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典诵读教育培训后的心得体会

经典诵读教育培训后的心得体会

经典诵读教育培训后的心得体会
我参加了2014年南京市中小学经典诵读教育培训班。

刚到那儿,放眼望去,报告厅里人头攒动。

此次,为期三天紧张而充实的培训,我收获多多;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拓展了思维、开阔了眼界,不虚此行。

我对经典诵读的理解和感受也更深了。

现在谈谈我的一些心得与体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以下三位老师。

首先是南京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的董蓓教授,她为我们讲授了“基础朗诵技巧”、“中华作品朗诵技巧”。

她是个年龄不大,长得漂亮的大女孩,但听了她的课后,我不禁对这位老师刮目相看。

她讲课时总是全情投入,把复杂枯燥的发声基础知识化为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给我们听。

或许是学习播音主持的缘故,她的课有一种吸引力。

生动幽默的语言、夸张的表情和动作,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由衷赞叹她超强的专业性。

通过她的讲解,我明确了朗诵与朗读是不一样的。

朗读是朗诵的第一步,朗诵是脱离书本的实践活动,需要手势、眼神、姿态的配合。

朗诵者心理的调整与情感的酝酿,在深入理解作者的想法,细读体会作者心理的基础上把自己设想成作者的化身——自己即抒情主人公,诗歌中的文字就是自己想说的话。

知道了朗诵分为内部技巧和外部技巧。

她还让我知道我的语音不太标准,发音的问题还有很多,如后鼻音一直发不到位,一些复韵母一直口型变化不明显,虚实的处理也不太正确等等。

学会用气息来提高自己的朗诵技巧,知道了不同的感受可以朗诵出不同的效果来。

使我对朗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其次是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李彤博士,他讲述了“书法欣赏”详细讲述了中华五千年字体的发展变化,教会我们欣赏不同的书法,并讲述出它们的特点:用笔如何?结构如何?章法怎样?知道了字体显示出人的内在特性。

使我了解的文字的发展过程,同时也知道了如何写好书法和欣赏书法作品。

最后是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的杨淮老师,他关于“校园广播剧创作”的报告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深入浅出地从广播剧的艺术特征到如何去创作对我们进行了指导。

毫不夸张的说,我是听着他的声音长大的,那动听的声音至今萦绕在耳畔,不由得对杨老师多了几分敬意。

他的讲座是有深度的。

每一个段落的讲解都配合播放不同学校创作的广播剧。

听着老师们的声音,我感到震撼,突然觉得自己的声音怎么这么难听,都不敢说话了。

从而也产生了想要学好朗诵的迫切心情,听课变得尤为认真,生怕漏掉一句。

他总是说“如果校园广播剧创作有困难和需要帮助的,可以找我,我的电话是……”。

通过3天的学习,我相信,只要不断学习和努力训练,我的困惑会越来越少。

因为这几天教给我一种坚持学习的精神。

我会用坚持的精神,给自己的幼儿教学插上飞翔的翅膀,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美的享受。

以前,我总认为朗诵得好与不好最重要的在于朗诵者自身的声音条件、发声技巧。

通过培训我知道朗诵效果是取决于朗诵者对于作品的理解,要有画面感,而不是见字念字。

通过这种训练既可以提高诵读水平,又可以增强对作品的理解,可谓两全其美。

我将带着对诵读的一贯热情,将所学带入日常工作,发挥最大效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