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全文“归”为线索,通过诗中的意象来分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2.理解作者不满现实,反抗黑暗,不与当时黑暗的上流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他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教学难点]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式、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初中时我们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景美,景色怡人;人美,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生活美,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人劳动,丰衣足食,幸福安宁。
)思考:陶渊明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理想王国?明确:陶渊明想以这个幸福的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祈求安定的理想。
陶渊明生活的东晋,社会黑暗,政局动荡,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渴望有安定的生活环境,桃花源正是这样的理想居所。
都说文学作品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作者的情感体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归园田居》,品味作者情感。
二、解题师:首先,我们一起来看题目《归园田居》我们应该怎么翻译“归园田居”最终要的是要把握哪个字?生:回到田园去生活。
“归”字师:到底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出于什么想法和目的想回到田园去生活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作者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对于陶渊明你们都有什么了解?生答:号“五柳先生”、热爱大自然、不为五斗米折腰……师:有哪位同学知道“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吗?生:……师:“不为五斗米折腰”主要讲陶渊明在任县令时,有一天郡里派了一位督邮来县巡视。
县吏劝陶渊明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
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补充背景:东晋末年盛行老庄,社会处于一个空谈,不务实的状态。
并且官场上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师:正是无法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陶渊明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
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顺便圈出不会读或难以理解的字词,等下我们再一起进行梳理并把诗歌内容。
生:齐读师:同学们读得好不好?(纠正字音,提醒朗读节奏、轻重音等。
)最后一句应读得缓慢而放松,如释重负那样。
老师上课的时候曾经说过,音乐是能走进灵魂的东西,接下来,请同学们认真听配乐朗读,对比提高的同时走进诗人灵魂深处,感受诗人内心的情感。
(播放朗读音频)三、整体感知听完录音,我们现在一起来把握诗歌内容。
(讲解翻译,把握诗歌图景,特点及表现的思想感情)师:“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我们应该怎么翻译?生:……师:“适俗”我们应该怎么理解?生:迎合世俗。
师:当时候的是怎样的一个世俗环境呢?作者为什么不愿意去适应、去迎合?生:……师:社会黑暗,腐败,官员尔虞我诈。
并且诗人本性就热爱山川田园。
这里交代了作者为何而归。
继续往下看“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生:翻译师:“尘网”具体指什么,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生:比喻,喻指庸俗污浊的官场犹如一张罗网。
突出了作者对官场的厌恶。
师:那个字最能体现作者对于官场的厌恶及为官的悔恨之深?生:“误”师:“一去三十年”看到注解,作者真的为官三十年吗?生:用夸大的数字,说明为官时间之长,痛苦之深师:作者本是一个热爱自然的人,但却无奈在为官的罗网中苦苦煎熬,这时候他发出了怎样的感慨?生:“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师:怎么理解“羁鸟”与“池鱼”?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生:失去自由,失去最合适他们的生活环境,只会痛苦。
也暗示作者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
师:作者自比“羁鸟”“池鱼”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生:说明作者身在官场而心系田园的心情,突出对自由的向往。
师:在束缚与自由的较量中,作者最终如何选择,它是怎么做的?生:选择自由,回归自然。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师:前面我们说了,陶渊明辞官归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性本爱丘山”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生:不是,最关键应是“守拙归园田”师:作者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生:如果不归园就不能守拙,怕自己受到官场的不良影响而失去本性。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师:诗人最终回归了田园生活,他笔下的田园景色是怎么样的,请同学们找出来相关语段,并齐读。
生:“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师:诗人具体描绘了哪些景物?生: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炊烟、狗吠、鸡鸣。
师:非常普通的景色,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我们先看“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生:译(住宅周围有十几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师:地方虽然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呢?生: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屋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师:同学们想一下,如果是你们种树,真的房前屋后分得那么清楚吗?生:……师:其实,这句诗最准确的理解应该是“堂前屋后都栽植了榆柳桃李等树木”作者这么写,只是运用一种古诗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你们知道是什么吗?生:……师:那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种修辞手法——互文。
互文:在古代汉语中,上下两句话或者同一句话中前后两个词语,看似各说一件事,实际上是互相呼应、互相解释或者互相补充,这种语法现象叫做互文。
可能这么直接看定义你们也还很难理解,那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两个例子:五、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出塞》)句子的意思是“秦汉时候的明月照在秦汉时候的边关上”,而不可能是“秦时候的明月”照在“汉时候的边关上”,也就是说,“秦”与“汉”互相补充。
例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辞》释义:木兰跑遍所有的集市,备齐了出征所需的行头。
现在同学们能理解“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和互文这种修辞手法了吧?师:这四句写近景,衬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生:……师:衬托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然情绪,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接下来看作者写什么?生:“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师:“暧暧”怎么理解?生:昏暗、模糊师:既然作者看见的村落是模糊的,那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观看的距离怎么样?生:远师:对了,从那依依的炊烟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得到。
同学们想象一下“深巷”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生:安静,清幽。
师: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狗在深巷中吠,去打扰这份安静呢?生:以动衬静,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平和。
小结:这八句写作者归向何处,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充满着自然的气息,而这一切又与诗人的官场生活形成了鲜明对照。
这里诗人歌颂田园,无言的批判官场的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平静和谐的心境。
师:最后,我们一起来把握作者归去之后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尘杂”怎么理解?“无尘杂”说明了什么?生:“尘杂”指尘世的杂事。
“无尘杂”说明作者归终于摆脱了官场的束缚,获得自由。
师:哪个字最能体现作者摆脱束缚后的生活状态?生:闲。
师:这体现了作者生活的安逸,心态的超然。
因此有了作者最后的感慨“久在樊笼里的我啊,现在总算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中了”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总结,也是对刚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四、主旨归纳刚才我们已经一起把握了诗歌的内容,那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归纳一下主旨。
我们都知道到,答任何题,都是有方法可循的,那对于诗歌主旨题,我们有怎样的模式可以借鉴?师:这首诗通过对…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师生:这首诗通过对(美好动人的田园风光)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农村生活舒心愉快)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生活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五、写作手法这首诗历来为人所称道,那它具体写得好在哪里?在刚才的翻译中,我们已经提到了本诗当中的一些写作手法,现在我们再一起来归纳一下。
首先,我们刚才说了,诗歌当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同学们找找看都有哪些?生:“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师:作者是如何做比的?有什么作用?生:把尘网比做官场生活,突出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作者自比“羁鸟”“池鱼”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师:接下来看看我们重点分析过的互文。
互文的定义什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生:在古代汉语中,上下两句话或者同一句话中前后两个词语,看似各说一件事,实际上是互相呼应、互相解释或者互相补充,这种语法现象叫做互文。
师:课本上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以及老师举例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和《木兰辞》里“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些句子对于同学们理解互文都是十分有用的,希望同学们能够牢记。
当然本诗还有很多手法,如对比、白描等,我们在这里就不一一探讨了。
等在以后的学习中在逐渐了解学习。
六、探究、讨论对于作者辞官归隐,有的人说这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有什么看法(讨论)?[明确]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
在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从这点来说,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
七、小结全文:《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
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
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
这是一种与污浊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最后也请同学们返璞归真一回,放下一切杂念,再一次朗读全诗。
布置作业:背诵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