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国考常识专项课及常识大纲 地球上的大气和水 (讲义+笔记)

2021国考常识专项课及常识大纲 地球上的大气和水 (讲义+笔记)

地球上的大气和水(讲义)一、地球上的大气(一)大气的组成1.底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的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

2.干洁的空气主要由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组成。

(二)大气的垂直分布1.对流层:贴近地面的大气最底层,是大气层中最活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1)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减;(2)对流运动显著;(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2.平流层(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高;(2)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

3.高层大气该部分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

【真题链接】1.(2019 年青海省考市州级)飞行距离较远时,民航飞机一般适宜在()飞行。

A.散逸层B.对流层C.平流层D.中间层2.(2018 年上海市考 A 类)地球大气层是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数千公里的大气层。

下列关于地球大气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对流层在大气层的最低层,紧靠地球表面B.云、雨、雪等复杂现象主要发生在平流层C.国际航班的巡航高度一般位于对流层D.中间层臭氧含量较高,氮、氧含量较低(三)大气的运动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大气的水平运动就是风。

1.原因(1)直接原因:水平气压差。

(2)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间的热量差异。

2.热力环流(1)海陆环流:陆地与海洋之间。

(2)城市环流:城市与郊区之间。

3.台风、寒潮及其危害(1)台风:西北太平洋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 12 级以上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

台风的破坏力主要由强风、暴雨、风暴潮三个因素引起,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

(2)寒潮:冬半年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

寒潮的天气特点是剧烈的降温和大风,同时伴有暴风雪和霜冻。

【真题链接】1.(2010 年深圳市考)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是()。

A.空气上升与下降的对流运动B.水平方向上气压的差异C.不同区域气温的差异D.垂直方向上空气密度的差异2.(2015 年黑龙江省考)下列哪项不是发育成台风的主要因素?() A.广阔的热带海洋B.气温高导致海水大量蒸发升空C.地球自转偏向力D.不期而至的强风吹散空气漩涡3.(2016 年四川省考下半年)关于气象灾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沙尘天气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三类B.台风中心为低压中心,以气流的垂直运动为主C.在我国,暴雨的橙色预警信号为最高级预警信号D.寒潮主要爆发于春末夏初季节,寒潮袭击时气温会急剧下降二、地球上的水(一)自然界的水1.水的形态:水有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

2.水体: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

3.陆地水:分布在陆地上的各种水体,包括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

【真题链接】1.(2019 年江苏省考 A 类)下列关于水资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地球上水资源的主体是咸水B.海洋水与陆地水在不断循环C.地球上水体大多以液态存在D.地球上淡水主体是江河湖水2.(2018 年省考 421 联考)水是人类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

关于水的表述,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全世界水资源总量约 14 亿立方千米,其中只有 2.5%是可饮用的淡水B.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在全球分布并不均衡C.北美洲是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D.超过三分之二的淡水资源被冻结在南极和北极的冰盖中(二)降水 1.降水的类型(1)垂直降水:雨、雪、雹。

(2)水平降水:霜、露、雾。

2.常见的降雨类型(1)对流雨:冷暖气流上下对流运动成云致雨。

(2)锋面雨:锋面活动时,暖湿气流上升,水蒸气遇冷凝结成雨。

(3)地形雨:潮湿气流前进时遇到地形阻挡,气流被迫上升,引起温度降温,水汽凝结成雨。

(4)台风雨。

【真题链接】1.(2013 国考)国家气象局地面观测规范规定,降水量仅包括垂直降水,即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汽凝结物。

按照这一标准,下列哪组现象都会被计入“降水量”()。

A.雹、霜、雾B.雨、雪、霜C.雪、露、雾D.雨、雪、雹2.(2016 年广东省考)在我国的一些地区,冰雹通常出现在()天气。

A.春日的阴雨B.夏日的雷暴C.秋日的晴朗D.冬日的寒冷3.(2018 年江西省考)关于暖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即使暖空气异常活跃,也产生不了对流天气B.暖气团向冷气团区移动时两者的分界面C.暖空气常沿暖锋滑升于冷空气之上,使其中水汽凝结,产生云雨D.暖锋临近一地时,常伴有大范围的连续性雨或雪4.(2015 年吉林省考乙级)下列诗句与其所反映的天气现象,对应错误的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升温B.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季风C.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对流雨D.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梅雨5.(2018 年省考 421 联考)关于古诗中提到的“雨”的成因,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冷锋雨B.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台风雨C.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对流雨D.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地形雨(三)大规模的海水运动1.洋流的概念海洋中海水,常年比较稳定的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

2.洋流的分类(1)寒流: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低。

(2)暖流: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

3.洋流的分布(1)在赤道两侧,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和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分别驱动两侧海水自东向西流动,形成赤道洋流,北边为北赤道暖流,南边为南赤道暖流。

(2)赤道洋流到达大洋西岸受到地形阻挡,一小股回头向东形成赤道逆流,大部分沿海岸向较高纬度流去,至中纬度地区受到西风的吹动,形成西风漂流。

(3)当它们到达大洋东岸时,一部分折向高纬,加入极地环流,一部分折向低纬,成为赤道洋流的补偿流。

4.常考的洋流(1)日本暖流、千岛寒流。

(2)墨西哥湾暖流、拉布拉多寒流。

(3)北大西洋暖流。

(4)秘鲁寒流。

5.洋流的影响(1)影响沿岸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2)影响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布:形成世界著名的大渔场,如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秘鲁渔场。

(3)影响海洋航行:海轮顺着洋流航行速度快,省时省力;逆洋流航行速度慢,费时费力。

(4)影响海洋环境:扩散污染物。

【真题链接】1.(2014 年山东省考)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洋流形成原因的是()。

A.地转偏向力B.太阳辐射C.大气运动D.磁偏角2.(2014 年省考 412 联考)关于海水及其运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海水的冰点温度比淡水低B.北海道渔场位于寒流与暖流的交汇处C.波罗的海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域D.波浪、潮汐和洋流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3.(2018 年省考 421 联考)关于洋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形成了闻名世界的纽芬兰渔场B.哥伦布航海横跨大西洋前往美洲时,可以利用墨西哥湾暖流顺水航行C.美国西海岸发生原油泄漏后,污染物有可能随加利福尼亚寒流污染赤道地区D.由于秘鲁寒流的强大影响,可以在赤道附近的科隆群岛看到企鹅4.(2019 年央行招考)关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洋流影响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的分布B.寒流影响是澳大利亚西海岸荒漠环境的形成原因之一C.洋流可加快海水污染的净化速度,有助于缩小海水污染范围D.俄罗斯北冰洋沿岸的摩尔曼斯克港终年不冻,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四)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1.厄尔尼诺现象(1)含义:某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2)影响: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岸地区,气候变为湿润多雨,引发洪涝灾害;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岸地区,气候变为干燥少雨。

2.拉尼娜现象(1)含义: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也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

(2)影响:中国易出现冷冬热夏,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次数比常年多;美国东南部等地易出现干旱;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等地降雨偏多。

【真题链接】1.(2019 年北京市考)作为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拉尼娜现象指的是()。

A.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B.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热C.赤道太平洋西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D.赤道太平洋西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热2.(2016 年吉林省考甲级)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 60 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拉尼娜现象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向,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对于拉尼娜现象可能带来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拉尼娜现象出现时,我国易出现冷冬热夏B.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个数比常年多,洪涝灾害更易发生C.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地区降雨偏多D.美国西南部和南美洲西岸将有更充沛的降水地球上的大气和水(笔记)【说在课前】1.上节课讲的是地球的运动这一模块,主要讲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本节课将利用 1.5h 讲解地球上的大气和水。

本课内容一共包括两个模块,一个是地球上的大气,一个是地球上的水。

若刷过常识题库应该有所了解,大气和水相比,水,尤其是降水和洋流考查得相对较多。

2.本节课所学内容在考试中有一个特点,即很多知识点不会单独命题,而是会掺杂在科技、地理等生活常识类的选项中,而科技、地理等生活常识类考点在公考常识中所占比例较高,故本节课主要以记忆知识点为主。

一、地球上的大气(一)大气的组成1.底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的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

2.干洁的空气主要由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组成。

【解析】1.大气的组成:大气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干洁的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

关于杂质:现在环境、空气问题严重,尤其是雾霾现象就是由于一些细颗粒物和可吸入颗粒物悬挂在空气中,杂质中就包含了细颗粒物和可吸入颗粒物。

2.重点:干洁的空气主要由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组成。

考查方式:(1)氮在干洁的空气中所占的比例最高(大约占干洁空气的 78.09%,约等于 78.1%)。

(2)氧气自身不能燃烧,只能称其为助燃气体,可以为燃烧提供条件。

表述:氧气可以燃烧(错误)。

(3)干洁的空气中二氧化碳所占比例比较低,但二氧化碳对地球的影响很重要,如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主要是因为二氧化碳变多,近地面吸热后产生辐射,地面辐射也会辐射到空气中,由于二氧化碳的大量增多,会在空气中形成一层类似保护罩的东西,进而不利于散热,导致地球温度越来越高,进而造成两极冰川融化、沿海岛屿淹没等情况,全球气候类型也会发生变化,因此针对温室效应我国提出“低碳环保”的理念,“低碳”低的就是二氧化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