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1.(2015年广东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2.“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
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
”上述材料最能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 )A.以血缘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力 B.具有家国同构的特点C.宗族是管理国家的基层组织 D.宗法关系定封建等级3.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
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4.在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帝王、大臣等人的生平事迹为其拟定谥号,从战国时期起,“辨行迹、明善恶、寓褒贬”逐渐成为拟定谥号的规范。
这一规范主要是为了( )A.尊崇和颂扬先人B.缓和君臣关系C.惩恶劝善维护统治D.巩固儒学地位5.(2014年广东)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
属于这类官员的有()A.秦朝御史大夫B.汉朝丞相C.唐朝六部尚书D.明朝内阁大学士6.读下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高层政区州路行省布政使司省统县政区郡郡州州路、府、州府、直隶州/州府、直隶州县级政区县县县县县县州、县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7.《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8.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
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A.转运使 B.兵部员外郎 C.知府 D.枢密副使9.右图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
其撰拟者应是( )A.中书省 B.内阁C.军机处 D.礼部10.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
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A.世袭制B.分封制C.科举制D.行省制11.山西曲沃北赵村晋侯苏的墓葬中曾出土过一套编钟。
编钟上的一段铭文记载道:“王亲令晋侯苏:率乃师……伐夙夷。
”这反映了诸侯要对周王尽的义务是( )A.朝觐述职B.镇守疆土 C.出征作战 D.缴纳贡赋12.据《史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周与鲁的关系是( )A.依附 B.兄弟 C.平等 D.大宗与小宗13.西周时期出现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现象。
这反映了( )A.长幼有序是宗法观念的核心 B.血缘关系的亲疏是分封的依据C.授民授疆土是分封制的内容 D.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14.有学者认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与该转型描述相符的( )A.“兼并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收天下之权,尽归于中央”B.“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C.“设行中书省……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D.“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15.隋唐制度集大成,中央官制有三省。
尚书、中书、门下省,下有六部去分工。
分相权,互牵制,中央集权有保证。
有关三省六部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B.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C.三省分工明确,相互配合,互相制约 D.隋唐后历朝都完全沿袭这种制度16.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为解决这一矛盾,各个朝代采取了许多措施。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频繁任免丞相,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B.汉武帝破格选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形成“中朝”官僚机构C.隋唐时期设立三省,分散丞相权力D.宋代设立参知政事,废除丞相17.我国历代王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先后推行了各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按照时序排列,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①行省制②州郡县制③郡县制④道州县制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③④②① D.②④①③18.汉武帝设刺史,唐太宗划全国为10道,宋太祖设置通判。
这些举措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在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过程中重视( )A.分割地方权力 B.对地方官的监察C.发挥文官作用 D.利用地方矛盾相互制衡19.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廷杖)此皆关系朝家纲常,有功名教者,虽见辱殿廷,而朝绅视之,有若登仙”。
以上材料说明了当时士大夫 ( )A. 害怕君主专制的迫害不敢表现其不满B. 借用廷杖的影响力来追求忠义的名节C. 买通监督的宦官导致廷杖未对其伤害D. 以臣服于君主的意见接受廷杖为骄傲20.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
这表明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21.唐代的取士原则事实上兼顾着士人的平日才学与科场表现,有时主考官还派专人采访举子在社会上的才德声望,制成名录以供录取时参考。
由此可见,唐代科举( )A. 沿用九品中正制B. 录取限制较为苛刻C. 存留察举制痕迹D. 考试程序趋向公正22.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之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
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
”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A.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 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C.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23.假如你是一位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收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
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 )A.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B.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C.这一做法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D.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24.《清史稿》载:“先是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
康熙时,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
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议者谓与内三院无异。
……至本章归内阁,大政由枢臣承旨,权任渐轻矣。
”这说明( )A.清朝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小B.军机处取代了内阁C.清朝中央集权加强D.清初分权思想加剧25.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A.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B.强化君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D.缓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26.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
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
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27.有学者在论及中国古代史时说:“民众的贫穷、愚昧既是统治者造成的,又成为它得以长存的最好的社会条件。
”关于这一论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强调了唐宋以来科举制的利弊 B.揭示了分封制的实质C.揭示了君主专制集权的双重影响 D.阐明了郡县制的弊端28.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立子以贵不以长,立适以长不以贤者,乃传子法之精髓,由传子之制而嫡庶之制生焉。
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
”材料表明宗法制( )A.注重任人唯贤,维护贵族政治 B.约束兄弟子女,迫求政治平等C.维护等级关系,强化封建专制 D.强调尊卑有序,稳定社会秩序29.(2016北京)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下图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
下列诗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B.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C.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D.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30.(2016北京)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
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
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
此事发生在()A.汉长安 B.唐长安C.宋汴梁 D.元大都31.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
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
……屡举贤良文学之士。
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
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
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材料二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
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材料三(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日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
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
……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
(3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3分)(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
(5分)(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3分)(1)举措: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让他们参与议政、奏事;令其诘难大臣。
(2)说明: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
(3)职责: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
说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决策机构;不能统领六部。
(4)策略:分散权力;权力制衡。
原则:皇权至上。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问从材料一中“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等信息从贤良文学之士的地位及作用角度答题。
第(2)中第依据材料二中“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 何名为敕?”并结合唐朝三省六部制运行的程序来概括答案,唐朝中央机构运作程序是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