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马克的翻译理论
• 到底孰个是真正的解人实在无法评断。我们又安 到底孰个是真正的解人实在无法评断。 得起严老先生于地下而询之这恐怕要成为千古疑 案了。正是,妙谛纷纷说到今 妙谛纷纷说到今, 案了。正是 妙谛纷纷说到今 几人探藏得真经就 拿一个“ 字来说吧。 拿一个“ 信”字来说吧。以“ 信”作为翻译的标 对不对呢当然对的。谁也不能否认的, 准, 对不对呢当然对的。谁也不能否认的 因为这 是翻译的本质所决定的不‘ 就不成其为翻译。 是翻译的本质所决定的不‘ 信”就不成其为翻译。 但是“ 是一个抽象的、空洞的概念。 但是“ 信”是一个抽象的、空洞的概念。到底怎 样才算“ 各个翻译家都有不同的看法, 样才算“ 信” 各个翻译家都有不同的看法 因此 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翻译方式。 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翻译方式。有人认为必须逐 句移译方为信有人认为必须尽可能保持原文的语 言形式, 以至句法结构有人认为可以不顾原文的语 言形式 言形式, 言形式 只要传达原作的意思就行有人认为必须 形神兼似”方为信多有人认为“遗貌取神” “ 形神兼似”方为信多有人认为“遗貌取神”斯 为信。各人的看法不同, 众说纷纭, 为信。各人的看法不同 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在这 一方面, 奈达博士似乎比严老先生就要高明一些, 一方面 奈达博士似乎比严老先生就要高明一些 或者说, 明确一些了。 或者说 明确一些了。
• 严复的“信、达、雅”说, 实际上并没有构成完整 严复的“ 的翻译理论。他老先生当日写《例言》那篇文章, 的翻译理论。他老先生当日写《例言》那篇文章 也并不有志为翻译理论家, 他只是根据他翻译《 也并不有志为翻译理论家 他只是根据他翻译《天 演论》的经验, 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而已。 演论》的经验 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而已。所以他 采取的评议方法是随感式、印象式的, 采取的评议方法是随感式、印象式的 是微观的分 析方法, 并没有从宏观的角度, 进行全面的分析研 析方法 并没有从宏观的角度 从而找出客观的规律来。事实上, 究, 从而找出客观的规律来。事实上 象翻译这样 一门牵涉到两个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思想、 一门牵涉到两个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思想、 艺术交流的、极其广泛而繁复的学问,要简单地用 艺术交流的、极其广泛而繁复的学问 要简单地用 三个字来概括其理论, 恐怕是有困难的。 三个字来概括其理论 恐怕是有困难的。而况他老 人家又是一位古文大家,行文力求古雅 简练、 行文力求古雅、 人家又是一位古文大家 行文力求古雅、简练、含 言有尽而意无穷” 所以他解释“ 蓄, 要“ 言有尽而意无穷” 。所以他解释“ 信、 达、雅” 三词的涵义, 只有寥寥数语, 而含义深邃, 三词的涵义 只有寥寥数语 而含义深邃 难于窥测, 读者要悉心揣摩, 难于窥测 读者要悉心揣摩 以探测其意旨所在而 各人由于经验和领悟的不同, 各人由于经验和领悟的不同 往往就作出不同的解 释来。所以, 近百年来, 不知有多少人引用“ 释来。所以 近百年来 不知有多少人引用“ 信、 赞颂“ 解释“ 达、雅” , 赞颂“ 信、达、雅” ,解释“ 信、达、 解释 雅” 。
• 奈达在他的近著《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中 奈达在他的近著《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 又提出区别“形式对等” 功能对等” 又提出区别“形式对等”和“ 功能对等”的几个 标志。他指出在以下五个条件下就不能用“ 标志。他指出在以下五个条件下就不能用“ 形式 对等”的直译方法, 必须改变形式而用意译的方法 对等”的直译方法 才能达到“ 功能对等”的效果。五个条件是: 才能达到“ 功能对等”的效果。五个条件是: • 1. 直译会导致意义上的错误时 • 2. 引入外来语形成语义空白 读者有可能自己填 引入外来语形成语义空白,读者有可能自己填 入错误意义时; 入错误意义时 • 3.形式对等引起严重的意义晦涩时 形式对等引起严重的意义晦涩时; 形式对等引起严重的意义晦涩时 • 4.形式对等引起作者原意所没有的歧义时 形式对等引起作者原意所没有的歧义时; 形式对等引起作者原意所没有的歧义时 • 5.形式对等违反译文语言的语法或文体规范时 形式对等违反译文语言的语法或文体规范时
严复“信达雅” 严复“信达雅”理论奈达功能翻译 论与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
• 严复的“ 信、达、雅”说一向被认为我国传统翻 严复的“ 译理论的代表, 近百年来不断地为翻译家所引用, 译理论的代表 近百年来不断地为翻译家所引用 至今仍有人认为“ 还是信、 雅好” 至今仍有人认为“ 还是信、达、雅好” 。奈达和 纽马克则是当代西方译学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纽马克则是当代西方译学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他们的理论在西方翻译界有很大的影响, 他们的理论在西方翻译界有很大的影响 奈达的理 论的核心就是“ 功能对等” 论的核心就是“ 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的翻译。纽马克的卓越贡献就是关 的翻译。 语义翻译” 于“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和“ 交 和 流翻译” 的论述。 流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的论述。 的论述 这三家的学说, 探索的途径不同, 表达的方式各异, 这三家的学说 探索的途径不同 表达的方式各异 看起来似乎相差悬殊。 看起来似乎相差悬殊。但是我们如果仔细分析其 内含的意义, 就会认识到其基本原理是一致的, 内含的意义 就会认识到其基本原理是一致的 彼 此是可以相通的。 此是可以相通的。
• 所提的五个条件可能还有不够详明的地方 但是他 所提的五个条件可能还有不够详明的地方, 毕竟指出了一条具体的通往“ 功能对等” 毕竟指出了一条具体的通往“ 功能对等”翻译 (即信而达的翻译 的途径 使学者有所依循。这比 即信而达的翻译)的途径 即信而达的翻译 的途径, 使学者有所依循。 起严复所提空空洞洞的“ 二字, 起严复所提空空洞洞的“ 信、达”二字 让学者 去暗中摸索途径, 去暗中摸索途径 我们不能不说奈达已经大大地前 进了一步。 进了一步。 • 至于严复所提的“ 雅”字的含义 那就争议更多 至于严复所提的“ 字的含义, 有人说“ 就是“ 古雅” 高雅” 了。有人说“ 雅”就是“ 古雅” 、“ 高雅”之 意, 有人说“ 雅”是指“ 风格” ,译文必须再现 有人说“ 是指“ 风格” 译文必须再现 原文的风格有人说“ 是指“ 修词效果” 原文的风格有人说“ 雅”是指“ 修词效果”有人 是指“美学价值” 人各一说, 说“ 雅”是指“美学价值” 。人各一说 莫知所 从。
• 他首先指出“ 信”必须区别“ 内容的信”和 他首先指出“ 必须区别“ 内容的信” 形式的信” 可谓“ 一语破的” 因为, “ 形式的信” , 可谓“ 一语破的”! 因为 “ 信” 相当于英语的“ equivalence ”(对等), 其含义 相当于英语的“ (对等) 是笼统的、含糊的, 可以作各种不同的解释。所以, 是笼统的、含糊的 可以作各种不同的解释。所以 奈达的理论开宗明义就指出“ 形式对等” 奈达的理论开宗明义就指出“ 形式对等” 功能对等” (formal equivalence)与“ 功能对等” ) (functional equivalence)的区别。所谓“形 )的区别。所谓“ 式对等” 式对等” , 就是指译文与原文的语言形式的一致 所谓“ 功能对等” 性。所谓“ 功能对等”就是指译文与原文的功能 (function)的一致性 就是要使译文发挥与原文 )的一致性, 同样的功能, 同样的功能 也就是说要使译文的读者得到与原文 读者所得到的同样的意义多用严复的话说, 读者所得到的同样的意义多用严复的话说 就是 达意” 奈达又说“ “达意” 。奈达又说“如果一切语言在形式上都 是不同的(而语言之所以不同主要在于形式) 是不同的(而语言之所以不同主要在于形式), 那 为了要保持(信息的)内容, 么, 为了要保持(信息的)内容 自然就必须改变 其语言形式。 其语言形式。”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
英语0802 龙燕珠 黄毅
纽马克翻译理论的类型
• • • • • 纽马克把翻译分为四类 1、交际翻译 、 2、语义翻译 、 3、直译 、 4、死译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他认为在在翻译交际中, 他认为在在翻译交际中,目标文本所产生 的效果应力求接近源文本; 的效果应力求接近源文本;在语义翻译中 目标文本应在目标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 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语境 含义;在直译中原文本的基本意义被译过 含义; 来目标文本虽合乎目标语的句法结构, 来目标文本虽合乎目标语的句法结构,但 意思是孤立的, 意思是孤立的,没有考虑源语用词的语境 因素;在死译中, 因素;在死译中,源文本所有词语的基本 意思得到了翻译, 意思得到了翻译,但目标文本既不考虑源 语用词的语境因素,句法 也不合乎目标语 语用词的语境因素, 要求就连词序也是按照源语文本排列的。 要求就连词序也是按照源语文本排列的。
• 所以 要正确传达原作的意思(达到功能对 所以, 要正确传达原作的意思( 等的效果) 就必须改变其语言形式。 等的效果), 就必须改变其语言形式。这与 严复所说“ 译文取明深义, 故词句之间, 严复所说“ 译文取明深义 故词句之间 时 有所慎倒附益, 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 有所慎倒附益 不斤斤于字比句次 而意义则 不倍本文, 题日达旨, 其意义是一致的。 不倍本文 题日达旨 ” 其意义是一致的。严 复又说“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 复又说“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这 用奈达的话说, 就是“如果, 用奈达的话说 就是“如果 翻译的形式对 等而不能传达原作的意思, 等而不能传达原作的意思 那就等于不译 因为它没有发挥翻译的功能。) 所以, 。)” (因为它没有发挥翻译的功能。)”所以 译文必须信而且达, 译文必须信而且达 才能达到功能对等的效 果。 •
• 那么 严氏本人的原意又如何呢我想他在《例言》 那么, 严氏本人的原意又如何呢我想他在《例言》 中是说得很清楚的“ 易日‘ 修词立诚’ 中是说得很清楚的“ 易日‘ 修词立诚’ 子日 辞达而已, 又日‘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行之不远’ ‘ 辞达而已 , 又日‘ 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 。三 者乃文章正轨, 亦即为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 者乃文章正轨 亦即为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 求 其尔雅。 这里, 修词立诚”指的是“ 其尔雅。”这里 “ 修词立诚”指的是“ 信” , “ 辞达而已” 指的是“ 达” , 而“ 言之无文 行 辞达而已” 指的是“ 言之无文, 之不远”则指的是“ 可见, 之不远”则指的是“ 雅” 。可见, 译文之所以要 求雅, 就是为了行远, 也就是说,用现代的语言说 用现代的语言说, 求雅 就是为了行远 也就是说 用现代的语言说 要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要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就是译文要充分考虑译 文读者的接受性( )。从这个意义 文读者的接受性(acceptability)。从这个意义 )。 上说, 那么, 纽马克的“ 交流翻译” 上说 那么 纽马克的“ 交流翻译”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就可以说是 ) 字的最好的注脚了。 “ 雅”字的最好的注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