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可燃气体粉尘爆炸特性实验装置
可燃气体粉尘爆炸特性实验装置
§第二节 炸药的爆轰理论
一、冲击波的基本概念
1、压缩波基本概念
P P P1
P0
x
均 匀 区
扰 动 区
未扰 动区
P0 x
§第二节 炸药的爆轰理论
在无限长气筒活塞右侧充满压力为P0 的气体,当活塞在F力的作用下向右运动 时,活塞右侧气体存在三个区域:
P
压力为P1的均匀区 压力介于P1与P0之间的扰动区 压力仍为P0的未扰动区
1、形成“燃气活塞”; 2、产生系列压缩波;
3、形成激波;
4、正常火焰传播与激波合二为一,产生爆轰。
二、爆轰形成条件
(一)初始正常火焰传播能形成压缩扰动;
(二)管道足够长或容器空间足够大; 爆轰前期距离:管道中的可燃混气从开始燃烧 到发生爆轰之间的距离。 (三)可燃气浓度处于爆轰极限浓度范围内;
(四)管道直径大于爆轰临界直径。
2
18.05 14.13 14.39
3583 2620 2685
(2H2+O2)+5N
1850
1822
三、爆轰波波速和压力 (一)爆轰波波速
3、混气性质对爆轰波的影响 密度 混合比
爆轰波波速(m/s)
成反比
3000 2500 1500 1000
3.6 20
40
60
80 92 100 C2H2%
乙炔-氧气爆轰波波速
三、爆轰波波速和压力 (一)爆轰波波速
2、计算
瑞利方程 PP P 2 2 2 2 m 2 ρ u ρP uP 1/ρP 1/ρ
混合物
P2(105Pa)
T2(K)
U1(m/s) 计算 值 2806 1732 实验 值 2819 1700
2H2+O2 (2H2+O2)+5O
Pu P0u0 1 2 E E0 (u 2 u0 ) (5) 2 0 ( D u )
• 冲击绝热方程
在u0=0的条件下,并将李曼方程式(1)和式(2)代入(5)得: 1 E E0 ( p p0 )(V0 V ) (6) 2
p ( K 1) ( K 1) 0 (6' ) 理想气体冲击绝热方程: p0 ( K 1) 0 ( K 1) pV ( K 1) p ( K 1) p0 变换形式 E (6' ' ) K 1 ( K 1) p ( K 1) p
6爆炸极限测量装置
7摩擦敏感度测量装置
8撞击感度测量装置
爆轰
一、爆轰的发生
激波:弱压缩波在传播过程中叠加形成的、使 介质状态参数突跃变化的强压缩波。
横 波
纵 波
一、爆轰的发生 (一)激波的产生
O B B A A
压力P 密度ρ
O
温度T
a1
KRT1 MS
a2
KR(T1 ΔT) MS
临界直径:管道中的可燃混气能形成爆轰的管 道的最小直径。
实验室图片
三、爆轰波波速和压力 (一)爆轰波波速
1、精确测量 混合物 2H2+O2 2CO+O2 CH4+2O2 CH4+1.5O2+2.5N2 C2H6+3.5O2 C2H4+3O2 C2H4+2O2+8N2 C2H2+1.5O2 U0(m/s) 2821 1264 2146 1880 2363 2209 1743 2716
三、爆轰波波速和压力 (二)爆轰波压力 拐弯处压力成倍增加
四、爆轰波破坏特点
(一)爆轰波波速快,可能使常用的防爆泄 压装置失效; (二)爆轰波波压大,碰到器壁时会产生反 射增压现象;
(三)爆轰波对生物具有杀伤作用;
(四)爆轰波体现为动压冲击作用。
§第二节 炸药的爆轰理论 自19世纪末期以来,炸药和起爆器材有了很 大的发展和完善,有关传爆过程的理论研究也 出现了许多学说,其中比较接近生产实际的是 建立在以流体动力学为基础的爆轰理论。 流体动力学爆轰理论的基本观点: • 炸药的爆轰是冲击波在炸药中传播而引起的; • 炸药在冲击波作用下的快速化学反应所释放出 的能量支持了冲击波的传播,使其波速保持恒 定而不衰减; • 爆轰参数是以流体动力学为基础计算的。
P
x
一、爆轰的发生 (一)激波的产生
O B B A A
压力P 密度ρ
O
温度T
a1
KRT1 MS
a2
KR(T1 ΔT) MS
一、爆轰的发生 (一)激波的产生
激波的产生过程 1、活塞由静止向右运动;
2、活塞前气体被压缩,压力增高,产生拢动, 向前传播;
3、第一道波的传播速度 4、第二道波的传播速度
0 (D u0 )(u u0 )
在u0=0的条件下,上式可简化为: p p0
0 Du
(2)
• 李曼方程
由式(1)和式(2)联立求解,并利用ρ=1/V(V为比容)(3) V0 V
p p0 u (V0 V ) (4) V0 V
T p ( K 1) p0 ( K 1) p T0 p0 ( K 1) p ( K 1) p0
爆轰波 冲击波 压缩波 波
波的基本概念
• 扰动:在外界作用下,介质局部的平衡状态到 不平衡状态的变化称为扰动。 • 波:扰动在介质中的传播称为波。 • 质点速度:由于扰动而引起介质质点的速度。 • 纵波(P波):在扰动过程中,介质质点运动速 度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的波。 • 横波(S波):在扰动过程中,介质质点运动速 度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 • 音波 音波是介质中传播的弱扰动纵波,其传播 速度称为音速,音波是介质质点在其平衡位置 上做往复式弹性震动所形成的。
§第二节 炸药的爆轰理论
(4)波阵面 介质中已受扰动区和未受扰动区 P P 的界面。
1
(5)波速
均 匀 扰 区区
动
波阵面
未扰 动区
P0 x
扰动波沿介质传播的速度,也 就是波阵面的传播速度。
§第二节炸药的爆轰理论
2、冲击波 (1)冲击波的形成
如图(下页),当时间为t1时,气筒中气体 状态如前所述,当活塞的运动足够快,大于气体 的音速c时,因气体中的音速c与其压力P成正比, 扰动区内左侧部分音速c高于右侧部分。
• 19世纪末,法国化学家P.维埃耶为研究矿井中的爆炸,制 成第一根激波管,并成功地做了实验。1946年,美国的W.布 利克尼在研究报告中首先使用“激波管”这个名称。激波 管早期主要应用于燃烧、爆炸和非定常波运动的研究以及 压力传感器的标定等。1950年以来,由于研制洲际导弹和 核武器的需要,激波管得到了蓬勃发展。激波管结构简单, 使用方便而且价格低廉,能提供范围宽广的实验参量,因此 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在空气动力学、气体物理学、化 学动力学和航空声学的研究中都广泛地使用激波管。近来, 激波管又开始在气体激光、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的研究中 发挥作用。为满足导弹、核武器等的发展需要,研制出了 多种多样的激波管,并产生了诸如激波风洞等多种新型实 验装置。
3最小点火能测量装置
4最小点火温度测量装置
5激波管 实验室中产生激波以达到迅速升至高温的装置。该装置 分为两部分,对化学反应为惰性的高压传动气体及装有反 应气体的低压部分,两部分间由金属薄膜或其他材料的膜 隔开。当用适当的控制针把薄膜刺破,由于高压气体的膨 胀,并以1~10马赫的速度向低压传播,低压气体被绝热 压缩,在波阵面上产生高温(1000~10000K)。这种对介 质施加的压力变化,就会引发密度、温度急剧增大和以超 声速传播的不连续面,即激波。当在激波管的不同部位设 置监测装置,即可测量不同时间的反应物或中间物、产物 的浓度,以研究高温反应。激波管法可看成单脉冲的弛豫 法。因其升温速率非常快,约1ns,又不需要特殊的热源, 初温和高温间可产生任意所需温度的激波,适于研究气相 高温快速反应。这一技术已在研究中受到重视,如燃烧反 应之研究。
• 质量守恒方程
在波稳定传播的条件下,单位时间内从波面右 侧流入的介质量等于从左侧流出的量。即 0 ( D u0 ) ( D u)
在u0=0的条件下,上式可简化为: 0 D ( D u) (1)
• 动量守恒方程
冲击波传播过程中,单位时间内作用于介质的冲量等于其动量的改 变。即 p p0
一、可燃气体粉尘爆炸特性实验装置
1 哈特曼管
粉尘云最小着火能量测定方法
GB/T 16428—1996 功能 可测最小点火能 最低爆炸浓度(粉尘爆炸下限) 爆炸压力和压力上升速度
20L爆炸球实验装置
功能: 1、空气中可燃气体爆炸指数(包括气体最大爆 炸压力、气体最大压力上升速率) 2、空气中可燃气体爆炸极限(包括爆炸下限、 爆炸上限) 3、粉尘云最大爆炸压力、最大压力上升速率 4、粉尘云爆炸下限浓度
压缩波与稀疏波
受扰动后波阵面上介质的压力、密度等状态 参数升高的波称为压缩波。可见,当介质中有压 缩波传播时,将引起介质压力P,密度ρ 等状态参 数增大,介质运动的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同。
受扰动后波阵面上介质的压力、密度等状态 参数下降的波称为膨胀波(稀疏波),它是一种 弱扰动波。膨胀波传播所引起的介质状态变化是 连续的,任意两个相邻截面的介质状态参数都差 一个无穷小量,并且介质运动的方向与波传播方 向相反。
当t2至t3,从t3至t4,扰动区渐渐缩小,直至 消失。在t4情况下均匀区与未扰动区直接接触, 形成了冲击波。
§第二节 炸药的爆轰理论
P
t1
t2
t3
t4
P0
t1 t2 t3 t4
F
§第二节 炸药的爆轰理论
(2)定义 冲击波是炸药爆炸后在介质中产生的 传播速度高于介质声速的一种压缩波,其 波阵面有陡峭的前沿,介质压力在波阵面 发生突跃上升。 经长距离传播后,压力上升逐渐趋于 平缓或下降,冲击波最终将衰减成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