为您介绍南京的大街小巷。
“刘长兴”这个百年老字号,在南京可以说是妇孺皆知,据说刘长兴早年就住在绒庄街。
虽然这些名人的遗迹如今在绒庄街已经荡然无存,但是走在这个饱经历史沧桑的老街巷上,入眼尽是古老的建筑,还是感觉到这条街巷的久远历史。
据南京市地名委的工作人员介绍,南京很多地名的来源与当地所从事的行业有关。
《南京地名起源》记载,绒庄街在明代叫帽儿行,是专门加工和出售帽子的街道。
南京地区的幼儿常常喜欢用“没没”表示“没有”这个意思,“帽”和“没”二字在南京的方言中读音极近,故“帽儿行”常被喊走了音,变成了“没儿行”。
古人思想非常保守,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儿子来传宗接代自然是最严重的大事。
因此人们十分忌讳这与“没儿行”十分相近的街名。
这条街原有一个非常大的绒庄,供应做帽子的原料。
当时,仅这家绒庄就占了大半条街。
于是这条街上的人们就将这条街改为“绒庄”街。
绒庄的老板刘万丰觉得以他的店名为街名,当然十分欢喜。
就这样,绒庄街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昨天,记者顺着中山南路一路找下去,经鸽子桥终于找到了这条有了百余年历史的老街。
狭长的街巷两侧,是古朴的典型江南老房子。
这些历尽沧桑的旧房子墙壁已经斑驳剥落。
在一幢旧屋前,记者见到了今年已经88岁高龄的侯荣福老人。
老人说,他在这条街巷已经居住了70多年。
在他最初住进来时,这里还有不少织缎的小作坊,不少作坊都会织云锦。
但是现在已经与以往有很大不同,不少房子都是50年前翻修过的,其中一些房子用的还是老城墙的城砖。
记者发现,整个街巷保存最完整的是58号院,这也是老街上颇具特点的一座标志性建筑。
侯荣福老人说,70年前,那里还是一家镖局,记得当时里面还摆放着刀、枪等兵器。
当时这家镖局装饰得非常气派,厚重的黑漆木门,雕刻着精美图腾花案的门头,在这条街上显得非常醒目。
不过,这些雕花在文革中都被当做“四旧”除掉了,现在看到的只是平整的门檐和油漆斑驳紧紧关闭着的木门。
侯老先生57岁的儿子侯建存告诉记者,在他小时候,这里只剩下一个大的织锦厂了。
从前,这条街后面还有一家名叫朴园的私人花园,又被称为周家花园。
那里有假山有水有花有树,以前巷子里的孩子都会在园里玩耍。
后来,这园子就荒废了,园子里的假山石一部分被运到了瞻园,用于瞻园的修缮;另外一部分运到了玄武湖,用于玄武湖风景区的建造。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绒庄街周边的古老街巷逐渐消失。
现在,周围林立的高楼早已将花园的遗迹掩去。
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衬托下,绒庄街显得更加不起眼了。
据当地居民说,有着数百年历史的绒庄街已列入政府的拆迁计划。
也许过不了多久,这些古老的建筑就会被拆除。
但一位老人告诉记者,目前南京还很少见到有完整的镖局展览,希望有关部门在拆迁过程中,将镖局遗址保留下来。
如果能够将这个镖局好好地修缮一下,恢复旧貌,我们的后代就可以不仅仅从武打小说中了解镖局了。
2。
行将消逝的裱画廊明清时期,裱画作为一个独特行业在南京红极一时,至今还有不少老南京人家中藏有古旧字画。
古南京城中大裱画店聚集地——裱画廊,今年已被列入拆迁范围,一个月后,裱画廊的古旧建筑将不复存在。
位于三山街东北的裱画廊西起中华路,东经承恩寺通往建康路,是一条在一般的南京地图上都难觅其踪的小巷子。
而它其实颇有历史。
据《金陵野史》等记载:明太祖当上皇帝之后,在某些行业集中的街道两旁建“官廊”,百姓在廊下买卖货物,既可以遮阳又可以避雨,所以明代起,行业集中的小街都称为“廊”。
据说,裱画廊就是明朝以来裱画店的集中地,更因清代此处有几家大裱画店而得名。
昨天,记者好不容易找到裱画廊,发现小巷长不过百米,大约有几十户人家。
窄小的巷子两边是古朴的老式房屋,但已经没有裱画店了。
个别房子已被拆了一半,不少院子里已经无人居住。
墙壁上用白色涂料刷的“拆”字格外刺眼。
住在裱画廊8号的朱金陵先生已在这里住了三十多年。
他说,裱画廊一带的老房子在他父辈们上世纪50年代初刚搬来时就有了,当时都是典型的南京旧居。
记者看到,这些房子的窗户都是雕花木窗,房子一般都有阁楼。
朱先生说,当初这些房子家家都相通,他记得不少人家的阁楼里都有一个或者几个装满古画的筐,还有一些用来裱画的框。
那些画估计应该是当年的裱画店留下来的。
只是当初他们对这些破旧的东西不太在意,有的顽童会拿出那些旧画轴卷来玩耍。
后来,这些旧画都在文革中流失了,如今再也寻不到那些古画的踪迹了。
他们已经接到通知,这一带全部要拆迁,听说要建一个大型商贸中心,到8月份这里可能就是一片平地了。
与裱画廊一巷之隔的李老太在这里已经居住了70多年。
她告诉记者,当初这里的居民还不是很多,大家都从边上的双眼井中取水做饭洗衣。
在水井边上还有人家建了一个烧水炉,周围的居民都是从这里打开水。
后来,这里通了自来水,可还有不少人用井水洗衣、洗菜。
20年前,有关部门将双眼井保护起来。
记者看到,双眼井上已经盖上了厚厚的石板,还上了锁,井旁长满了青苔。
从水井旁的文物保护单位石碑上看,这口双眼井是清代挖掘的,在1983年被南京市白下区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离开时,一位居民这样说,再过一个月,裱画廊可能连地名都不存在了,可能只有这口双眼井能幸存下来。
裱画廊曾有的盛况,人们也只能在传说中追忆了。
3。
乌衣巷:夕阳还在,旧燕不归“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千年乌衣巷见证了六朝古都的风风雨雨,用脚一跺,这条老街似乎都会弥漫出历史沧桑的味道。
乌衣巷位于夫子庙文德桥附近,西与钞库街、大石坝街相交接,东面直通白鹭洲公园,全长五六百米。
据《至正金陵新志》引《丹阳记》的文说:“乌衣之起,吴时乌衣营处所也。
”三国时,这里是东吴禁军驻地,因官兵都穿黑衣,军队被称为乌衣营,驻地也被称为乌衣巷。
东晋以来,人才辈出的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在此,留下“王家书法谢家诗”之说。
王谢两家唐朝时没落,刘禹锡的诗就清晰地描绘了当时乌衣巷的萧瑟。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了这条千年古巷。
从文德桥转两个弯就到了,门楼上“乌衣巷”三个墨绿色的大字赫然在目。
巷子很幽静,但越过王谢古居后,就传来机器的轰鸣。
巷子所在地已经成了一个狭长的工地,两边的低矮房子基本被拆除,仅剩的几间上斗大的“拆”字,也表明了这些老房子最后的归宿。
施工人员说,过不了多久,这里就会变成一条马路,公交车会从这里通行。
80岁的杜向忠老先生就住在乌衣巷的边上,他已经在这里住了四五十年。
老人掰着指头告诉记者,40年前,乌衣巷是附近比较大的一条街,街两面主要是一些裁缝店、小生意摊,房子也全是低矮的平房。
除此之外就是大片的菜地,靠近秦淮河的一头有许多澡堂、茶馆,“5分钱泡个澡,比现在12块钱的浴室要舒服得多。
”老古井也让老人牵挂,他说当时附近有五六个古井,他常从里面舀水冲凉,还有许多人从里面取水做饭洗衣服。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这里的古井一个个都被填埋了,旁边也盖起了新的居民楼,剩下的一口古井也被移了。
“就连乌衣里、糟坊园这些老街巷也都是有名无巷了”。
在乌衣巷王谢古居前,一位老先生慢慢地走在小巷里,他说,历史上乌衣巷具体位置究竟在哪里,谁也说不清楚。
现在的乌衣巷是后来命名的,只是古乌衣巷的一部分。
但就是这条老巷也许很快也“有名无巷”了,只会剩下王谢古居前短短的一段供人们回味了。
4。
桃叶渡:守望浪漫爱情如果没有才子佳人,也就没有了桃叶渡的神韵了。
王献之和美女子桃叶的风流佳话,使得这里成了人们怀古凭吊、守望爱情的浪漫地。
多少年来代代相传,到如今这里的居民几乎每个人都能向你讲述这个爱情故事。
桃叶渡是老城南的一个渡口,位于夫子庙贡院东边的秦淮河和青溪河的合流处。
此处得名于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和小妾桃叶的风流逸事。
当年王献之常在这个渡口接送桃叶,还为桃叶写了几首缠绵绯恻的爱情诗。
《吴声歌曲》收录的一首为“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
但渡无所苦,我自来迎接”,把大才子对佳人的一片痴心描摩得淋漓尽致。
之后,桃叶渡的名字就随之流传开了,加之此处风景极佳,是“桃叶映桃花,无风自婀娜”的所在。
许多喜爱觅风弄雅的文人逸士也慕名而来,写下了诸多优美的诗文。
更有一些怀春男女常来此仿效古人,制造出些许浪漫情愫。
发展到了明代,此处竟因其特殊意义而被誉为金陵十八景之一(在今天,或许会被更名为“情人渡”?)。
可惜的是,这一切美妙的意境,竟在清顺治年间,被一个“好心人”给生生断送了。
这好事者看来桃叶渡的人太多,担心会发生拥挤落水之类的意外,就主动出资修了一座桥——利涉桥。
结果呢?自然是有桥无渡了。
只留下几块石碑和几片枯黄的落叶,让后人回味千年前的浪漫。
昨日午后,记者来到了桃叶渡。
却找不出半点想象中的往日痕迹,秦淮河畔摇扇纳凉的老人指了指一座老宅说,别找了,那里面就是桃叶渡了。
老宅是吴敬梓故居,里面有一碑坊,上面清晰地刻画了“古桃叶渡”几个字,两边是“楫摇秦代水,枝带晋时风”的坊联让人慨叹历史的厚重。
对那段往事的心驰神往已无物慰藉。
与园外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相比,这里已经显现出了突兀和孤单。
也许只有流淌不息的秦淮河水还记得桃叶渡当年的风光。
桃叶渡所在的位置已开始了大规模的拆迁,附近居民说,这里将会建一个桃叶渡遗址文化公园。
也许过不了多久,新版桃叶渡的故事,将在这里演绎另一种精彩。
有一点可以确定,故事终归与爱情有关。
5。
瞻园路:这里法桐最老沿中华路商业景观街一路南行,路两边年轻瘦弱的法国梧桐在一个丁字路口突然高大起来,这就是瞻园路了。
瞻园路上的宫灯别有一番韵味,但最抢眼的,还是贯穿整条道路的法国梧桐树。
这些具有南京地方特色的法国梧桐早在建国初期就已栽种了,1998年前后瞻园路车道拓宽,在“砍树”还是“保树”的问题上曾有争议。
经多方努力总算留下了这片绿阴。
园路南北两侧建筑历史相距甚远,北侧是以瞻园为代表的明清风格的园林建筑,夹杂着一些木质结构的小阁楼与平房。
而南侧仅留下了挪移过来的纪念太平天国运动的浮雕。
原有的与北侧相近的民居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几幢楼层不高、却保留了秦淮风光带明清风格的新楼宇。
楼宇大多闲置着。
其中一处开了“夫子庙土特产总汇”,规模不小,顾客却不多。
无论是夫子庙商贸城,还是周围的居民小区,或是隐约可见的百年老校中华中学的校舍都以白、灰色调为主,与瞻园、夫子庙整体风格相搭配,衬托出这条老街浓重的历史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