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与挑战近两年我国经济发生新的变化,出现一些新特点,最突出的是经济增长速度呈现趋势性放缓,经济转型的动力增强,压力加大。
世界经济也在发生一些变化,比如,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实施重振制造业战略,新一轮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孕育着突破,等等。
这些新变化不仅给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不少机遇,也带来不少挑战。
面临五个方面的机遇机遇一:新的区域增长极和产业升级动力正在生成。
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其实正在发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现代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相当活跃,近两年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一直处于扩张期,今年以来这种态势仍然明显延续。
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效果凸显,新的区域增长极正在形成。
在东部工业增加值、出口利润和财政收入等指标明显下滑时,中西部一些省份和城市的这些指标却逆势上扬,甚至大幅度上升。
产业迁移促使要素流动,有利于矫正扭曲的市场价格和效益分布状况,催生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新动力。
制造业技术创新和转化应用能力有所增强,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逐步提高。
同时,全社会就业总量并未减少,相反还在扩大,去年经济增速慢于8%,但城镇新增就业超过年初预期目标366万人。
正是由于产业结构、区域布局和增长动力的这些新变化,我国才能在经济增速放慢的情况下扩大就业容纳量。
机遇二:我国的市场回旋余地大,综合竞争优势明显。
在这种情况下,新技术和产业容易形成规模经济,应用新技术的成本会迅速下跌,成本下跌就可以促进产业化、商业化、规模化。
当前,虽然我国土地、资源、环境、劳动力等综合成本确实在上升,但我们的综合竞争优势仍然明显。
有12项指标,其中除了对劳动力成本和水电成本上升的评分为下降之外,其他10项指标评分全部是上升的,包括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基础设施条件、产业配套环境、政府服务效率,还有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等。
这表明我们的综合竞争优势仍然明显。
虽然我国劳动力数量增长速度放慢了,甚至绝对量减少了,但是这么多企业肯定并继续看好中国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可见,不能简单说年轻劳动力减少,人口红利就没了,而劳动力素质提高则是我们新的人口红利来源。
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当中,劳动力素质提高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我国的市场规模和回旋余地这么大,又有这样明显的综合竞争优势,我们应该利用好这些积极因素,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机遇三:地区分工和产业布局将展开新的重组。
我国坚持扩大内需方针,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汇成4股潮流,居民消费结构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升级进程持续活跃,投资和消费两大内需十分旺盛。
中西部和东部的差距也是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中西部正在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一些资源型城市加快产业转型,新的市场需求和后发优势孕育积累,产业梯度转移的战略纵深不断拓展。
“十二五”期间,突出环境约束、民生改善和创新驱动的转型导向日益鲜明,支持结构优化、实体经济发展和有利于构建生态文明的财税金融改革、资源价格改革,以及鼓励竞争的改革,亦将陆续配套推进。
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分工、市场需求、产业关联、制度环境等都将继续发生新的变化。
机遇四:产业组织和供应链将发生新的整合。
在新技术和新市场的引导下,原有的工业门类可能演化为生产性服务业,传统的服务业可能整合为新型的服务业,制造业的核心业务可能越来越趋向于精、专、强,而原来的非核心业务可能越来越独立为新的经营实体,甚至发展为新的产业形态。
产业分工形式、上下游供应链、产业组织和产业生态环境都可能发生新的调整重组,进而影响企业到哪去投资,以及用什么样的商业模式和赢利模式,来应对这样一些变化。
谁能够认清转型过程的客观趋势、经济技术规律和体制变革方向,从中发现机遇,把握好产业的市场定位和分工定位,顺势而为,谁就能在转型中成为领航产业或行业的领头羊。
机遇五:新兴经济体合作潜力很大,前景看好。
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新兴经济体活力增强,科技实力正在改善。
它们内需潜力大,新技术的市场空间广阔,在传统技术和工业上的沉淀成本小,人口红利明显,创新所需的人力资源潜力不可小视。
新兴经济体完全可以成为第三次产业革命的生力军。
在区域和双边活动中,新兴经济体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各具特色,以自由贸易区为主要方式的区域合作方兴未艾。
在应对危机中,它们主动加强合作,有利于形成稳定的全球经济格局。
我国经济与其他新兴经济体有很强的互补性,我国工业对它们的市场适应性和就业包容性也有突出优点,向新兴经济体“走出去、扎下根”大有可为。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新时期,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紧迫。
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处在动荡、调整之中。
对中国发展而言,挑战与机遇并存。
加快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应对气候变化和国际经济环境新挑战的必要举措,也是抓住技术革命和产业转移新机遇的必然选择。
一、创新发展理念,进一步理清思路在新的内外部发展环境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思路应当是:以构建支撑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发展方式实质性转变为主线,着力扩大内需,着力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技术进步和全面创新,着力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着力和谐社会建设,促进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
为此,必须进一步扩大内需增长空间,发展成果普惠全民;全面提高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夯实“三农”基础,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的水平和质量;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我们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经济在更长一个时期保持平衡较快发展,并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国政府积极倡导并推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并不意味着政府要取代市场,而是强调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无论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都应当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公平、有序、有效竞争的市场为基础。
政府主要通过规划、法律、政策、信息发布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正确引导企业投资决策和结构调整方向。
三、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坚持市场化改革,激发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生机。
新的发展阶段和形势变化必然提出新的改革任务,新的发展方式迫切需要新的体制保障。
我们将积极推进资源价格和环境税费改革,形成正确的市场信号和利益导向;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和考评体系,规范政府管理经济的行为;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完善激励机制,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强环境监控,规范竞争秩序;完善消费政策,既要努力扩大消费,也要培养健康的消费方式。
四、坚持发展开放型经济,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30多年来,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了改革深化和经济快速发展。
“不畏浮云遮望眼”,我们不能因为金融危机的短期冲击而误判经济全球化的方向。
过去我们加快经济发展得益于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今天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依然要坚持对外开放,这一点丝毫不能动摇。
面对世界经济深刻调整和国内低成本优势逐步减弱的新形势,我们应该化国内外的新挑战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新动力,更加注重以提高效率、优化结构来增强国际竞争力;更加注重通过深化国际分工,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更加注重利用国际资源、对干部“德”的考察,是中央选人用人的重要方向标,当然也是公务员招录工作中必须贯彻落实的重要标准。
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
德与才,如同干部素质的两根“支柱”,互为依托,缺一不可。
相比而言,才不够,可以学;德不行,很难补。
现在一些干部出问题,主要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
近年来查处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多有佐证。
纵观近年来落马的陈绍基、王华元、黄松有、许宗衡、郑少东等一批高官,都可谓能力不凡,但也都是在德上出了问题、栽了跟头。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我们党在选人用人问题上的基本原则和导向。
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同志强调:“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
”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体现了我们党对干部德才关系认识的深化,进一步突出了德在选人用人中的地位,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全面把握、深入贯彻。
以德修身,就是要更加注重政治品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修养。
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的带头人,其思想品德具有重要的示范性和影响力。
领导干部只有坚持以德修身,不断加强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修养,才能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更好地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干事创业。
以德服众,就是以高尚的道德品质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我国自古以来就强调官员应以德服人。
所谓“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以德服众,行胜于言。
领导干部只有在思想品德上过得硬,工作上以身作则,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信服与支持。
以德领才,就是始终坚持德比才重、德在才先的理念。
与才相比,德始终是第一位的。
重才轻德,历来是用人的大忌,也是个人成才的大忌。
对于党组织来说,坚持以德领才,就是在选拔任用干部时要以德为先:同样是能力强的干部,谁在德的方面表现突出,就优先提拔重用谁。
以德润才,就是以德来激发、培育和支撑才能的增长。
德不但是激发才能提升的重要动力,也决定着才能发挥作用的方向和成效。
人们只有切实解决“为什么活着、什么是人生最大的价值”等德的基本问题,才能不计较个人得失和艰难险阻,恪尽职守、埋头苦干,不断创造一流的业绩。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做了一点工作就争名夺利,受到一点挫折就一蹶不振,说到底还是在德的方面没有过关。
德才兼备,就是要做到德才俱佳、又红又专。
强调以德为先,并不是否定才的重要性。
有德无才,也难担大任。
各级领导干部承担着执政兴国、执政为民的重要职责,肩负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重要使命,素质和能力必须过得硬。
如果我们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提高能力、增长才干,就难以做好领导工作,就会贻误党和人民的事业。
因此,一名称职的领导干部既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又要强学习、长知识、增才干;既要成为“模范型”领导干部,又要成为“专家型”领导干部。
关于“官德”,******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各级干部都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这里面讲的不忘做人之本、不移公仆之心、不谋一己之私,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