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六年级语文记叙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三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记叙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三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记叙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三篇篇一母亲的唠叨宋向阳春生三岁那年,父亲就出车祸走了。

在他的记忆里,只要和母亲在一起,总会听到她没完没了的唠叨。

母亲唠叨的时候,春生是不能走神的。

否则,母亲会叉着腰,用手点着他的脑门喊道:你拿我的话当耳旁风吗?在母亲的唠叨声里,春生长成了大小伙子,毕业后被分配到镇上做教师。

去学校报到那天,母亲老早就起来了,把他的衣服熨得平平展展。

过了一阵,母亲将饭端上桌子,见他还没穿衣服,便开始唠叨:起来啦,捂在被窝里想孵鸡仔咋着?往后你要带一群娃子上进呢,这样懒咋行?我说话呢,你明白没?春生赶忙爬了起来,嘴里答应着:妈,我知道了。

母亲坐在他的跟前,瞪着眼睛问他:你知道啥?成天吊儿郎当的,你知道啥?当老师可是天大的事,误人子弟哪行?人家爹妈把孩子交给你,你就要像对自己孩子一样。

春生一边穿衣服,一边大声地答应:妈,您放心吧。

春生吃完饭刚要走,又被母亲叫住了。

她猫下身子,把儿子左脚运动鞋带重新系了一遍,嘴里还说:看看你,鞋带系得松松垮垮,没一会儿就得开了,踩在脚下让人看了多不好,头一天上班,要给人留下好印象啊。

春生看着母亲头上又添了几缕白发,心里突然酸酸的。

春生结婚后,搬迸了学校的教师住宿楼。

只要一有机会,母亲的唠叨依然不折不扣地进行着。

这天,因为一件小事,春生和妻子发生了争吵。

回到老家,他一声不响地坐在炕头,脸上仿佛结了霜。

母亲皱了皱眉,盯着他的眼睛说:儿啊,跟你的媳妇闹意见了?春生说:吵了几句,没啥大不了的。

母亲拿了把凳子坐在他的对面,喝道:好日子过够了?人家萍子哪儿对不起你呀?春生道:妈,您别生气,我们没事儿。

母亲从他小时候一直说到结婚,语气慷慨激昂。

吐沫星子飞到了春生脸上,他却没敢去擦,时不时还要点点头。

即使这样,母亲仍然提醒他:我的话你要不进脑子,纯粹找打。

说完便伸过手来。

春生侧过脸,把耳朵对准了母亲。

母亲叹了口气,手缩了回去。

儿啊,咱娶了媳妇是用来疼的,不是用来气的,明白吗?母亲说。

两个小时后,母亲的嗓子已经沙哑,才把他推出了门。

妈,我还没吃饭呢。

春生委屈地说。

回你媳妇那里去吧,她也肯定饿着呢,给她做顿好吃的吧。

我在您这儿住不成吗?你想让我唠叨一宿啊。

春生赶忙逃了。

母亲在后面大声喊道:儿啊,慢点走。

春生听着这话,眼里湿润了。

若干年后,春生当上了镇中学的校长。

他把母亲接到自己身边,挨唠叨的机会更多了。

一天,有个家长因为孩子转学的事,到他家串了趟门,留下一件精装的白酒。

客人走后,母亲阴着脸站在了春生面前。

春生拿起车钥匙想走,却被母亲拽住了。

妈,我还有事呢。

春生满脸不自在地说。

母亲平静地望着他,不紧不慢地说:你长本事了,不想听我唠叨了,是不?妈,我真有事。

春生的声音越来越低。

今天不是星期天吗?你糊弄谁呀?母亲的声音越来越大。

春生放下钥匙,让母亲坐在对面,还给她倒了一杯茶水。

母亲指着那一件酒开始A(数落责骂)起来,从山南讲到海北,从古讲到今。

春生耐心地听着,胸中潮起潮落。

两个小时后,母亲的唠叨结束了。

春生说:这是酒,我还想让您尝尝呢。

母亲拉着他的手说:你要那样,妈喝了它心里也不舒服啊。

春生点点头,把酒送回去了。

很多年过去,春生顺顺利利地当上了教育局副局长。

只要有空,春生就会坐在母亲的对面,默默地望着她,眼神里充满期待。

妈,您能再唠叨我一回不?春生不住地呼唤着。

母亲被镶在镜框里,一言不发。

(选自《漫阅读》)15.从文中括号内选出最恰当的词语,填到A处,并简述理由。

(2分)最恰当的词语是,理由:【答案】数落“数落”有列举过去的过失去、加以指责的意思,符合后文母亲“从山南讲到海北,从古讲到今”的意思,同时语气不如“责骂”那样重,用在此处更合适16.如何理解文中母亲的“唠叨”?(4分)【答案】母亲的“唠叨”伴随着春生成长:刚开始工作时,母亲唠叨春生让他做一个好教师;结婚后,母亲唠叨春生要疼爱妻子;当上校长后,母亲唠叨春生要清廉为官。

母亲的唠叨是母爱的表现,是对春生的谆谆教诲。

17.文章最后两段有什么作用?(4分)【答案】文章最后两段,在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了文章题目“母亲的唠叨”;从内容上来讲,揭示了母亲离世的现实,表现出春生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18.梁晓声在《慈母情深》中通过“要回小人书”“给钱买书”两件事,也刻画了一位可敬的母亲形象。

请分析两位母亲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6分)【答案】相同点:两位母亲都对孩子充满慈爱,朴素而崇高。

不同点:本文中的母亲更善于沟通,而梁晓声笔下的母亲则是瘦弱而不善言辞的,她的爱是无声的。

篇二传统书院的精神中国传统书院的根本精神,就是教之以为人之道,为学之方,这是教育的根本理念和宗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教育。

《礼记·学记》中明确指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作为“立国之本”的教育并不是简单地教授知识,而是教之以为人之道和为学之方。

中国传统教育是将知识和德行教育结合在一起的。

近年来,教育界提倡与世界接轨,实际上就开启了一个误区:在西方的教育传统中,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一般是分头进行的,学校是知识教育的场所,教堂是道德教育的场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是集于一身的,书院充分地体现了这种理念。

在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中,德育教育又是放在第一位的,为人之道是传统书院教书育人的根本理念。

即使是知识传授,也不是灌输书本、章句的知识,而是教会人们发现、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这就是为学之方。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明确规定了教育中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八岁到十五岁小学阶段的教育是“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这个阶段的教育注重的主要是行为规范的养成;十五岁以后大学阶段的教育,“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注重道德修养、尊师重道,这都是围绕着为人之道展开的,从小学到大学都要培养人的道德品质。

朱熹还提出了六条读书方法,这六条实际上也是书院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这就是为学之方,从学习到实践的过程朱熹都提到了。

首先,中国古代书院的理念和宗旨是围绕怎样做人、成为怎样的人来展开的,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一个真正的人。

我们经常会强调职业道德教育,但一个人连做人的道德都没学会,怎么可能会遵守职业道德呢?如果他能够遵守做人的基本道德,他也会遵守职业道德,二者之间是本末的关系。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做人之道是根本,只有抓住“本”,“末”才能产生,用王弼的话讲就是“举本统末”,“举本”才能“统末”。

其次,书院也继承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两个方面的配合非常重要。

一方面,不管你的资质、身份如何,都是“有教无类”;另一方面,又要根据不同的资质进行不同的教育,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

再次,书院教育理念中根本的一点就是启发式教育。

孔子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是启发式教育的关键,然后才有“引而不发,跃如也”。

因此,学子一定要自觉主动地提出学习要求,老师才能给予针对性的教育。

传统的书院教育都是自觉自愿的,古代常见学子背着粮食跑到深山老林来求学,主动性很强,做老师的就爱收这样的学生,对这样的学生才能进行启发式的教学。

有了自觉性、主动性,学生才可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此外,书院坚持的另一个原则就是自学为主,相互切磋,教学相长,自由讲学。

这是书院非常好的传统。

书院的精神是:注重学术研究,深化学理探讨。

最后,书院还有一个传统,就是密切的师生关系,师生如父子,书院如家庭,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我们过去也常讲君父、臣子,父母官、子民,这都是通过父子关系构建一种亲情,然后达到融洽的关系。

是的,中国古代确实是家国同构,古人常把国天下变成家天下,然后把家天下推扩到国天下。

近百年来,我们批判宗法血缘制度的核心也是直指家国同构,不能否认家国同构确实有问题。

但是,这个问题也还有其他的维度,把地方官称作“父母官”,把官员、百姓的关系纳入“父母、子女关系”中,就绝对的不好吗?父母对子女永远是无私奉献、不计回报的。

有这一层关系,恐怕比雇佣关系要好很多。

所以,我们看任何问题都不能简单化。

当今教育非常需要师生如父子,书院如家庭的书院传统。

传统书院里所有的老师同学同学习、同探讨、同游乐,现在还有多少地方能这样做呢?(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的传统教育和西方的教育传统完全不一样,教育界提倡与世界接轨,就是开启了一个误区。

B.朱熹的六条读书方法,从学习到实践都提到了,这体现了中国传统书院的根本精神。

C.只要一个人能够遵守做人的基本道德,他就会遵守职业道德,二者之间是本末的关系。

D.已有的教育认识和对传统文化的新思维都会影响我们对传统书院的精神内涵的理解。

(答案:D。

A项错在“完全不一样”,范围扩大。

原文第二段是“西方的学校是知识教育的场所,教堂是道德教育的场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是集于一身的,书院充分地体现了这种理念”。

B项错在以偏概全,“朱熹的六条读书”是为学之方,而不是为人之道。

C项错在说法绝对,“只要……就”根据原文应改为“如果……也”)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多个维度审视书院的传统精神,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传统书院的师生关系。

B.文章围绕着为人之道和为学之方展开,并由此指出了中国当代教育界所存在的问题。

C.文章在叙述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书院教育的精神,彰显了立足中国当代教育的立场。

D.对于中国传统书院的根本精神,文章先交代理念和宗旨,接着逐层分析,最后强调了师生关系的和谐。

(答案:C。

文章是立足于传统教育的立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学子没有自觉主动地提出学习要求,老师启发也没有用。

因此,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是启发式教育的关键B.如果当代教育能够践行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那么每个学生的才华就可以保证得到施展。

C.只有同窗、师生之间相互切磋,从而实现了教学相长,才能自由讲学,避免灌输。

D.家国同构是很复杂的问题,密切干群关系、师生关系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答案:B。

“保证得到实展”的说法过于绝对。

原文第六段只强调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

)篇三神垕王剑冰大龙山,你在中原隆起,绵延无限远,我看不到你的尽头。

也许,龙亭里眯起的眼睛朝南望,就能望到你龙一样的雄姿。

而在你的脚下,那个叫神壁的地方,人们利用你的特有的土质,燃烧起一条条火龙,火龙里诞生的奇妙的钧瓷,源源不断地进入大宋皇室的深处。

我来的时候正是深秋,山上依然蓬勃葱茏,各种巨石像鳞片闪露在阳光下。

我想不明白这个叫做神垕的地方,躲藏着怎样的神秘;是怎样的一种土,千年不尽,支撑了炉灶里的辉煌。

神壁,我与你不期而遇,真的,我在车上打了个盹,一睁眼竟然就扑到了你的怀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