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神经外科患者ICU管理
做好心理安慰,避免声、光的刺激。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出血、缺血
出血(止血)
早期使用抗纤药物 推荐早期使用氨甲环酸 一旦出血停止,停用抗纤药物 关注手术止血和创面的处理
缺血(预防)
脑灌注是重点 血压是基础 预防是关键 钙拮抗剂的使用 关注特殊病人: 脑外伤术后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 瘤)
神经专科检查与监测
神经系统专科检查 一般反应(意识、语言、思维)、瞳孔、颅神经反应、运 动、感觉、生理反射、病理反射进行系统检查,并进行 GCS评分。
神经专科监测
颅内压(ICP)和脑灌注压(CPP)监测: 适合于脑血管病、重症脑外伤、颅内重症感染、围手术期 监测 ICP正常在5~15mmHg,>20mmHg治疗阈值,>50mmHg 脑灌注基本消失 监测部位:脑室内、脑实质内、硬膜下、硬膜外、蛛网膜 下腔 脑室内压力监测是金标准 CPP目标>60mmHg 应避免通过补液和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 CPP在70mmHg 以上。
ICU配置情况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 (2006版) 一定比例,专职医、护人员 副主任以上医师领衔 配比:10~20张/100张床
一般配置:监护仪、呼吸机、输液泵、除颤仪、心电图、 排痰仪、营养泵、低体温治疗仪、血气分析、间隙加压充 气泵、气垫床、床边B超、床边摄片、微生物实验室检测
镇静的实施
镇静药物选择:
丙泊芬 咪达唑仑 快 2~5min
长 30min
右美托咪定 快5~10min
2h
起效
作用时间
快 30~60秒
短 2.5min
剂量依赖
强 停药后苏醒快
弱 停药后滞后性
作用
镇痛、镇静功能, 减少脑血流、降低颅 降低颅内压和脑代谢、抗惊 维 持 患 者 意 识 清 内压、降低脑氧代谢、 厥、抽搐、提高抽搐阈值 醒,便于神经检 抗惊厥 查和病情观察 影响血压 循环影响小,呼吸影响大, 呼吸抑制小、利 长期使用引起畜积、成瘾, 于机械通气撤机 突然停用出现瞻望状态
神经专科监测
脑血流监测: 正常:45~65ml/100g/min
通过TCD来检测
监测脑血流、脑血管痉挛、颈内、外动脉畅通(阻塞)
可以监测和预防迟发性脑缺血的发生
神经专科监测
神经电生理监测: BIS监测仪
对脑血管疾病、脑外伤、癫痫患者的监测、脑肿瘤、颅内 感染的监测
脑脊液的监测: 腰穿(置管)
对颅内感染性疾病的监测
颅高压的治疗
脑外伤患者(降颅压、脑室引流)序贯性治疗
颅内给药的途径
血压与氧合
监测血压,避免低血压(收缩压≥90mmHg) 监测氧饱和,避免低氧血症(氧分压≥60mmHg、 SPO2≥90%) 院前低血压、年龄、入院GCS评分、颅内疾病诊断、瞳孔 状态五个独立危险因素中,院前低血压是最强的预测指标。 大于70%的颅脑损伤后低血压病人有显著的发病率和死亡 率;同时出现低血压和低氧血症则更加不利(90%病人出 现不良预后或死亡) 最佳血压目前尚无明确,液体复苏最好根据CPP调整,但 最低阈值为90mmHg。
有助于患者配合治疗与方便护理
镇痛、镇静治疗
实施“脑保护策略” 减少氧耗
确保氧供
确保脑灌注
降低颅内压
实施低温治疗 控制癫痫
镇痛的实施
原则:在镇痛的基础上镇静
镇痛药物选择: 阿片类药物为主;
芬太尼应用最常见;
吗啡作用时间长,产生活性代谢产物可诱发抽搐,不适合 脑损伤患者的使用; 瑞芬太尼属于短效镇痛药物,代谢快,停药后消除迅速; 一般选择以瑞芬为基础的联合丙泊芬 / 咪达唑仑的镇痛 /镇 静治疗策略。
神经重症患者的呼吸管理
原则:畅通呼吸道、确保氧合、预防感染! 呼吸支持技术;
人工气道的建立,有效气道管理;
合理、有效使用呼吸机;
预防、控制肺部感染;
加强吸痰与护理。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气道管理与机械通气
畅通呼吸道,确保氧合: 早期:畅通呼吸道、密切观察呼吸、防误吸、球囊辅助呼 吸、口咽通气管、喉罩通气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抗感染治疗
颅内感染的诊断: 体温超过38度或低于36度;
临床表现:脑膜刺激征、颅内压增高症状、临床影像学依 据(MRI平扫、增强;CT平扫、增强)
细胞:WBC>10*109/l,中性率>80%
脑脊液:(常规、生化、微生物)
WBC>500、多核>80%、糖2.8~4.4mmol/l、蛋白>0.45g/l、 细菌涂片阳性、培养阳性 其它体液标本检测:痰、血液、尿、分泌物
专科配置:颅内压监测、彩色多普勒、脑电监测仪( BIS ) 选择配置:纤支镜、移动CT、脑组织氧含量监测仪、气道 湿化设备。
神 经 外 科 急 诊 与 重 症 患 者 处 理 流 程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全身评估
系统查体: 循环、呼吸、血液、骨骼、内分泌、消化系统进行初步评 估,撑握整体情况。 利用ECG、CVP、动态血压监测(有创、无创)、肝功能、 血气、血常规、凝血功能、体温、氧饱和、肾功能、电解 质等进行监测与目标控制。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体液管理
后期补液注意事项: 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 严格控制血糖水平; 注意特殊类型水电解质失衡: 中枢性尿崩症; 顽固性高钠血症; 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症;
脑耗盐综合症。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抗感染治疗
严格实施预防感染的基本原则和策略,应强化预防重于治 疗的观念。 强调无菌观念:术前、术中、术后 预防用药应在皮肤切开前30分钟给予; 严格遵守手卫生,建立院内感染登记、报告制度; 严格抗菌药物的适应症; 减少乃至消除耐药菌在患者之间的传播。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抗感染治疗
对于气管插管的患者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可降低肺炎发病 率; 早期气管切开可减少机械通气的时间; 不推荐常规更换脑室引流导管及为放置导管预防性使用抗 生素;
脑室切开和其它 ICP 监测应在无菌条件下放置,是封闭的 系统,最大限度减少操作和冲洗;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抗感染治疗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ICU管理
扬州洪泉医院 ICU 陈国清
ICU收治神经外科重症对象
GCS<12分 急性脑血管疾病 颅脑损伤
急性脊髓损伤
围手术期重症颅脑手术 重症神经系统感染 癫痫持续状态 颅脑损伤合并有其它部位、器官、组织损伤(以脑外伤为 主的多发伤) 颅脑损伤为主的其它器官功能障碍(合并有严重的感染、 消化道出血、肝(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AIDS、出 凝血机制障碍等)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循环管理
严重颅脑外伤常伴有血流动力学的不稳定。 低血压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术前BNP可提示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术后因心血管事件 所致死率。 当循环提示组织灌注不足时,存在明显低血容量证据时, 要首先进行容量复苏和血流动力学监测。
当循环波动时,应在循环充分支持同时,寻找波动的原因 和诱因,有针对性的消除病因;
对于创伤性颅脑损伤,血小板 应维持在100*109/L以上
老年患者、凝血异常注意血栓 形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大面积脑梗塞
介入治疗术后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体液管理
原则:维持脑灌注压和正常的颅内压。 早期:个体化的充分补液,而非限制补液。
围手术期:提倡CVP监测下出入量平衡。
后期:维持正常出入量的平衡。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抗癫痫治疗
癫痫持续状态: 定义:5min或更长的连续临床或脑电记录到的癫痫活动或 之间没有恢复期的反复抽搐。 早期:遵循气道、呼吸、循环的ABC原则。 治疗选择:
终止发作:苯二氮卓类药物、苯妥英钠、丙戊酸钠、丙泊 芬诱导爆发抑制(必要时予以诱导剂量及维持或联合咪达 唑仑)、 基础病治疗:止血、降颅压、降温(冬眠)
感染类型:
肺部感染(HAP、VAP) 吸入性肺炎、呼吸机相关肺炎 以G-菌、厌氧菌混合感染为主 选择广谱β-内内酰胺类抗生素(哌拉西林或三代头孢+甲硝唑或头霉素 类)、严重感染患者选择碳青酶烯类药物 颅内感染: 以G+球菌为主 充分脑脊液引流、严格无菌操作 早期拨除脑室引流,与腰穿脑脊液引流相结合 使用强有力抗生素(三代头孢、美平、万古霉素等)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体液管理
早期补液注意事项: 达到液体复苏的标准; 主张使用晶体液; 不主张早期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不主张使用低渗液及10%葡萄糖; 容量补充≤50ml/kg时使用晶体(等渗液); 容量补充>60ml/kg时在晶体的基础上使用胶体(白蛋白、 明胶、羟乙基淀粉); 必要时可选择高渗液体。
中期:气管插管(首选经口气管插管)
后期:气管切开(插管困难、气道梗阻、不能脱机、短期 不能苏醒、肺部感染、合并胸外伤、高位截瘫)
机械通气:
确保氧合,纠正低氧血症。 不推荐预防性过度通气;推荐过度通气作为临时控制 ICP 升高的措施(PCO2<30~35mmHg)。 最 初 24 小 时一般脑血流是明显下降 , 应避免过度换气 (PCO2<35mm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