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句法成分的位置和省略
本讲的内容包括: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古代汉语的动量表示法,古代汉语句法成分的省略。
重点介绍了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概念、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及其特定的语法条件。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判别,以及前置类型的辨别。
学习时应结合10篇精读文选的句例加以理解,并做到准确今译。
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
一、古代汉语宾语前置
古今汉语句法成分的位置基本相同,但是,有些句法成分的位置不同于现代汉语;另外,还有些句法成分在特定的语法条件下所处的位置也不同于现代汉语。
这里讨论的宾语前置,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置于动词之前。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语言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包括:
(1)疑问代词充当动词宾语而前置
"吾谁欺?欺天乎?"
"谁欺",为疑问代词"谁"充当动词"欺"的宾语而前置。
对比后句"欺天",由于宾语是普通名词"天",所以不前置。
又如"曰:'奚冠?'曰:'冠素。
'"
"奚冠"为疑问代词"奚"充当动词"冠"(这里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宾语而前置。
对比后句"冠素",由于宾语是普通名词"素",所以不前置。
(2)疑问代词充当介词宾语而前置
"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疑问代词"谁"充当介词"为"的宾语而前置。
后句疑问代词"孰"充当动词"令"的宾语而前置。
"微斯人,吾谁与归?"
疑问代词"谁"充当介词"与"的宾语而前置。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
疑问代词"曷"充当介词"为"的宾语而前置。
"何以战?"
疑问代词"何"充当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
2、在否定句里,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作宾语时,一般要前置。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
在"莫之许"这句否定句中,代词"之"充当动词"许"的宾语而前置。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
在"不我与"这句否定句中,代词"我"充当动词"与"(和......在一起)的宾语而前置。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
在"无尔诈"、"无我虞"两句否定句中,代词"尔"、"我"分别充当动词"诈""虞"的宾语而前置。
"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则未之闻也。
"
在"未之闻"这句否定句中,代词"之"充当动词"闻"的宾语而前置。
3、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
常用于复指宾语的代词有"之"和"是"。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
"异之问",代词"之"复指前置宾语"异";"由与求之问",代词"之"复指前置宾语"由与求"。
这句的意思是,我原以为你要问别的人的事,原来是问由与求的事啊。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
"亡之不恤",代词"之"复指前置宾语"亡";"群臣是忧",代词"是"复指前置宾语"群臣"。
这句的意思是,国君不担忧自己的流亡,反而担忧群臣的安危。
在这类用代词复指的前置宾语前可加上表示强调的语气副词"惟(唯、维)",构成"惟+宾语+是(之)+动词"的格式。
这种格式使宾语表达的事物得到进一步强调。
"惟余马首是瞻。
"
这句等于说"惟瞻余马首。
"(只看我的马头的方向。
)
"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
这句等于说,"唯知蜩翼。
"(只注意蜩的羽翼。
)
现代汉语的一些成语还保留着这一格式。
例如"唯你是问"、"惟命是从"、"唯才是举"等。
4、代词"是"作宾语时有时不需要复指就可以置于动词之前。
在介词结构"是以"、"是用"中,代词"是"都是前置宾语。
5、介词"以"的宾语有时不需要条件就可以前置。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一言以蔽之",即"以一言蔽之"(用一句话概括它)。
"一言"为介词"以"的前置宾语。
"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矣!"
即以江汉濯之,以秋阳暴之。
"江汉"、"秋阳"都是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
应当辨别"前置"和"倒装"这两种不同性质的语言现象。
时常见到有人把宾语前置句称为"倒装句",这种说法未必妥当。
所谓"倒装句",指的是谓语位于主语之前的句式。
比较多见的是两种情况:
一是表示疑问的句子,如:
"谁与,哭者?"通常的句式是"哭者谁与?"(哭的人是谁啊?)
二是表示感叹的句子。
如:
"大哉,尧之为君!"通常的句式是"尧之为君大哉!"(尧作为一个君长真是伟大啊!)这种句式也叫做主谓倒装句。
由于古代汉语的语序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因此就把谓语处于主语之前的句式叫做倒装句。
它是强调谓语的一种修辞手段,即出于表达的需要,而把谓语临时提到主语之前来。
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是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它是一种正常的语序,决不是什么"倒装"。
因此必须把"前置"和"倒装"两种不同性质的语言现象区分开来。
二、古代汉语的动量表示法
上古汉语没有动量词,中古以后虽已产生动量词,但文言作品中一般不用动量词。
古代汉语一般只用单个数词表示动作行为的量。
古代汉语的动量表示法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数词直接在动词前作状语,如:"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
"
二是在动词性成分后加上代词"者",后面再加上数词,让数词作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量,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
三、古代汉语句法成分的省略
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去看古代汉语,我们会发现古代汉语的有些句子成分经常不出现。
在今人看来这是一种省略。
古代汉语句法成分省略的情况主要有:
1、主语的省略
在复句里,第一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可承上省略。
古代汉语中还有主语蒙下省略的现象。
如:
"邴夏曰:'射其御者,(御者)君子也。
"
"蹇叔之子与师,(蹇叔)哭而送之。
"
由于前后分句的主语常常不一致,主语又因省略经常不出现,所以古文中有暗换主语的现象,应注意辨析。
例如: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孔子)使子路反见之。
(子路)至,则(老者)行矣。
"
"(姜氏)请京,(庄公)使居之,(时人)谓之京城大叔。
"
2、宾语的省略
古代汉语及物动词所带宾语只要其所表达的事物在前文已经谈到,不再出现也能使人体会出动作的接受者,宾语就可以省略。
例如:
"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
"
古代汉语介词的宾语也常省略。
例如:
"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云梯之械)攻宋。
"
对于古代汉语省略的句成分,在理解和今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