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问信的写作格式慰问信的写作格式和落款四部分组成。
慰问信的种类不同,内容各异,决定其用语及语气也不同。
因此,要写好慰问信,除准确掌握格式外,关键在于特别注意用语及语气的把握。
一、对遭遇不幸者的慰问――哀而不伤例文《致邹韬奋夫人沈粹缜的慰问信》(略)。
显然,该文属于第二类――以个人名义(代表组织)对遭遇不幸的个人表示慰问。
该文最突出的优长之处就是用语及语气恰如其分:善解人意,哀而不伤。
韬奋先生毕生为民族的自由解放而奋斗,可是,当民族的自由解放实现的这一天到来的时候,他却不能与他的人民共享欢乐了,这怎能不使人哀恸、惋惜。
作者用“抗战胜利的欢声”来反衬这种痛苦,使人“不能不感到无限的痛苦”。
另一方面,他的逝世,使粹缜先生遭遇了丧夫之痛,其哀恸之深可想而知。
作者接着使用了垫衬法:全国人民已经“感到无限的痛苦”了,说她作为韬奋先生的亲人“您感到的痛苦自然是更加深切了”。
这种发自肺腑的同情和理解,加之有全国人民与之分担痛苦,使受文者心灵得到了初步安慰。
文章第二个层次,是对受文者粹缜先生的誉。
这种誉极其含蓄,通过肯定她在生活上“协助和鼓励”韬奋先生,“使他能够无所顾虑地为他的事业而努力”而间接扬粹缜先生对人民事业的贡献。
粹缜先生的辛劳,她为韬奋先生所做的一切,其价值人民没有忽视,没有忘记。
读到这样的文字,粹缜先生的心灵得到进一步安慰。
慰问信第三个层次,高度概括邹韬奋先生对中国人民事业的卓越贡献。
韬奋先生毕生为民族的自由解放而奋斗,慰问信如何表述他丰富的经历和贡献呢?作者写道:“他的笔底,培育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团结,促成了现在中国人民的胜利。
”概括得很准确,抓住邹韬奋先生人民的文化战士这一特征,指明了邹韬奋先生对中国人民自由解放事业的独特贡献。
这里绝无敷衍之意,受文者可以感受得到作者的诚意。
接下来,文章指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邹韬奋先生,他的事业后继有人。
这对他的亲人无疑又是极大的安慰。
当慰问者告知粹缜先生孩子的近况时,可以想象得到,粹缜先生必定是感到“欣慰”了。
一篇短短五百字的慰问信,使受文者走出哀恸,得到宽慰,直至欣慰。
慰问信收到这样的效果,得益于作者的用语匠心。
文章表达了哀悼之意,却又不悲悲戚戚;深切的同情、诚挚的劝慰是为了引导对方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面向未来。
二、节日慰问――喜庆加褒奖例文《慰问信》(略)。
这篇用于节日期间的慰问信,洋溢着欢乐的气氛,用语多含喜庆意味和许,代表了此类慰问信的一般写作方法:首先,在特定的节日,提出问候语。
其次,强调节日的意义。
例文用了不短的篇幅强调春节对中国人民的意义,渲染过节情景:一年一度的春节是中国的最重要的节日,家人团圆是节日的主题,而此时此刻职工们却“仍然紧张战斗在生产第一线”,家属们也全力支持。
这样写的目的在于说明此时工人们坚守工作岗位的难能可贵和家属们支持的可敬可爱,为下文的颂做了有力的铺垫。
再次,热情而诚恳地肯定、扬慰问对象所作所为的价值,对慰问对象表示真诚、亲切的问候、勉励、褒奖或感激。
这样写,可以使慰问对象感受到奉献的愉悦,提升其成就感和自豪感。
可见,一封用语及语气恰如其分的慰问信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第四篇:丧礼慰问信的写作慰问信是常见应用文种之一,它是以政府、组织或个人的名义向在某方面做出特殊贡献或者遇到意外损失、遭受巨大灾害的集体或个人表示关切致意、深切问候或者同情的一种书信。
所以丧礼慰问信主要是指以政府、组织或个人的名义向与其有一定关系的死者所在的国家组织或死者家属表示哀悼及深切问候的一种书信。
丧礼慰问信能体现两国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友谊,体现党和政府的关怀,体现组织的温暖和同志之间的深情厚谊。
一封好的慰问信,常常可以鼓舞人们的斗志,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能够使死者家属或相关方面尽快从死者给其带来的悲痛中解脱出来,化悲痛为力量,进而更好地开展工作。
丧礼慰问信可以寄给死者的家属;如果死者是某一单位的领导,友好单位所发出的慰问信可以寄给死者家属,也可寄给死者生前所在的单位;如果死者是国家领导人或国际知名人士,友好国家所发出的慰问信大多数寄给死者生前所在国家的现任主要领导人,这种情况一般表现为唁电或其它信函形式。
除此之外,慰问信也可以在报刊上刊登或在广播、电视中播放。
丧礼慰问信的写法。
丧礼慰问信首先写明标题,如“慰问信”等,标题应居中,在第一行,字体大于正文字号。
然后另起一行顶格写明接收慰问信的领导、单位或个人礼称,如“某某阁下”、“某某朋友”,根据情况,也可以是其它称呼。
丧礼慰问信的正文一般写以下内容:1、简要写明慰问信的背景或原因。
如“在贵国正在积极开展……的情况下,惊闻某某逝世……”再如“某某同志在某某时不幸过世”,接着表示哀悼或慰问的话语。
如“表示深深的哀悼”,“致以亲切的慰问”等。
2、概括叙写对方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或战胜困难、舍已为人、不怕牺牲的可贵品德和高尚风格。
若是国际知名人士,也可叙写其为两国友谊所做的突出贡献。
然后可对死者生前的功绩作以简要评价,然后向对方表示慰问和学习。
3、表达心愿或提出要求、希望。
写慰问信应注意的事项是:首先,要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情况,向死者家属或其它有关方面表示悲痛的心情。
其次,要写得真诚,文字朴实、简练,并注意语气的运用,使收信人真正得到鼓舞和安慰,让死者家属能从死者带来的悲痛中尽快解脱出来,化悲痛为力量,努力学习、生活或工作。
例一:周恩来同志致柯棣华大夫家属的慰问信慰问信亲爱的朋友:我谨代表第十八集团军和中国共产党,为柯棣华大夫的逝世,向你们致以最深挚的悲悼。
柯大夫曾予华北敌后五台区最需帮助的军民以无可比拟的贡献。
柯棣华大夫系于一九三八年受印度国民大会之命,参加其所派遣的印度医疗队,去到延安,于一九三九年进入华北游击区。
他在华北曾经住过许多地方,最后定居于五台区,成为白求恩大夫事业的继承者,担任国际和平医院院长,直到逝世。
他的中国同志都爱他、尊敬他。
为了在抗日游击根据地中之最高贵的任务,为了给伤病战士以兄弟般的友爱,他曾救活了许多抵抗日寇侵入自己祖国的战士的生命,还帮助了许多人免于残废。
我们受惠于他的极多,使我们永不能忘。
柯大夫曾是中印两大民族友爱的象征,是印度人民积极参加及时反对日本黩武主义和世界法西斯主义的共同战斗的模范。
他的名字将永存于他所服务终生的两大民族之间。
我们在全体爱自由的人类的共同损失中,分担你们的悲痛。
谨致热烈的敬礼!!周恩来一九四三年三月二十二日第五篇:贺信、慰问信参考写作模版致……的贺信慰问信__________:1、欣闻悉你贵单位__________在_______评比活动中荣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值___________之际,3、惊悉你贵单位__________不幸逝世,4、惊悉__________________我谨代表_________________,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你贵单位致最真挚的祝贺。
----……------1、会议:“谨祝盛会圆满成功!”2、庆典:“谨祝华诞庆典圆满成功!”“谨祝**(单位名称)事业蒸蒸日上!”3、荣誉:“谨祝取得新的、更大的胜利!”4、节日:“谨祝节日快乐!”(或其他切情、切景、切事之祝词)5、哀悼:“我们与您同在,我们愿意与您分担失去亲人的悲痛”(个体)“我们会一直和你们在一起,我们愿意并会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你们。
让我们齐心协力,战胜灾难,再蓄力量,从头再来。
”(群体)---结尾语谨致……的敬礼!!------祝颂语个人名称或集体名称 *年*月*日慰问信的写作格式。
附送:慰问信的概念慰问信的概念通知是用于批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发布规章、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有关单位需要周知或共同执行的事项、任免和聘用干部的一种公文。
通知具有广泛性、周知性、时致性。
第二篇:专题一【概念阐述】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1.“政治制度”的定义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寓国家本质与形式于一体,主要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与之相关的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包括国家组织形式、政治关系、政治体制、政治组织形式及人们的政治参与等内容。
它是国体与政体的总和。
其核心问题是政体,即政权的组织形式、结构形式和治理形式问题。
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从社会形态来说,可以划分为奴隶社会政治制度和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从政治体制来说,可以划分为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从权力系统来说,可以划分为血缘集权统治和政治集权统治。
就其产生与演变而言,有三次大的创新:(1)禹传位于启,开始“家天下”的国家制度。
(2)西周确立起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使中国历史由“方国联盟”走向“天下共主”,走向血缘集权统治时期。
(3)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历史从此摆脱血缘政治模式,走向单纯政治集权统治时期。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所谓“早期”,是指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前的夏、商、西周政治时期,即先秦时期。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
其基本特点是: (1)王权与神权结合:早期王权是通过神权来表现的,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西周时期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行权力的高度集中:在分封制下受封者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很大的独立性,同时,早期王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其他力量的制约,要受习惯法和传统礼制的约束,这与后来的皇权是有差异的。
二、王位世袭制1.含义:王位世袭制是夏、商、周三代的基本政治制度。
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以最高统治者“王”为核心的维护王、诸侯继统的王权专制制度。
王位世袭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在夏朝时,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商朝时,有时兄终弟及,有时父子相传;到西周时,形成了嫡长子继承制度。
总体上看,它有三个基本特点,即专制独裁、世袭和终身制。
3.王位世袭制形成于夏启统治时期,发展于商周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剧烈变革,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度遭到破坏,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所取代。
这些变化赋予了王位世袭制以新的内涵,而最终随着秦的统一和秦朝的建立,王位世袭制演变为君主专制制度。
三、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
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嫡长子是嫡妻所生的长子,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他们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
由嫡长子继承的王位可以确保周王朝世世代代大宗的地位,庶子对嫡子的大宗来说,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封地内又为大宗,其继承者也必须是嫡长子。
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目的在于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