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九章 钢的热处理原理 第4节 钢在回火时的转变
第九章 钢的热处理原理 第4节 钢在回火时的转变
②残余内应力:组织应力和热应力,会造 成变形和开裂;
③马氏体中存在着高密度的位错等亚结构, 使系统处于热力学不稳定状态;
• 通过回火: ①得到强、硬度,塑、韧性的合理配合; ②消除了内应力; ③稳定组织、稳定尺寸;
1淬火钢的回火转变及组织 1.1马氏体中碳原子的偏聚:使得电阻率升高 在80-100℃的较低回火温度下产生; • 低碳的板条马氏体内:碳原子从扁八面体间 隙位置上向位错线附近偏聚。如:含碳 <0.25%时,形成“柯氏气团”,降低马氏体 的正方度。含碳>0.25%时,多余的碳形成偏 聚区,使马氏体的正方度增加。 • 高碳的片状马氏体内:大量碳原子在一定的 晶面{100}M上偏聚,形成小片富碳区。
2.5合金元素的影响: 提高回火抗力(使钢的回火转变温度范围向高 温推移)。
3回火脆性 定义:钢回火到某一温度范围时,冲击韧 性显著下降的现象。 分为:第一类回火脆性和第二类回火脆性 两种。
25
3.1第一类回火脆性(低温回脆、不可逆回脆) ①概念: 钢在250-400℃温度范围内回火时出现的 回火脆性称为第一类回火脆性。 ②原因:由于马氏体分解时沿马氏体的条或 片的界面析出断续的薄壳状碳化物所致。 几乎所有的淬火钢在此温度回火都会产生 此类回火脆性。 ③防止办法:无有效的热处理或合金化方法, 一般只有避开此脆化温度范围进行回火; 或加入Si、Cr、Mn等元素使脆化温 度提高;
第四节
钢在回火时的转变
回火:将淬火钢加热到低于临界点A1的某一 温度,保温以后以适当的方式冷却到室温一 种热处理工艺过程。
淬火:把钢加热到临界点以上,保温后快冷(V>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VC) ,得到马氏体或下贝氏体的热处理工艺。
回火的目的:韧化; 原因: • 淬火组织为:马氏体+残余奥氏体; ①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在室温都处于亚稳定 状态,要向稳定的状态(铁素体+渗碳体) 进行转化,造成比容变化,伴随体积变化, 尺寸不稳定;
①随回火时间的延长,发生碳化物转变的温度 降低; ②含小于0.2%C的M:不发生M的分解,直 接发生M→ θ-Fe3C(大于200℃时析出); ③ 0.2%< C< 0.4~0.6%的M: M(<250 ℃ )→ ε( > 250 ℃)→ θ-Fe3C ; ④ > 0.4~0.6%C的M: M(<250 ℃)→ ε( > 250 ℃)→X-Fe5C2 → θFe3C ;或M→ ε( > 250 ℃)→ θ-Fe3C。 X-Fe5C2为小片状,与母相M共格;刚形成的 θ-Fe3C与母相共格,长大到一定大小时,与母 相不共格。
低碳的板条马氏体:在150~250℃回火时, 一般不析出ε-碳化物,碳原子几乎全偏聚 在位错线附近。
1.3残余奥氏体的转变 高碳钢淬火后于250-300℃之间回火时 发生残余奥氏体的分解; 残余奥氏体的转变只能发生在中、高碳 钢中(含碳量大于0.5%的钢有明显的残余 奥氏体) ; 随回火温度的升高,残余奥氏体的量减小; 140 ℃回火时已有少量残余奥氏体开始分 解,如图9-70;
说明: ① X-Fe5C2的析出是通过离位析出的; ② X-Fe5C2向θ-Fe3C的转变可以是 离位析出,也可以是原位析出; ③当转变温度达到400℃后,组织为: α(针状外形)+ Fe3C(细粒状) • 这种由针状α相和无共格联系的细粒状 Fe3C组成的机械混合物叫做回火屈氏体 (T/)。
• α和ε-碳化物保持共格关系。
1.4碳化物的转变 马氏体分解和残余奥氏体转变形成的ε碳化物是亚稳定的过渡相,当回火温度升高 到250-400℃时,ε-碳化物要向更稳定的碳 化物进行转变。 碳钢中比ε-碳化物稳定的碳化物有两种: χ-碳化物,化学式为Fe5C2,单斜晶格; θ-碳化物,即渗碳体( Fe3C ),更稳定; 碳化物的转变主要取决于回火温度,也与回 火时间有关,如图9-72所示:
碳化物的尺寸随着回火温度的提高和回火时间 的增加而增大,在400℃回火时碳化物的形态 如图9-73所示,碳化物呈小片状或细小的粒 状。回火温度大于400℃,碳化物以细粒状存 在。
1.5渗碳体的聚集长大和α相再结晶: 在400~600 ℃发生: 碳化物形态的变化: • 当回火温度大于400 ℃,曲率半径小的 渗碳体颗粒溶解,曲率半径大的颗粒不断 球化长大。 • 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回火时间的延长, 渗碳体颗粒不断的长大。如图9-75所示:
2淬火钢回火时性能的变化 一般规律:淬火钢回火时,随着回火温 度的增加,强度和硬度不断地下降,而 塑性和韧性不断地升高。
2.1硬度:如图9-80所示;
21
①低碳钢: <250℃回火时, 硬度变化不大; >250℃回火时, 硬度下降; ②高碳钢: >100℃回火时, 硬度有所提高; 200~300 ℃ 回火 时,硬度降低缓慢; 回火温度在300 ℃ 以上时,硬度直线 下降。
3.2第二类回火脆性(高温回脆、可逆回脆)
①概念: 钢在450-650 ℃温度范围内回火时出现的回火脆 性称为第二类回火脆性。 ②原因:一些杂质元素在晶界处偏聚所致。 ③防止或减轻的方法: A.高温回火后快冷可抑制,但不使用于对回火脆性敏 感的较大工件; B.钢中加入W或Mo可减轻; C.亚共析钢,在Ac1~Ac3之间加热淬火, 保留F, 使杂质元素溶入F,减少了其在原A晶界的偏聚; D.降低杂质元素的含量及采用形变热处理。
8
残余A与过冷A (无本质区别, 物理状态不同) 比较C曲线: ①A/→B速度加 快;A/→P速度 减慢。 ②在P和B转变 区之间存在残余 A的稳定区。
残余奥氏体的转变与回火温度有关:
• T<MS点:A/→M/( α + ε );
• T>MS点:A/→B下(α + ε );
• α 相中的含碳量与马氏体在相同温度下 分解后的含碳量或过冷奥氏体在相应温 度下形成的下贝氏体中含碳量相近。
• 高碳马氏体的分解与回火温度有关:
80-150 ℃,马氏体的分解靠ε-碳化物的不断生 核、析出。除ε-碳化物外,还存在高碳和低碳 两种α相(马氏体)。为两相式分解。 150-350 ℃,碳原子活动能力强,可长距离扩散, ε-碳化物可以从远处得到碳原子而长大,所以 低碳的α相增多,高碳的α相减少,最终不存在两 种不同碳浓度的α相。为连续式分解。
2.2强度:随硬度的降低,强度也降低; 300-400℃时,钢的弹性极限最高; 2.3塑性:随回火温度的升高,塑性升高; 2.4韧性:不是简单的随回火温度的升高而 升高。 如图9-81所示:
200-300℃回火,硬度、强度最高,而塑性和韧性
较低; 300-400℃回火,弹性极限较高,足够的塑性和韧 性; 500-600℃回火,强度和塑性的配合较好。
1.2马氏体的分解 高碳的片状马氏体:回火温度大于80 ℃, 马氏体开始分解,从过饱和的α固溶体中析 出了ε-碳化物(Fe2~3C,密排六方晶格),呈 条状薄片,与母相保持共格; • 原因: 随回火温度的逐渐升高(尤其是大于150 ℃ 回火时 ),碳化物逐渐长大,使马氏体中 碳含量降低,正方度c/a减小;到260 ℃以 上回火后,c/a→1,马氏体的含碳量约 为0.25%C,马氏体的分解结束;如图9- 66和9-67所示。 4
4淬火后的回火产物与奥氏体直接分解产物 的性能比较:
注意区别屈氏体和回火屈氏体、索氏体和回火 索氏体。 4.1HRC20~30范围内: 淬火、回火产物(回火索氏体)的综合机 械性能比奥氏体直接分解的产物(索氏体,其 片状碳化物受力易产生应力集中)好得多,尤 其是断面收缩率,如图9-83所示; 4.2对于具有回火脆性的钢种: 进行等温淬火获得的下贝氏体比淬火、回 火后获得的回火马氏体性能优越的多,如图984所示;
从9-66图可知:随回火温度升高,马氏体中的含碳 量下降,正方度下降;回火时间对M中含碳量的影响 类似,但较小;从9-67可知:回火时间为2小时最 合适。
• 组织:
高碳钢350 ℃以下 回火 ,马氏体分解 得到低碳α相和弥 散ε碳化物的 复相 组织称为回火马氏 体(M′), 其金相形态仍保持 原马氏体的形态, 不同的是M′易于被 腐蚀,呈黑色针状, 如图9-68示。
16
T回<400℃时,碳化物开始转化为粒状; T回:400-500℃,细粒状+细片状,球化; T回:500-600℃,细粒状; T回>600 ℃, 粗粒状;
α相的回复:>400 ℃时发生; ①板条马氏体:位错密度减少,位错线变得平直。400 -500 ℃回火时,位错多边化,仍为板条状,如图 9-76 ,随回火温度升高,亚晶粒长大,形成大角度 晶界; ②片状马氏体:孪晶全部消失,仍为针状; α相的再结晶: >600 ℃时发生; 板条马氏体:由板条晶逐渐变为位错密度很低的等 轴晶,如图9-77。 片状马氏体:α相晶粒长大,马氏体针状形态消失, 形成多边形的铁素体,渗碳体也聚集成较大的颗粒。 组织:为回火索氏体(S′):如图所示 是多边形的铁素体基体上分布着粗粒状渗碳 体,即S′= α(平衡)+ Fe3C(粒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