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提高新闻稿件的质量

如何提高新闻稿件的质量

浅谈如何提高新闻稿件的质量
摘要:我们都知道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事实在先,报道在后,也可以这样说,事实是构成新闻的细胞,离开了事实,新闻也就不存在了。

而一篇高质量新闻稿件,必须客观地记叙事实、评述实事。

关键词:新闻稿件勤奋学习观察
我们都知道对于一名记者来说,新闻稿件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写作题材,它不像散文、小说、诗歌等这些文章需要多么深厚的文学功底,通常情况下只是在一定的技巧下把事实交代清楚就可以了,所以很容易入门上手。

但是,对于一名有上进的记者来说,要想写一篇令自己和别人都满意的高质量新闻稿件,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对于在一线工作了多年的我,在进一步加深对新闻稿件的认识和理解,切实提高稿件质量,和如何才能写好新闻稿件这个问题上,已有切身的体会和深刻的认识,下面我将结合我多年的工作经验,对此问题简单谈一谈我的一些看法和愚见。

一、勤奋学习,铁杵磨针
首先,要写出高质量的新闻稿件来,就得多动笔写作。

多动笔写作是写好新闻稿件的基础。

俗话说,勤能补拙,要努力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性和洞察力,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学习方式很简单,一方面利用工作之余时间多读书看报,加强相关业务知识的学习和对资料的理解,从中发现新闻点;另一方面经常走出去,深入一线采访,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捕捉新闻线索。

特别是一线
基层工作的记者或是通讯员,新闻写作除了要做到手勤(勤写)、腿勤(勤深入基层)、嘴勤(勤问)、脑勤(勤思考)的基本功外,还要做到认真研究报刊杂志刊登的新闻稿件,做到稿件对号入座。

因为报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报道重点;每个版面也都有侧重,都有自己的固定栏目。

因此,我们记者要养成天天看报的习惯,在仔细研究各个版面、各个栏目报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整理素材,选好角度,按报纸的版面、栏目有针对性地精心采写、对号入座,就能大大提高稿件的命中率。

作为一名基层记者或者通讯员,要想拓宽报道面,不但要写身边有特色的消息、通讯,还应紧密结合老百姓生活中各种实际,及时反映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这方面的稿子可以采用图片、言论和读者来信的形式,以增强宣传报道的现实指导性。

文章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成就感也就油然而生,我们在激动之余,还要冷静下来及时地把见报稿件和自己的底稿进行仔细研究对比,从标题到内容,看一看编辑做了哪些改动。

通过学、写、改反复“修炼”,我们的写作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在写新闻稿件的同时,还要经常看别人刊登在报刊发表的稿件,从中学习汲取,弥补自身不足,再应用到工作中。

同时在不断的学习和工作中,还要善于与其他人了解与沟通。

就像打仗需要知已知彼,营销需要了解需求,做记者的也要善于了解与沟通。

及时了解社会的时事、政策,分析现阶段各种宣传媒介的宣传导向,如果把宣传稿比喻成一件商品,把广播电台和报社比喻成客户的话,我们要先了解用户的需求是什么,需要哪些方面的文章,
然后才动笔写文章。

找到了需求,我们还要注意适销对路,就是要积极了解报纸各个版面的主旨和主要内容,有针对性的投送稿件,这样就有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善于观察和总结,提高自身素质和写作能力。

我们每个人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工作,身边不会经常发生那么多轰轰烈烈的大事件让我们去报道,我们只能通过平时细心的观察和了解才能在平凡的小事中找到与众不同,并且通过总结使它产生被报道的价值。

另外要善于抓点。

这里的“点”指的是新闻点。

每篇新闻报道都应有它值得报道的新闻价值,新闻价值就体现在这个点上。

生活的每个现象或者事件都有它的一定目的性,而这个目的性往往都是围绕目前工作的热点、焦点所开展的,因此,在写新闻稿时不但要真实描述新闻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果,还要不断地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意义和目的,并且在稿件中要明确点出,一针见血,这样才能避免写出来稿件流于形势,缺少内涵。

要善于充分利用新闻图片。

因为新闻图片是会说话的报道,一张交待清楚、视觉冲击力强的新闻图片胜过千言万语的描述,一张好的新闻图片再配几句简短的解说,就是一篇很好的图片新闻,而且图文并茂,很容易得到编辑的青睐和读者的喜爱。

还要善于“未雨绸缪”。

未雨绸缪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就是要事先做好准备。

写新闻稿件也是这样,不能打无准备之仗。

要善于把握新闻时效性。

也就是说要有及时宣传报道意识,一定要及时报道所发生的新闻事件,否则新闻时效性一过,新闻宣传稿件写出来也没有什么意义了。

例如宣传报道
“两会”服务工作,等“两会”过了再写稿,写得再精彩也就不会被采用了。

因此,把握新闻时效性是能否上报的又一关键。

要善于学习和思考,平时多读书看报,从中找到自己写作的切入点,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充实自己,取人之长,补已之短。

尤其是刚刚开始踏入新闻宣传报道的记者和通讯员同志,最好多读多看别人写的文章,不断总结摸索,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积素材,选题材,找角度,是写好一篇新闻稿件的前提
要写出一篇高质量的新闻稿件,就必须养成随得随记的习惯,把生活中看到的一切与工作相关、有可能产生新闻的素材积累起来。

新闻素材经选择、集中、提炼,其中一部分被写入新闻作品。

我们常说:“收集材料要以一当十,使用材料要以十当一”。

采访到的材料多,稿子里使用的材料少,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但是,如果不想办法提高新闻素材的利用率,让大量的、有生活气息的材料“烂”在自己的笔记本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特别是刚走上新闻记者岗位的新同志,最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不重视新闻材料的利用和选择,他们恨不能将自己的采访所得全部堆砌到新闻稿里去,或者面对大量的新闻素材,不知如何下笔。

对此,我们该怎么做呢?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尽量把精彩的新闻素材转化为新闻题材。

要选择那些真实的、有较大新闻价值的、符合新闻政策的材料作为新闻题材,要使选择的材料新颖、生动、有特色,能够有助于说明、烘托和突出新闻主题。

而没有被选为新闻题材的素材,也不是全无用处。

它还可以作为新闻背景,加强新闻报道的纵深度;或者作为
新闻记者的生活积累,帮助记者捕捉和深化主题;或者应用到其他新闻体裁中,搞好新闻素材的综合利用。

新闻角度,是新闻写作向自然科学借用来的一个概念。

报道的角度,是记者认识被报道对象的思想方法及对被报道对象各“侧面”把握水平的综合反映的结果。

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记者处理采访的素材、挖掘材料的新闻价值的流程。

大量散漫在笔记本上和记忆中的材料,如何进入新闻的既成轨道中呢?找出它之所以构成为新闻的特殊由头,就为记者进入材料的世界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开启了一扇大门;同时,找出最便于读者接受的角度,实质上是对材料的归纳和梳理,并对读者认识、接受事实起到了一个“导读”的作用。

同样一个新闻事实,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报道就会起到不同的效果。

如果每年的新闻报道,都仅仅报道活动本身,而不选择一个新的角度和切入点,找出一个观察人物、事物、问题的新角度,从人物、事物、问题的某一个侧面入手,给读者以新的信息,那就势必使写出来的新闻失去新意,似曾相识,读者就会失去阅读兴趣,即使看了也只能是索然无味、如同嚼蜡,从而使时间失去报道的必要性。

角度是选择的恰当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闻成功与否。

三、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是写好新闻稿件的保证
掌握新闻稿件的写作技巧和方法是提高新闻写作稿件质量的保证。

采写高质量的新闻稿件是检验一名记者工作能力及业务水平的重
要标准,也是提高上稿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每次下笔之前,我们首先要判断所要写的对象到底是不是新闻,有没有报道的价值,如果
不弄清楚这点,就算你花费了大量心血和汗水,效果不一定好。

这就要求我们做工作生活中的有心人,超前思维,时时处处以“无事不新”的眼光,留心观察、细心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提高稿件命中率。

对于提高稿件质量问题,一方面要在新闻稿件的标题上下功夫。

大文学家鲁迅先生曾说过:记人,最好记他的眼睛。

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最能反映人的风采和魅力。

对于一篇新闻稿件来说,标题犹如“文眼”,至关重要。

因此,看人先看眼,看文先看题。

文眼巧不巧,亮不亮,往往决定稿件的命中率。

可是,标题怎样才算好,每个人的标准并不完全一样,但是有三点是最基本的:一是要贴切、醒目、生动。

二是要短一些,简洁一些。

三是要有个性,令人耳目一新,切忌人云亦云。

另一方面稿件内容丰富。

一是要找准重点,抓住一个“早”字。

即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迅速、及时地反映生活中所出现的一系列现象事实或者举措。

二是要反映热点,紧扣一个“活”字。

即要经常深入到生活的底层了解人们的思想动态,反映老百姓的呼声和愿望,敏锐地发现、捕捉在广大群众中反映强烈的、具有普遍性的东西。

三是要对准焦点,力求一个“准”字。

即在反映各类问题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既要报喜,也要报忧,对事实不夸大不缩小,力求准确实在。

四是要抓住特点,突出一个“新”字。

即要立足实际,及时挖掘现实生活中特而新的东西,写那些不同于其他组织群体的自身特点、优势和具有开创性的经验、成绩。

总之,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要想写一遍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高质
量新闻稿,我们就必须得勤奋学习,多写作、多练习,不断的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耐心,深入群众,勇于奉献,无私报道,让自己的笔成为广大老百姓的心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