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作文写作:“言论自由”导写(附:审题解析及经典示例)

高考作文写作:“言论自由”导写(附:审题解析及经典示例)

高考作文写作:“言论自由”导写(附:审题解析及经典示例)
试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莫雷,休斯顿火箭队总经理。

2019年10月5日正随队在东京的莫雷对香港事态发了一条推特。

上传了一张“为自由而战,与香港在一起”(香港极端暴力分子的口号)的照片。

这张推特很快引爆了休斯顿火箭队的中国球迷们。

中国驻休斯顿总领馆已经就休斯顿俱乐部有关人士的错误言论向对方提出了严正交涉,央视和腾讯都宣布不再播出有关休斯顿火箭队参加的比赛,一些赞助商和商业伙伴也宣布中止与休斯顿火箭队的合作。

但NBA总裁亚当·肖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想要重申的是联盟的价值观支持莫雷表达自己的观点。

我支持他在这种情况下表达政治观点的权利。


请结合材料内容,就“言论自由”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解析
坦率地讲,这道作文题的审题立意的难度,中等偏低,相信审题立意的一类目标,人人可以达成。

“就‘言论自由’写一篇议论文”这一写作要求,直接把立意明白大方地推送给给为考生---只要在这个
范畴内议论说理,就不可能偏题或跑题。

不过,也不是探囊取物那般轻松,材料前三分之二明确锁定了核心概念“言论自由”,但是材料后面NBA总裁亚当·肖华的言论(“我想要重申的是联盟的价值观支持莫雷表达自己的观点。

我支持他在这种情况下表达政治观点的权利”),则暗含机密---“价值观”概念,及价值观与言论自由之间的关联。

只有审题挖掘到这一层级,上上等立意才能顺利降生。

立意示例
言论自由不是信口开河的随心所欲,必须建立在正确的价值观的基础之上;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把握好言论的标尺,才能真正享受言论的自由。

俗套警示
容易审题立意的似乎好写,但是好写的往往不容易写好,这也是个不争的事实。

上面这道作文题,可以说是个典型案例。

一谈到写“言论自由”问题,高中同学肯定感到态小菜太轻松,不就是“言论自由也要有道德底线”、“言论自由也要守法律”、“言论自由不等于信口开河”等等。

如此展开论说,似乎“高大全”,放之四海而皆准,也没什么瑕疵和纰漏,但是恰恰落入“泛泛而谈”的窠臼,失之于宽泛而针对
性弱,失之于笼统而具体性差,就像一道家常菜,什么佐料都加了,什么工序到做到了,可是,这道菜就是没特色,没亮点,没有直指现实、直逼人心的力量,这道菜也就平平常常,何以刺激和征服食客的味蕾?
出新之思
出新之道,莫过于“化”---化“笼统”为“具体”,化“宽泛(面)”为“角度(点)”。

而“化”之道,不妨从“联系现实热点,具化说理角度”着手。

任务驱动式作文命题提供的问题情境,也只是给写作者规定了一个大而宽的说理大方向大区域,只要论说活动游走在这个大区域之内,就是合题合规的。

如何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说理的质量?“论说角度的现实化、具体化”,是一条可行可为的康庄大道。

经典示例
人民网三评“社会性死亡”之二:谁是补刀者?
【研读引路】
(1)热词新语:言论自由、网络舆情、网络围观、网络暴力、理性与道德、网络空间。

(2)精彩观点:见文章划线部分。

让罗某“社会性死亡”的梁颖,在事件反转之后,本人和家人遭受了网络暴力;污蔑老师体罚孩子致吐血的家长,在事件澄清之后也
受到了网友谩骂;“清华学姐”在道歉之后,受到网友关于身材、长相和分数的抨击……类似事件层出不穷。

结合数起案例,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的大致路径:爆料者挑起话题——“吃瓜群众”网络围观——“好事之徒”煽动舆论——网友“人肉搜索”——真相出现反转——爆料者遭遇舆论反噬——舆论泛化谩骂——社会撕裂加剧。

2018年,四川德阳的女医生因为与两个未成年人发生冲突遭到“人肉搜索”,后服药自杀。

从事发到去世,只有短短5天时间。

在她去世之后,曾经对她“人肉搜索”和攻击的人,开始转头去攻击两个未成年人。

一个人的言语不至于杀人,但“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当你突然死去,所有人都开始爱你。

”近段时间经常出现在网络上的这句话,文字看起来极其简单,却杀伤力十足,透露着冰冷与恶毒。

转发扩散、声援“弱者”看似是维护正义,但在真相不明、事实不清的情况下,所有以伸张正义之名让无辜者蒙冤的言行,都无异于推了一把悬崖边上的人。

可见,“社会性死亡”事件背后的推手就是赤裸裸的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之所以属于暴力,是因为它是一把双刃剑,对人的伤害是无差别的。

最初的受害者首当其冲,曾经的施暴者也同样难以幸免,他们身边的亲友也会被“连坐”“示众”。

舆论批评的泛化,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放大舆论的负面效应,进而撕裂社会。

这当然不是拒绝围观和发声。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背景下,借助舆论的力量扩大影响以达到自己的合法诉求,本身没有问题。


须承认,如果没有舆论的关注和推动,“呼格案”“张玉环案”等不会迎来更符合法治精神的反转,陈春秀、王丽丽等“被冒名顶替”不会那么快受到有关部门重视。

正是因为舆论围观的力量,才能让很多事件有机会进入公共空间讨论,才能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

理性的围观和发声,是对社会不公的矫正。

真正需要警惕的,是那些不关心事实真相如何,罔顾道德与法律的边界,急于把个人观点、道德审判、情绪宣泄当作正义之声的噪音。

至于网络空间会不会因为这些言论变成“黑暗森林”,当事者会不会成为受害者,其他人会不会被“株连”,几乎完全被忽略了。

爆料者与围观者都不应成为这种“噪音”的生产者与传播者。

这事关网络空间的清朗,事关社会文明的进步,事关每个人的合法权益。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

任何言行,一旦超过言论自由的合理边界,就要承担相应后果、付出法律代价。

构建一个理性对话的互联网舆论氛围,极其重要,极其紧迫。

如果说爆料者是操刀人,那么有必要追问,谁是补刀者?
点评借鉴
立足于现实社会热点,直奔时代舆情焦点,由此下刀切入,而后层层解析,最后开方下药,解决问题。

相对于高中生“泛泛而论”的议论文而言,优秀的时评文章,总能“新”意盎然,让人耳目一新,更能给人以振聋发聩的震撼力。

这篇时评也是这方面的典范之作---没有简单粗糙地大谈特谈“言论自由要有道德底线”,而是紧紧地揪
住“社会性死亡”这一热点时事现象,聚焦在“网络言论”这一焦点上,而后,在这一相对狭小的区域,剖析原因,揭露为害,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如此议论说理,因聚焦现实热点而倍增其针对性,因其小视角(切口)透析而深刻有力---如同一枚穿甲弹,因其小巧梭体,高速旋转,直击战车铁甲,钻而入之,破而摧毁之。

热点知识小贴士
1·何谓“社会性死亡”?
难以界定。

在当下的网络语境下,“社会性死亡”已逐渐从最初的网友自嘲流行语,慢慢演变为个体遭遇网络暴力后,陷入社交往来被阻断、社会声誉被倾轧困境的一种代名词。

最常见的后果是,当事人正常生活遭受极大震荡,承受“巨大的身心伤害”。

2·精彩观点: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网络围观没有问题,发表看法也无可厚非,拥有朴素的正义感更不该被苛责,但越过了道德和法律边界,利用舆论传播的便利在一旁添油加醋、煽风点火,则是极为不可取的。

如若不加规制,危害的将是我们每一个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